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还有就是如《三侠五义》这一类作品中的人物“大半粗豪”;容易写得性格雷同。
不过需要明的是,《三侠五义》人物虽影行侠尚义”和“致君泽民”的共性,但又写得个性分明。
白玉堂的心高气傲,锋芒毕露;蒋平心机深细,谨慎而又灵活;展昭谦逊平和,谨慎微;欧阳春深沉老练,直朴豪放;艾虎则粗中有细,活泼可爱;沈中元忍辱负重,随机应变;丁氏双侠,富贵气象,风流倜傥。这中间最成功的要算白玉堂。
并且作者把他的英雄豪气和心高气傲的个性统一在一起。
比如白玉堂:“我既到东京,何不到皇宫内走走。倘有机缘,略略施展施展,一来使当今知道我白玉堂。”
“二来也显示我们陷空岛的人物,三来我做的事,圣上知道,必交开封府,既交开封府,再没有不叫南侠出头的。”
“那时我再设个计策,将他诓入陷空岛奚落他一场。是猫儿捕了耗子,还是耗子咬了猫?纵然罪犯条,斧钺加身,也不枉我白玉堂虚生一世。那怕从此顷身,也可以名传下。”
为此,他出入深官内院,杀人题诗,在相府里闯荡奔跃,盗走“三宝”。
又把“御猫”展昭囚在通窟内,尽情嘲讽,表现了他根本不把官府皇宫看在眼里的豪气,又表现他心胸狭窄的毛病。
最后,因为“争强好胜不服气”,惨死在铜网阵里,“血渍淋漓,慢面目,连四肢俱各不分了”。
写英雄人物的缺点和悲惨下场,打破了“平话”描写英雄高大完美的模式,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感人。
市井细民口语的熟练应用,是这部的重要特色。
还比如第三十九回,写众人在猜测白玉堂为何要与展昭作对时,有这样一段描写:
展爷道:“??他若真个为此事而来,劣兄甘拜下风,从此后不称‘御猫”,也末为不可。”
惟赵虎正在豪饮之间,听见展爷出此话,他却有些不服气,拿着酒杯,立起身来道:“大哥,你老素昔胆量过人,今日何自馁如此?”
“倘若那个甚么白糖咧,黑糖咧——他不来便罢。他若来时,我烧一壶开开的水把他冲着喝了,也去去我的滞气。”
展爷连忙摇手,:“四弟悄言。岂不闻窗外有耳???”
刚至此,只听拍的一声,从外面飞进一物,不偏不歪,正打在赵虎擎的那个酒杯上,只听挡嘶一声,将酒杯打个粉碎。
情节之惊险,语言的风趣都表现出来了。
《三侠五义》的续书很多,比较有名的是《五义》和《续五义》。
《五义》,一百二十四回,光绪十六年1890五月刊出。
《续五义》,一百二十四回,同年十月问世。
这两部续书都题石玉昆撰,但是,正如鲁迅所,“序虽云二书皆石玉昆旧本”,实际上“疑草创或出一人,润色则由众手”。
而《五义》从颜查散奉旨上任,得知襄阳王谋反开始,写众侠客为朝廷除害,竞相去探袭阳王所布铜网阵的故事。
这时,白玉堂因探铜网阵已经牺牲,老一辈义侠大都衰老,而他们的子侄继承了他们的事业。
卢方之子卢珍,韩彰义子韩锦,徐庆儿子徐良,白玉堂侄子白芸生,欧阳春义子艾虎,合称“五义”。
他们在投奔颜查散途中,一路铲除地方豪强,扶弱济贫,最后集中武昌,同老一辈义侠一起,准备共破铜网阵。
《续五义》,叙众英雄共破铜网阵,又会同官军围攻王府,襄阳王由暗道逃遁,后至宁夏国。
诸破铜网阵之人,皆得封赏。一日,大内更衣殿子冠袍带履被盗,留下印记粉漏的白菊花。
于是众侠客又去捕捉白菊花晏飞。
南阳府东方亮助襄阳王谋反,设机关密布之“藏珍楼”,将子冠袍带履及至宝“鱼肠剑”藏于楼郑众侠巧破机关,活捉东方亮。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东方亮妹东方玉清武艺出众,为救其兄,夜闯开封府,刺杀包拯,不成,又盗走包公相印,逃往朝岭。
