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天地动容

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人类有史以来毁损烈度最大的汶川八级地震发生时,欧阳民生正在成都某高校与一帮学者专家商讨作战指挥部硬件建设问题。同行的有中国网军首席专家和软件部副部长肖静。地震后他和肖静驾车离开学校,一路快行,看到女儿父母都安然无恙,悬着的心才放回胸口。安顿好父母女儿,欧阳和肖静向北京的领导电话请假后,驱车到一家药品超市,购买了大批的外伤用药品(止血带,纱布,外伤用棉,医用胶布,止血用药,棉签,药用酒精,碘酒,云南白药,抗生素),又到超市购买了食品,水,雨具开车经都江堰直奔汶川。他们希望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地震中心去救援受灾民众。

车至都江堰城区一幢幢倒塌的楼房,一幅幅残酷血腥的、悲惨的场面让欧阳极度震惊。经历过数次实战的他面对这惨烈的境况能保持军人的沉着冷静,但是肖静已经被这样的场景刺激得浑身颤抖,泪流满面。像初次上战场的新兵不知所措,头脑一片空白。当她从恐惧中清醒过来时,他们的车已经回到了高速公路上。汽车以一百六十公里时速飞向他(她)战斗生活了六年的特战团。此时战友们的生命安全已经占据了他们的一切心智。尽快赶到那个神秘的训练基地是唯一的念头。车在成都绕城高速左转,上成绵高速,下午六点过欧阳飞车来到了特战团驻地与外交相通的专用公路。前方不远处第一道岗亭已经出现在眼中。欧阳在栏杆前停下车。一脸警惕的值班哨长看清从车上走出的人。立正敬礼,“报告团长,上士xxx奉令在此执哨,请指示。”欧阳:“全团有无损失。”(他已经来不及命令这名曾经的下级稍息了,只想立即知道部队的安全。)上士,“报告团长,全团无人伤亡,除了侦察中队在驻地待命,其余的都去柏岭镇救援了。”谢天谢地,谢天谢地。全团平安,都平安,这就放心了,悬在半空中的两颗心终于回到了原来的位置。“我们也去柏岭镇,不到团部了。”

欧阳上车,调转车头奔柏岭镇方向驰去。来到柏岭中学,满地的受伤学生,欧阳下车,对肖静说:“你送伤员,我进去参加救学生。”

说话间,已有一个受伤学生的家长,抱着孩子来到车旁。欧阳拉开后车门,“快上来,快抱孩子上来,我们送他。”帮助把受伤的孩子抱进车的后排座椅上,肖静已换到了驾驶座。欧阳关上车门,车启动向市区方向开去。

欧阳奔向倒塌的教学楼,就要走上废墟时,被一双年青有力的手臂从后面拦腰抱住。“团长不能上去,太危险。”这是军生的声音。紧接着现任团长的声音从废墟上传来。他手持扩音器,“军生、周海龙,你们给我把老首长拉远一点,要是让他走上废墟,你们就不要回部队了,给我滚蛋。现在我是团长,不要他来替我指挥。”在这两个自己亲自调教且身壮力强的特种兵面前,欧阳说破嘴皮,都没能走上倒塌的教学楼一步。无奈之下,他决定离开柏岭镇,到中国空气动力研究院去看看那些国家级科学家们是否安全。肖静送伤员后从市区返回,接上欧阳经绵竹去了中国空气动力研究院。晚上十点多钟来到空气动力研究院二所。停下车来,向警戒部队出示自己的军官证,在哨兵的指引下来到救灾指挥部。指挥长在看清中央军委大校军官欧阳民生的证件后,汇报说:“我们的人员损失不大,没有一个高级专家受伤。房屋损失严重,现在已经抢救出全部资料。请首长放心。北川县城的损失相当严重,首长可以先去那里看看。

经过擂鼓镇后,公路上的大石头就多了,车开始在落石中穿行,不断的余震使山上本已松动的石头不时从上落下。黑夜的北川山区下着小雨,车外一片漆黑。车灯照射区以外的景物根本看不见,飞落的巨石不知道会在哪里砸向路面。山区外绵阳市组织的救援队伍为了减少救援人员在行进中被飞落山石击中造成新的伤亡,已经停止前进。在这段极度危险的公路上,欧阳驾驶的汽车是唯一的发光体。开着车窗,他凭借特种兵敏锐的听觉,分辩从山上向下飞快滚落的巨石是否对车构成直接的威胁。直觉告诉他,自己进入了这次地震毁损的核心区。黑夜中震落的山石已经使逃难的人们和前往救援的人们都停下脚步,不敢冒巨大的危险进入这片飞石不知道会在什么时间突然夺去闯入者生命的路段。受灾的人们出不来,救援的队伍进不去。缺医少药,急待医疗的伤员和他们的亲人,此刻一定是内心如刀绞般挣扎在极大的痛苦中。自己两人之力及所带的少量药品就是冒险突进,赶到北川县城,已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但是在这种大灾难面前,能救一个人就是一份胜利,就是对其他生者一份鼓励。所以欧阳民生此时仍然义无反顾的驱车前往。不远的前方,一阵巨大的呼啸声,是巨石下坠的轰鸣声传进了耳朵。欧阳急刹车,一块数吨重的巨石在前面灯光可视区内,沉重地砸在路面上,挡住半边路面。欧阳驱动汽车从巨石边绕过继续前进。

前面隐隐传来人们呼喊声,穿过一段山弯,先前听到的呼喊声变成了撕碎每一个华人心灵的带着绝望无助的惨嚎。

漆黑的天空迫使当地幸免于难后自助救援的人们撤离了废墟。被埋在废墟下的伤者,疼痛和惊吓使他们发出了撕心裂肺的惨叫,呼唤着人们去救他们。当地幸免于难赶来救援的急切呼叫着废墟下被埋的亲人,想给他们以生的希望。再往前行灯光终于照在了受灾人群的身上。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