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韩林儿墓地“上”
司马愁松了口气看来这里的事情已经破解了,司马愁转身来到山洞口鞠躬“恭请先祖遗骸归位。”
其实灵司马一脉信奉道法自然,如果到了大限根本不强求落叶归根,而是随意找一处看上去不错的地方坐化就罢了,只是这沟,壑实在是不适合坐化,迫于无奈,龙大吉只能勉强的收拾骸骨,准备带到外面找一个风水宝地安葬。
龙大吉刚刚走出,王威喜滋滋拿着一个东西走过“哥哥,你看这是什么?”
“蛟鳞?哪来的?”司马愁一眼就看出,这是一片蛟鳞,这片蛟鳞土黄色,非常厚实足足有一尺多长,看来这条蛟龙绝对不小。
“在山谷石头缝隙之中找到的。”
“这里?”司马愁微微皱眉,按照比例,这条蛟龙比起黑鳞异蛇足足要大十倍由余,也就是这条蛟龙长过百丈,粗估计也得三丈,想到这个提醒,司马愁心中寒气直冒,这得多大?
怪不得前朝都说,这蛟蛇就是混江龙,真的生那么大的身体,一艘船轻松就能搅翻。这片鳞片看来是已经蜕皮很久了,上面已然有了沁色,也就是说这是一件古物,最少也有几百年历史。
济水……蛟龙?
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关于蛟的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见岸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人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直至血尽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
许慎《说文解字》卷十三云:"蛟,龙之属也。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飞,置苟水中即蛟。"三国时训话学家张揖在《广雅》卷十中说蛟云:"蛟状鱼身而蛇尾,皮有珠矍,似蜥蜴而大身,有甲皮,可作鼓。"晋郭璞《山海经传》对"虎蛟"的解释是"蛟似蛇,四足龙属,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山海经·南山经》)。郭璞不仅从形态学的角度对蛟做了一番描绘,还谈到其药用价值。而唐代经学大师颜师古在《汉书注》卷五七中引郭璞对蛟所做的另一更为详细的解释是:"其状云似蛇,而四脚细颈,颈有白婴,大者数围,卵生子如一二解瓮,能吞人也。"
蛟的体形兼具鱼、蛇之形,正所谓"鱼身而蛇尾",且拥有四足;其二,蛟为性情暴烈的食肉动物,攻击性强。这两大特点,不禁使人联想到另一水中猛兽-鳄鱼。而宋代文人彭乘在《墨客挥犀》卷三中对蛟的形态、生活习性及危害性的生动描述,则为这一猜想提供了又'佐证:"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数丈。多居溪潭石穴,声如牛鸣。岸行或溪行者,时遭其害。见人先腥涎绕之,即于腰下吮其血,血尽乃止。
司马愁记起一本古籍记载:"翼望之山,……济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汉,其中多蛟。"德彩子注:"似蛇而四脚,小头细颈,颈有白瘿,大者十数围,卵如一二石瓮,能吞人。"-这本书产于明初期,也就是说,这条蛟龙曾经被人目击过,应该是一条。
因为蛟龙绝对的独居,一条河只允许一条,多了就会厮杀,最终胜者独占河流,这是天道。
“难道早年这里是蛟龙窟?”司马愁顿时醒悟过来,蛟龙在蜕皮之时就会寻找一个蛟龙窟钻入河底蛰伏,百年蜕皮,遇雷翻涌,遇雨升天化龙。
但是这都是一些传说记载,当不得真,毕竟谁也没有亲眼见过化龙,黑龙潭那条蛟比起这一条简直小巫见大巫了。
“走!”司马愁知道此地不宜久留,此地无水,蛟龙自然也就不在了,顺水不知道去了哪里,司马愁二人顺着向上攀爬,忽的司马愁心中一动,龙王娘娘庙……济水,蛟。
他身体一震,莫不是龙王娘娘庙的那条蛟就是这一条吧,想想也是对,时间相差不太远,并不像是真的,但是也许可能。
两人爬出沟,壑,龙大吉打量四周眼前一亮,这个土丘恰是一个风水宝地,手掐诀不断验算抬头脸色一变“这是一座坟墓?”
“哥哥,您说这个土丘是一座坟墓?”王威愣住了喃喃“这除了皇帝,谁会用这么大的坟?”
“真是坟墓。”司马愁眼神之中带着不可思议,水中做坟,四面流水,这种坟墓大凶,当然也有一种恶人甘愿用这种坟墓压制自己的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