众侠客得君山寨主钟雄水军相助,攻陷朝岭。
正在高兴之际,忽报陷空岛为白菊花晏飞攻破,卢方身负重伤。群雄又赶赴陷空岛,杀死晏飞。
此时,襄阳王发宁夏国兵攻潼关,群雄又急赴潼关,生擒襄阳王,“从此国家安定,军民乐业”。
《五义》和《续五义》保持了《三侠五义》的优点,情节曲折惊险,能吸引人,虽头绪纷纭,但主干清晰,枝叶扶疏。
蒋平、艾虎、徐良等人亦颇生动。但二书文字都不如《三侠五义》,艺术水准是不高的。
还有就是武侠。
武侠是指以凭借武技、仗义行侠的英雄为主要表现对象的。
它不同于公案侠义,因为此类书中基本没有清官断案或清官率领侠客破案,而是单纯的侠客“尚义行侠”。
它是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兴起,一直延续到清末。
其中一部分是由公案侠义中分化而来,由清官侠义型向武侠型转化。另一部分则由才子佳人演化而来。
乾隆以后的才子佳人已与侠义、神魔融合,有的已演变为儿女英雄,有的则进一步淡化才子佳饶爱情婚姻故事,突出“尚义行侠”的内容,演变为武侠。
武侠的兴盛,除了我们在公案侠义一节里所的原因外,还与中国武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吾国技击之学,发端于战国,昌明于唐宋,盛极于明清。”
清代武术达到鼎盛时期,这与前代武术的积累,与满清入关后将北方民族的技击引入有关,也与白莲教、理教、太平国等农民起义以“精武”号召群众有关。
在群众性学习武术的热潮中,产生了武侠是很自然的。
清代武侠有两种类型,一是写实型,一是幻想型,后者把武术与道家术士的修炼之术结合,增加了武侠的神奇性。
下面分别介绍一些比较着名的武侠。
《绿牡丹》,又名《宏碧缘》,四十二回,不题撰人。存同治十三年,,,,刊本。
《永庆升平》分前后传,前传九十七回,为清姜振名、哈辅源演,郭广瑞编。
后传一百回,“因前部刊刻事未完”,所以贪梦道人续写,成书于光绪十九年。
《圣朝鼎盛万年清》,八集七十六回,不着撰人。前二集十三回,刊行于光绪十九年。
“始作者为广东人”,以后有人陆续续作,最后竟续至八集七十六回,其刊行时间或已经在清末民初。
书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乾隆将朝政交给刘墉、陈宏谋,自己化名为高赐到江南微服私访。
另一条线索是围绕胡惠乾、方世玉的故事,展开峨嵋、武当和泉州少林寺的武林门派斗争。五十七回以后,两条线索合一。
写出武林门派中至善禅师、胡惠乾、方世玉等饶复杂性格。
胡惠乾决心为父报仇,是值得同情的。
但是,当他拜泉州少林寺至善禅师为师,学成一身武艺之后,却倚仗武功,欺侮机房的机工,达到蛮不讲理的地步,竞成霖方一霸,最终走向反面。
这是告诫武林人士切不可借武功欺压百姓。
方世玉秉性刚强,富有正义感,少年时代就惩治恶棍雷老虎,后来又救助被打得遍体鳞赡胡惠乾,作者也热情肯定和赞扬他。
但后来因为陷入门派之争而不能自拔,终于被过去十分喜爱并帮助过他的五枚大师所杀。
至善禅师也是好人,爱护徒弟,解人危难,做过不少好事,但对徒弟过分溺爱,到了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袒护包庇的地步,最终也落得悲惨下场。
人物性格没有简单化、绝对化,描写比较成功。
书中所写的武林门派之争,武当、峨嵋、少林三大派之间的争斗,内功外功、梅花桩、八卦拳、点穴法,出少林寺要打一百多个本热等,都为后代武侠所承袭。
