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教堂
听过耿云的解释,一名鬼子又过来看了看他和冬子的良民证,几个鬼子叽里呱啦的说了半天日语,似乎在讨论这件事情。
最后,一个看模样像是小队长的鬼子,站出来开口说道:“我们不相信你的话,这样,我们和你们一起去教堂,如果那里的神父,能证明你说的话,那么我们就相信你。”
小鬼子不上当,一旁的冬子,听着小鬼子的话,右手就不自觉的向腰间摸去,结果就听耿云喊道:“冬子,还不赶紧跟太君走,咱找神父说明情况,一会儿还得干活呢。
大半夜的去坟卷子埋孩子,那是越早越好,要是过了子时,小心小鬼缠上你。”
硬拼必死无疑,耿云不怕死,但也不能白白送死,况且还有兄弟们等着他带药回去呢,可不能死得这么没有价值。
眼下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先去教堂再说,既然那里的神父做药品生意,相信只要说明情况,应该会配合自己的。
这么想着,耿云和冬子,被一队鬼子压在前头,走向了教堂的方向。
市里的教堂,是一座典型的天主教堂,尖尖的房顶,上面竖着十字架,五彩斑斓的玻璃,配上教堂的建筑风格,显得十分漂亮。
教堂的门开着,一位身高得有一米九的西方人,穿着黑色的神父袍子,正在清理耶稣像前的祭台。
听到门口的动静,身材高大的神父,看了过来,发现是日本人来了,露出一副厌恶的表情。
“Der priester!”
刚刚走到门口,看到了里面的神父,耿云就提高声音,对着神父说起了德语。
荷兰人的官方语言是荷兰语,但基本上每个荷兰人,都会说英语和德语,想来能当上神父,语言上肯定不会有问题。
至于耿云,他前世可是维和部队成员,除了母语之外,必须掌握英语,而在维和部队的时候,他闲来无事,又有语言环境,所以就学习了德语和俄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也学了一点。
听到门口这个中国人,说出了字正腔圆的柏林腔,神父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甚至感觉自己是幻听了,把中国的某种方言,平常的德语。
可马上他就确认,自己没有听错,耿云继续用德语说道:“神父先生,请帮我们一个忙,就说是您叫我们来这里的,具体原因一会儿和您解释,谢谢。”
耿云觉得,这时候就说买药,可能会适得其反,从神父的表情来看,应该对日本人不怎么感冒,帮这个小忙应该没有问题。
神父打量了一眼耿云,又看了看冬子,最后眼神鄙夷的看向日本兵,微微朝耿云点了点头。
因为和德国是盟国,小日本对荷兰神父还算客气,带队的那个鬼子走上前,微微躬身说道:“你好神父,这两个人行踪可疑,说是您晚上叫他们来教堂的,不知有没有这回事?”
“没错,我需要他们帮忙干些活,所以就叫他们晚上过来,现在你们可以走了,上帝的地盘儿,不欢迎满身血腥的家伙。”
神父够硬气,日本小队长和这些普通日本兵,可惹不起人家,于是嗨了几声,就灰溜溜的滚蛋了。
等日本人走了,神父看着耿云说道:“年轻人,你是谁,怎么会说如此标准的德语?”
“神父,我是一个需要上帝帮助的中国人,不知道你能否向我伸出援手。”
“年轻人,上帝爱所有世人,你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尽管说。”
“神父先生,我需要西药,我需要盘尼西林,许多盘尼西林,希望能从您那里得到。”
说到了药品,神父的表情立刻就一变,对于盘尼西林的紧俏,他自然知道,而需要大量盘尼西林的是什么人,神父心里也有数。
这时候需要大量盘尼西林的人,一是私药贩子,二就是那些抗日分子,比起国军,八路军要更需要这些药品。
“年轻人,对不起,恐怕你的要求,上帝无法满足,请回去吧。
药品,是用来治病的,而不是给你们这些商人,发财用的。”
打量了耿云一番之后,荷兰神父给出了拒绝的答复,在他看来,耿云的这一身打扮,加上一口标准的德语,肯定是哪个在海外待过的走私药贩子,军队里出不了这样的人。
“神父先生,我要向您说明两点,第一,我要潘尼西林,为的是救命,而不是发财。
第二,你们荷兰人,被称作海上马车夫,不掠夺,只做生意,既然你以前卖过潘尼西林,那为什么不能卖给我呢。”
耿云拿出了自己的气场,一名真正见过血,杀过敌的战士,之前因为有日本人在场,他才表现的像个小市民,被神父误认成了商人。
此时的耿云,在荷兰神父眼里,与之前完全判若两人,这也让他最开始的判断,彻底被推翻。
“年轻人,不知你可不可以,透露一下自己的身份,然后告诉我,你需要多少潘尼西林,我在考虑是不是要卖给你,以及用什么样的价钱卖给你。”
西方人一向坦诚,很少卖官司,所以眼前这位荷兰神父,来的很直接。
“我叫耿云,是一名八路军连长,我们有许多战士,受伤感染了,希望得到您的帮助,潘尼西林是不怕多的,我无法告诉你我买多少,只能说有多少,要多少。”
对方直接,耿云也直来直去,跟西方人做生意,要是还打机锋,会把对方给绕死的,打破头也不知道你想要什么。
“年轻人,我贩卖潘尼西林,确实赚了些钱,但可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在战争中,失去父母家园的孩子,而且是你们中国孩子。
现在欧洲,也在打仗,我们这种海外教堂,从教会那里,很难再得到资助,所以所有开销,都需要我们自己筹集。
而你们这里,每天都有无数的孤儿在产生,育婴堂的负担太大了,如果不想办法弄些钱的话,恐怕很难维持下去。”
关于育婴堂的事情,耿云非常的清楚,因为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听自己的姥姥,讲过有关育婴堂的故事。
确切的说,他姥姥跟着父母逃荒,快要饿死的时候,是育婴堂给了耿云姥姥一口饭吃,帮助老人家活了下来,在那个战争年代,教堂确实接济了许多中国孩子,这是谁都无法否定的事实。
当然,荷兰神父此时这样说,除了要表明自己的高尚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这样说,可以开一个更好的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