第一三二章
王益民家门口有一棵黑槐树,虽然有了年岁,但仍显得很茂盛,巨大的树冠遮住了门前的半个场地,新抽出的枝条,一直拖进他家的院子里。
也许是冲着王益民的为人,或者是冲着这棵和善的古树,反正是村里人没事就喜欢来这里,这里成了村里最大的人市。冬天,他们在这里晒太阳,夏天,就傍着这棵老树乘凉。
前年,王益民家翻修了房子,从平房上抬下的破水泥板,王益民就挑了几块囫囵的,找了几个人抬了过来,在门前凳了起来,宛如几条长长的连椅。大家来这里串人市,无须再带凳子。
现在,时节已进入了三月,老槐树又变得青翠碧绿,巨大的树冠就像一把撑开的绿绒大伞,把王益民家门前的阳光挡得严严实实的。三月的天,说热不热,坐在阳光底下,也能感到明晃晃的阳光那逼人的热气。因此,村里的人就开始陆续地来这里乘凉,一个漫长的酷热的夏天将要从这里开始。
马老师是这里的常客,除了吃饭,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这里度过。当了一辈子的孩子王,马老师十分喜欢孝子,在那棵老槐树下,时常听到他给孩子们讲故事的声音。
原先,年轻的小马是个干部,被县里派到秀水河村里住队。他的老家在安徽凤阳,那里出了一个朱元璋皇帝,这就成了他的骄傲。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马棚牛屋时常成了他的书场。那时的小马肚子里装满了成串的朱元璋的故事,他随便地拽出一串来,就能如数家珍地讲上半晌,他拖着凤阳当地那浓厚的口音,把那些故事讲得生动形象,社员们一个个仰着脸痴迷地听他讲,常常耽误了干活。在那个年代,有了小马,村里就多了许多的快乐。后来,刘心田的老爹到县里告了他的状,毫无疑问,小马成了专政对象,他的头上戴上了反革命的帽子,就留在了秀水河村劳动改造。县里来人说,身为一个革命干部,竟敢为一个封建帝王唱颂歌,这是一个典型的反革命。
具体说怎样反革命了,小马说不清,村里的人也看不出小马怎样反革命了,当然,王益民的老爹也说不清。但是,摆在大家眼前的事实很清楚,小马必须接受贫下中农的改造,天天起早贪黑地参加生产劳动。
村里要办学校,王益民的老爹就让小马去学校当老师,人家一个文质彬彬的外乡人,王益民的老爹心里生出了怜悯。刘心田的老爹刘云开死活不愿意,说一个反革命分子咋能登上无产阶级教育的讲台。王益民家是三代的贫雇农,他不怕刘云开,你一个小小的治安主任,能挡得住吗?他据理推荐,胳膊扭不过大腿,小马就成了村里的民办教师。其实,小马老师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喜欢讲那些陈年的乱七八糟的故事能是什么大问题?没几年,他的那些不是问题的问题解决了,县里恢复了他的工作,让他重新住队当干部,小马人到了中年,不想再当什么干部,就要求留在秀水河村当老师。报纸宣传他扎根农村干革命,心系革命好情怀,没了问题的小马成了贫下中农的贴心人,他就留在了秀水河当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小马成了教师,回到了人民的革命队伍里,他的帝王故事又开始在村里讲起。他喜欢讲,村里人喜欢听,这些故事便成了那个时代度日子不可缺少的东西。
现在,小马成了老马,或者他说成了一匹踉踉跄跄弱不禁风的老马,他讲的那些陈年故事,村里人几乎都谙熟于心了,再反复地讲就不招人喜欢,再说了,社会已到了文化生活极其丰富的时代,听故事已经成了遥远的过去。大家不喜欢听,老马就寻找新的对象,于是就找到了村里那些不谙世事的孩子和那些眼花耳聋的老人。
马老师把朱元璋叫做草根皇帝,“草根”一词是老马老师这几年才接触到的。他开始不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经过他的多日的琢磨,终于明白了,那就是从最底层一步步地走出来到,经历了各种磨难,最后到达了巅峰的人。这样一想,朱元璋不就是个草根人物吗?因此,他就把他的故事名字改成了《草根皇帝朱元璋》,有了这样的创新,那些孝子就成了他的忠实的听众。
二迷的老爹也是老马的忠实听众,在一群黄毛小子里,他就显得鹤立鸡群了。这天,二迷的老爹突然想起老马,他问大家:这些天咋没有看见马老师?大家说,没有,马老师这些天干啥去了?既然不出来讲故事,那么他肯定在家里。村里人都知道,老马一辈子没有娶老婆,没有什么亲人,那肯定是窝在家里。一片人很纳闷,马老师在家干什么呢?一个不祥的兆头笼罩在老人们的心头。
不远是二迷的修车铺,没人种地了,很少有人使用农机,二迷的生意冷冷清清的,闲着没事就在门前摆弄手机。二迷的老爹喊二迷,二迷答应一声,来到老爹的跟前。还没有等二迷开口,老爹就让二迷赶快去马老师家瞧瞧。
二迷长得瘦骨伶仃的,好似一只毛猴子,他迈开那灵巧的细腿,蹭蹭地向老马老师家奔去。眨眼的功夫,二迷就像一阵风卷了回来,惊慌失措,气喘吁吁:马——马老师——死了——躺在——二迷断断续续,模模糊糊的叙述,所有的老人都听得清清楚楚,一个个慢腾腾地站起来,颤颤巍巍地向马老师家里走去。
二迷的老爹也移动脚步往马老师家里走,突然,回过头来,对二迷说,快去找你干爹。他的声音沙哑,是一面破锣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