这部是出自多人之手,断断续续写成,因此,前后不连贯,内容拉杂,结构松散,有的人物有头无尾,有的故事有始无终,文字也比较粗糙。
还有如《七剑十三侠》,《七剑十三侠》又名《七子十三生》,三集一百八十回,三集陆续写完,先后刊出,石印本题“姑苏桃花馆主人唐芸洲编次”。
《仙侠五花剑》首有光绪二十六年惜花吟主人自序,明它是继《七剑十三侠》初集而作,可见《七剑十三侠》初集刊行时间不会晚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
如果《三侠五义》及《五义》、《续五义》主要内容是写侠客们在包拯、颜查散率领下平定襄阳王叛乱。
那么《七剑十三侠》的内容也差不多,它是以明正德年间为背景,写徐鸣皋等豪侠在七子十三生的协助下,由王守仁率领平定江西宁王叛乱。
两书思想倾向大体相同,都是以侠客为朝廷平叛灭奸为题材。
但是,《七剑十三侠》在豪侠故事中融入神妖斗法,胡编乱造,严重脱离现实,其成就远逊于《三侠五义》。
《七剑十三侠》第一集六十回,主要写宁王“收罗草泽英雄,除却忠良之辈”,为谋反作准备。
徐鸣皋等十二位英雄豪杰苏州打擂台,三上金山寺,除奸锄恶,铲除宁王党羽。
第二集六十回,徐鸣皋等人在杨一清率领下征讨安化王,平息赣闽一带谢志山等人造反。
第三集六十回,集中写徐鸣皋等人在王守仁率领下,与七子十三生一起征讨宁王,宁王请来白莲教主徐鸿儒以及余半仙、非幻道热“妖人”与王师对抗。
双方斗法,王师大胜,宁王被凌迟处死,从此“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部除了以前英雄传奇和侠义中常有的两军对阵、飞檐走壁、刀法剑术、暗器机关之外,又增加了剑仙口吐飞剑的情节,侠客型转化为剑仙型,属于幻想型武侠,这是这部的特点。
但神妖斗法,只重法宝飞剑之类的荒唐怪诞描写,而人物形象苍白无力,七子十三生二十个人物面目一样,徐鸣皋等十二位英雄性格雷同,艺术上实在无甚可取。
从《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到《圣朝鼎盛万年清》、《七剑十三侠》,武侠的各种类型齐备。
《施公案》主要是飞镖暗器,《三侠五义》主要是刀法剑术和布设机关;《圣朝鼎盛万年清》主要是门派拳术。
《七剑十三侠》则在武艺中加上了“修仙之一道”,侠客成了能口吐飞剑的剑仙。
此后的武侠,包括近来盛行的台港武侠,除了吸收西方的写法,使人物内心描写丰富,作品结构精巧外。
如果单从武侠们的手段来看,可以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在我们前面介绍的几部作品中都已具备了,他们只是模仿、抄袭,有的则加以巧妙地运用罢了。
除前面所介绍的公案侠义和武侠之外,还佣李公案》李秉衡、《刘公案刘墉、《于公案》于成龙、《英雄大八义》、《英雄八义》、《七剑十八侠》、《仙侠五花剑》等等,千篇一律,大体不出以上所介绍诸书之范围,故不赘述。
还有就是神魔了,关于神魔的话,可能有人会问,何谓神魔?
于此鲁迅在《中国史略》中:“且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曰‘同源’。”
“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又析之,统于二元,虽无专名,谓之神魔,盖可赅括矣。”
在这里鲁迅先生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