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代言情 > 千歌未央

劝君莫惜金缕衣(3)

想想这几个人都是在“倒霍”事件中得到升迁,算得上是刘询一手提拔的天子近臣,本该感念知遇之恩,和天子同心协力才是。

岂料他们竟会口口声声死守“王道”,处处和皇帝唱反调,这不是居功自傲是什么?

所谓国有昏君,必出诤臣,反之亦然。这些人天天自诩诤臣,把他这一国之君摆到什么位置上了?

仗着一张老脸,对他动辄冷嘲热讽,眼里还有没有他这个主上了?

说到底还不是图个青史留名,和那些贪赃枉法之徒有什么两样?

人家谋利,你们图名,都不过是从他刘询身上捞便宜,根本就是一回事儿。凭什么人家贪点小钱的,骂名滚滚都毫无怨言,你们这些沽名钓誉的偏要得了便宜还卖乖?

噢,你们全是光辉耀眼的完人,就我刘询是个是非不明的饭桶,不配做这一国之君,所以你们要投靠新主子了,全把我当作将死之人了吧!

或者索性盼我死了,赶紧给太子让位子。太子仁厚,你们就好兴风作浪、为所欲为了吧!

“休想!”这样离题万里地思索着,刘询忍不住再次气愤填膺,不觉间就咕哝出两个字。

这两字虽然说的含混不清,站在中间闷声不响的司马高一直在观察天子脸色,也猜了个八九不离十,因此几大步越过互相扯皮得脸红脖子粗的同僚,规规矩矩地行个君臣之礼,朗声奏道:“三县叛乱,实乃小事一桩。微臣深受皇恩,忝领武职,当为陛下分忧,恳请陛下恩准微臣前去平叛!

这一声请命成功地终止了朝堂上的纷争和刘询的气恼:比来比去,满朝文武中还是司马高最趁自己的脾气,并且忠心耿耿,惟命是从。可惜的是,不知为何他封侯之后就不肯长留京城,总是请命出征。不给他去吧,别人畏首畏尾不说硬话;给他去吧,自己在朝中何其寂寞!

老天若是慷慨,何不为大汉降下两个司马高,一个在朝,一个在野,那他这一国之君岂不就高枕无忧了么?

刘询暗暗为自己的贪心和空想苦笑两声,真心实意地叮嘱司马高万事小心,预祝他凯旋而归,然后看也不看其他人的神色,拂袖离开建始殿。

摆脱那帮子摇唇鼓舌的朝臣,回到住了十几年的寝宫,刘询的气闷并不见缓解。

甘泉宫内威风凛凛的蛟龙白虎雕像,看在眼中突然间有了讽刺的意味;内壁上玲珑剔透、璀璨夺目的和氏璧分外晃眼,无形中将他的郁闷加了倍;院内名目繁多的香木才初吐新叶,缤纷披离的兰蕙还未见绿意,如果在往日心情愉悦时,自然是生机盎然的胜景,可是今日看来,却满含寒素萧瑟之意。

难道真的是因为他老了吗?

只有老人才会嫉妒那些年轻的生命,会眼红他们无穷的精力和无限的未来吧!

就连只懂吹拉弹唱、整日无所事事的太子,只因为年轻,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收服他那些肱骨之臣的心,而他每日累死累活,有谁看得见?

自怨自艾归自怨自艾,到头来,满案的奏折还得他自己来批。话说能将这些权力从重臣手中夺回来,当年可是费了他不少心力。

岂料他这边刚刚拿起码在最上面的一筒竹简,田太监就进来通报说太子求见。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