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建康古城介绍

所附古城地图在韩子高吧里,有兴趣的亲可以去搜。

一、整个建康可分为三个部分

外围——建康城(都城)——台城(宫城)

1、外围

建康无外郭城,但其西有石头城、西州城,北郊长江边筑白石垒,东北有钟山,东有东府城,东南两面又沿青溪和秦淮河立栅,设篱门,成为外围防线。

都城南面正门即宣阳门,再往南五里为朱雀门,门外有跨秦淮河的浮桥朱雀航。宣阳门至朱雀门间是五里御道,御道两侧是百官居所和佛寺。许多王公大臣的府邸也遍布在秦淮河畔两岸。如秦淮河南岸的长干里就是着名的居住里巷,北岸的乌衣巷则是东晋王、谢名门巨族累世居住之地。而皇室贵族的住宅多分布在城东青溪附近风景优美的地带。

六朝帝王都信仰佛教,建康城内外遍布佛寺,有五百余所。着名的有同泰寺(今鸡鸣寺前身)、瓦官寺、开善寺和城东北摄山的石窟寺等。

城中河道以秦淮河通长江,又从秦淮河引运渎直通宫城太仓,运输贡赋,北引玄武湖水南注青溪和运渎,以保证漕运和城壕用水。

2、建康城(都城)

最早在南京建都的东吴,都城周20里余,南北长,东西略短,位置约在今南京城北部,以土筑成。东晋和南朝的都城仍沿用吴旧城,增辟九座城门,至齐时在土城外包砖。

都城的宣阳门正对着宫城的正南门大司马门,两门之间是二里长的御道。御道两侧开有御沟,沟旁植槐、柳。大司马门前东西向是一条横街,正对都城的东、西正门。

苑囿主要分布于都城东北郊。宫城北有华林园,原是东吴的旧宫苑,宋时加以扩建。覆舟山有乐游苑,宋时就东晋药圃建成。玄武湖在都城北。东晋时筑长堤以防水患,并引湖水通入华林园、天渊池和宫内诸沟,再下注南城壕。

3、台城(宫城)

东吴的宫城在都城内偏北部分,西为孙权建的太初宫,东为孙皓建的昭明宫和苑城。东晋咸和年间在东吴昭明宫、苑城的旧址上新建宫殿,名曰建康宫,又名显阳宫,是东晋和南朝朝廷禁释皇宫的所在地。据记载宫城有宫墙三重(南朝时,台城内有一道内城),城池高大坚固,易守难攻,所以一旦强敌入侵,朝廷往往退守台城以集中力量御敌。

因为当时朝廷是以尚书台为主体的中央政府,而尚书台位于宫城之内,因此宫城又被称作台城。此后两百余年直到陈朝灭亡,除了后宫园囿内的建设,台城的规模制度基本保持不变。

东晋时台城共开五门,南面为大司马门和南掖门(后曾改名为阊阖门、端门、天门),东、西、北面各有一座掖门。南朝宋时在南面两侧各开一门,即东掖门和西掖门,并将东晋时的原东掖门改名万春门(南朝梁时改名东华门)、原西掖门改名千秋门(梁时改名西华门)、原北掖门改名承明门(南朝齐时复名北掖门,又名平昌门)。梁时在台城北面西侧新开大通门。至此台城共设八门。

大司马门内的太极殿是台城的正殿,用于举行隆重典礼。太极殿规模宏大,高八丈、长二十七丈、广十丈,初为十二间,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太极殿两翼设太极东堂和太极西堂,各七间,是皇帝日常议政、筵宴、延见、起居的所在。太极殿与附近的中书省、门下省都属于“禁省”范围。

梁武帝时国力强盛,于是大修宫室,将太极殿扩为13间,以契合闰月之数,并在太极殿和东西两堂内铺砌花纹锦石。台城原本无阙,508年(天监七年)梁武帝命卫尉卿丘仲孚在大司马门外建石阙一对,命名为“神龙”、“仁虎”。据记载,双阙的趺座高7尺,阙身则高5丈、长3丈6尺、厚7丈5尺,石阙上镌刻珍禽异兽,“穷极壮丽,冠绝古今”。

二、建康城附近其它重要城池介绍:

1、东府城:

东府城位于建康城外东南处,今南京市通济门附近,临秦淮河。为东晋、南朝宰相兼扬州刺史的府第所在地,因在扬州旧城以东得名。每建康有事,必置兵镇守。梁绍泰末焚毁,陈天嘉中迁至府城东的齐安寺,陈亡后废。

陈光大元年,安成王陈顼当时为尚书令兼扬州刺史,如果他听从沈皇后诏令的话,就应该去这个地方赴任。

2、丹阳郡城

西晋丹阳郡治所在建邺县(建康城南门外),领建邺县、秣陵县、丹杨县、江宁县、永世县、溧阳县、湖熟县、句容县、于湖县、芜湖县、江乘县等县。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因建都建康,改丹阳郡为丹阳尹。宋齐梁陈因之。

陈光大元年,吴明彻为丹阳尹,应该是在驻守在这里,离京城很近,是安成王的亲信和外援。可见安成王不管是在朝堂上说了算,在军事及地利上也占有绝对优势,在建康城内外,无人可以与之抗衡。

3、石头城

石头城处于建康城外西侧,是建康城的军事防御重地,在为今南京清凉山。一般外敌入侵,首先占领石头城,为攻打建康城做准备。

三、建康古城的毁灭和今天遗址所在

隋灭陈之后,建康城被下令平毁,原来的绮丽宫室都化为废墟。此后多有文人以台城与南朝的兴废为题怀古咏史,唐朝诗人韦庄曾有《台城》诗云:“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到了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杨吴在建康故址上兴建金陵城,台城遗迹就此彻底湮没地下。

台城湮没之后,宫城的具体范围一直不明。明清史料记载“珍珠河正在(台城)宫内”、在“玄津桥大街以北”。朱偰在1936年出版的《金陵古迹图考》中提出台城的四界分别是:南至干河沿、北至鸡鸣寺前、西至中山路西、东近成贤街,这种说法的影响相当大。

后来又有学者将台城的范围进一步限定在今东南大学一带,即:北起北京东路、南至珠江路、东至珍珠河、西至进香河。2001年,南京市博物馆王志高等人对这一带多处工地进行了考古发掘,然而没有发现任何与六朝宫城相称的遗存。此后,他们在《景定建康志》中发现“古台城”被标注在南宋建康府城内东北方位,于是确定台城核心区应在大行宫及南京总统府一带。

从2002年至2008年,他们对这一地区的20多个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多条六朝时期的高等级道路、城墙等建筑遗址和大量瓦当、瓷器等精美遗存。其中,在利济巷西侧工地发现了一段宽25米的城墙体,经确认为台城东侧城墙;在游府西街小学的发掘确定了台城南界;在南京图书馆新馆工地发现了台城第三重城垣的东南角;在邓府巷东侧工地发现南北走向的夯筑城垣遗迹和城垣外侧宽约18。5米的城壕,确定了台城西界。至此,台城的东、南、西三界都被确定。考古发掘表明,六朝台城大致为长方形,其纵轴方向为北偏东25度,是一座“倾斜的皇城”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