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水来笑着说:“师兄,你咋走这么快啊?是不是急着回去见嫂子啊!”齐亮放慢了脚步,“你这个小家伙,我不是想早点回去给你做饭嘛!”
水来的一句戏言使他想起了那个美丽的身影,“云英啊,是你又让我活了过来,为了你,上刀山下火海我都心甘情愿啊!”往事一幕幕又浮现在了他的眼前。
因为熊志才在齐亮干活的万客来酒馆为庆贺母亲的六十大寿订了几桌酒席,熊志才的母亲吃中了这个饭馆的饭菜,熊志才又一次来到饭馆找一个厨子到他家做饭,掌柜的就把齐亮推荐给了熊志才。
熊志才的家人品尝过几次齐亮做的菜后,都感觉很满意,熊志才就把他留在了家里。熊志才的家中有八口人:除了熊志才、他的老娘、他的老婆、他的儿子、儿媳和他的两个女儿以外,还有一个孀居的弟媳。熊志才还雇了几个伙计,但他们住在另外一个院子,他们自己做饭吃。每天给熊志才一家八口做饭,齐亮感觉很是轻松。
半年后的一天,有人到熊志才家来报丧,说他的岳母去世了。熊志才停了生意带着一家几口到邯郸去吊丧。他们走后,家里就剩下熊志才的母亲和他的弟媳。
当天半夜,齐亮听到有人敲他住室的窗户,他急忙问:“是谁在敲窗户啊?”窗外传来一个很焦急的声音,“齐师傅,你快点起来吧,老太太病得厉害,这可咋办啊?”齐亮已经听出来,外面喊他的人是熊志才的弟媳云英。
齐亮慌忙起床,他随云英一起来到熊志才母亲的卧室,老太太在床上痛苦地呻吟着,她的额头上满是豆大的汗珠。齐亮对云英说:“二太太,你小心看着老太太,我这就出去请大夫。”
过了一个多时辰,齐亮请来一位大夫为老太太看病。然后,他又随大夫一起去抓药。齐亮抓完药就马不停蹄地往回赶,回到熊宅后他又赶紧熬药。老太太服下汤药后不久,她就感觉好了不少,齐亮这才松了一口气。此时,天已经蒙蒙亮了。他跟云英说了一声就回到了自己的住室,他感觉很困,就想躺到床上睡一会再起来做饭。他躺到床上,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齐亮迷迷糊糊地来到一个村庄,他看到有几个轿夫抬着一顶花轿正走在他前面,花轿的一边还走着两位吹鼓手,他们一个吹着唢呐,一个捧着笙。齐亮就跟在他们的后面。
不多时,他们来到一户人家的大门口,花轿停了下来。有几个年轻的媳妇说笑着从院子里出来,她们掀开轿帘,把一个头顶盖头、身穿红色喜服的女子搀进了院子,齐亮也随着她们走进了院子里。
院子里已经站了不少的人,他们三三两两站在一起议论着什么。这时,有一个中年妇女回头看见了齐亮,她笑着说:“齐亮,你咋还在这儿站着啊?马上就该拜天地了,你这个新郎官赶紧回屋换衣裳啊!”
齐亮走进屋里,立刻有人给他换上一身喜服,又有人在他的胸前佩戴上一朵大红花。他的母亲在他的旁边笑着说:“整个祥符县,谁也没有俺家齐亮长得好看!”他的姑妈为他整了整礼帽,“齐亮在咱祥符县数第一名!”
他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喊:“拜天地了,新女婿快点出来了!”有人推了他一下,“齐亮,叫你呢,赶紧出去拜天地吧。”
齐亮走到院子里,看到天地桌已经摆好,上面放着一只红色的喜盆,他的母亲正笑盈盈地站在天地桌的东边。有几个年轻的女子簇拥着刚才那个头顶盖头、身穿红色喜服的女子走了过来,她们把那个女子推到齐亮身边。
有人大声喊道:“吉时已到,鸣炮奏乐了!”鞭炮声响起,欢快悠扬的唢呐声也响了起来,又有不少的人涌进了院子里,有人还夸赞着这对新人郎才女貌。
拜完天地后,有人把他们推进了洞房,他们说了一些俏皮话就出去了。
齐亮看着新娘一动不动地坐在床边,心中不免有些好奇,他走过去掀开了新娘头上的盖头想看看她的模样。他看清了新娘的脸不免吃了一惊,新娘竟然是二太太云英。
“二太太,你咋来了?”云英抿嘴一笑,“你喊谁二太太啊?我不是二太太,我是大太太,我是你明媒正娶的媳妇啊!”齐亮微笑着把她搂进了怀里,云英的脸上露出娇羞的笑容。
“齐师傅,齐师傅,饭做好了,你快点起来吃饭吧。”外面的敲门声把他惊醒了,他才知道刚才是做了一个梦。
齐亮起床后去了灶屋,吃饭的时候,他还想着刚才做的那个梦。
服侍老太太吃过早饭,云英把老太太的碗筷送到灶屋。正在吃饭的齐亮看见了云英,他
的脸一下子就红了起来。
云英笑着说:“昨儿夜里多亏了齐师傅了,老太太现在好多了。”齐亮不敢抬头看她,“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吃过早饭,齐亮把灶屋的锅碗瓢盆收拾好以后,就到老太太的住处问候。
老太太的身体已无大碍,她夸了齐亮几句并赏了他一个玉镯。
熊志才几口回来以后,老太太又命儿子为齐亮添了一套新衣服。
又过了两个多月,就进入了腊月。熊志才原本打算在腊月底带着一家老胸徽州老家过年。但不巧的是,老太太在腊月二十这天患上了风寒,几天后,老太太虽已痊愈,但身体有些虚弱。熊志才不忍再让她受舟车劳顿之苦,就把母亲留在开封的家中,并把云英也留下服侍她。
临行前,熊志才把腊月的工钱发给齐亮,并多给了齐亮一两银子,让他买些东西送回家,过年的时候就不要再回去了,齐亮很乐意地答应了。
正月初一的上午,老太太要去相国寺上香。齐亮就出去找了三个拉车的汉子把他们送到相国寺。
齐亮和云英一左一右搀扶着老太太上香,不少前来烧香的信众不时回头瞅上这对年轻人几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