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祖籍之谜

我的祖籍在哪里:海南?福建?山东?………。我家没有像孔氏家族那样,几氏几代孙都弄得一清二楚。我父亲曾告诉我,我们是海南人,因此,我的籍贯是填海南海口市,在海南未建省之前,属广东所辖,籍贯填广东海口人。但父亲的祖父是由福建迁来的,那么我们的祖宗在福建了。福建什么地方呢?父亲说不清楚。父亲说:“祖公(海南话:指曾祖父)替福建甘蔗园养鸭子,年轻时来到海南白沙门港放养。看见在白沙门港做修木船工生活比替人家养鸭子好,便放去养鸭,改做修船工。在白沙门成家,定居海南。”到我也只是第四代。我的父母亲及上代亲人过世后,就无法知道再远一些的宗族关系了。据了解,福建省姓蔡的人家就主要集中在泉州的莆田、晋江、石狮地区。他们陪我到晋江“氏家庙”拜望,得知,这里的家是从山东迁来的,原是一官,有三子,大子在莆田繁衍,二、三子在晋江繁衍(石狮市原属晋江县,现晋江、石狮已成两个独立的市)。之后,移居外省、外国的很多。国内移居最多的是台湾,国外移居最多的是菲律宾。“蔡氏家庙”修缮得很漂亮,据说是由菲律宾众多姓华侨捐款,并得到政府批准修建的。庙内还挂着落成时李铁映同志代表国家领导与菲律宾氏华侨代表的合照。我问:“甘蔗园”在哪里?掌庙的人和当地的老前辈说“甘蔗园”莆田、晋江都有,而且不止一两个,不知你问的是哪一个?我听后不由茫然。我家到底是莆田系还有晋江系的?后来想,不管怎么样,两系合起来还是一家嘛!他们那里的人,辈份都很清楚,子女都是依家谱中规定的辈序取名的。家谱中规定了十四辈人,现在已发展到第十至十二代。我属于哪一代呢?不知道。因为我们不是按原规定辈份取名的。父亲一辈是四兄弟,以“普”字为辈,父亲名“普德”,我们这一辈以“冠”字为辈,我叫“冠智”。抗战胜利1946年后春我就由云南昆明回到海南。我原读昆明粤秀中学初二上学期,到海南后跳级,自己改名勇飞,考高中预备班,考上,读半年预备班,因成绩优良,直升高中,此名一直用到现在。我为何以“勇飞”为名?主要受民族英雄岳飞的影响,也想当民族英雄,为中华民族作贡献。我一堂兄“冠英”,抗战时他在家乡,读私塾,抗战胜利后想考海南医学专科学校,没有文凭,也没有中学的学历,于是就把我的“冠智”学历证明借去考,考上,他就改名叫“冠智”了。以后他当了医生,把“智”改为“志”。但我在家里长辈还是叫我“冠智”的,叫“冠英”堂兄为“阿六”(他在他家姐弟长幼之间排行第六)不混。在外我都用“勇飞”名。因此,我在石狮、晋江与本家一对,不知我的辈份是大是小。相互间只 “没大没小”地称呼。他们称我教授或先生;我称他们先生或者某职务称谓。有一次,我在石狮应邀参加一个欢送参军子弟的宴会。这个宴会在当地最大的酒家召开,富丽堂皇,会议由村书记主持,村长致词。在致词中还特地介绍我,向大家说:“今天来欢送的还有杭州来的勇飞教授,很难得。”大家鼓掌。这个村叫大仑村,也叫鸳鸯村,因村前有一个漂亮的“鸳鸯公园”得名。园内有一个不小而别致的“鸳鸯池”。这个村很富有,百万、千万富翁不少,占地约当时石狮市区内的三分之一,是石狮市内最大的村,据说村民全都姓,都是一个宗系的,参军者便是家子弟。他们这个村参军有好传统,这次参军,其中一名是村书记的儿子。村书记本人就是复员军人。参加欢送会的主要是村中的有关领导、参军子弟的父母亲属及辈份高或年老的尊长等。此外是本村人在外地或香港等地回乡的亲人。我的身份比较特殊,所以他们除对参军者热烈祝酒之外,对我也感兴趣。我和村长、香港回村的兄弟等坐一席,会上有十来桌酒,来者不下百人,热闹非凡。当时人见我姓而举杯不会说当地话,勇飞的“勇”字又不合该村家谱的十四辈排行。因此,有人便问:“你老家在哪里?”我回答:“我工作在杭州,家在海南,祖宗是福建迁过去的,辈份不知道了。所以我只能说:“我的老家在海南,我的根在这里。”大家乐了,哈哈大笑,把我看作亲人,交相敬酒,谈笑风生。他们的热情使我感到无限的温暖。我祖籍之谜,似乎豁然被解开了,我对他们表示无限的敬意。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