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要办学
公主府,武义气喘吁吁的找到薛琪。
武义伸出手:“给我点钱?”
薛琪瞪大了眼睛,不可思议的看着武义。
武义尴尬到:“急用,钱在泾阳忘记拿了。”
小丫头扣扣搜搜的拿出几文递给他。
武义是有火发不出,铁公鸡呀。
武义:“你有多少?”
薛琪捂着荷包防贼一样看着他。
武义:“十倍还你”。
薛琪递给他两贯,武义顺势把荷包抢了过来,大概看了一眼,几十贯是有的,拿着荷包转身就跑,薛琪傻眼了,这还带抢的,看着武义的背影就追了下去。
到了青楼门口才发现薛琪站在自己身后。
武义:“这里你不能进,先回去。”
薛琪摇头拽着武义的衣角,眼睛不时的瞄着她的荷包。
说话没效果,武义就不管了,直接来到三楼,李承乾没心思吃喝,看到武义进来,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柴令武惊讶到:“你怎么把她带来了?”
武义抖了抖荷包到:“她谁呀?”
柴令武嬉笑到:“妹妹,可她不能来这里呀。”
武义:“今天的花销,你们两个要十倍还给她。”
李承乾:“没问题”。不要说十倍,百倍他也给。
武义:“还喝呀?走吧。”
从新把舞姬叫来给赏钱,几人才出了春风楼。
柴令武奸笑到:“那个薛琪呀,你看今天的事能不往外说吗?”
薛琪看着空空的荷包,眼泪汪汪的不说话。
柴令武:“回去就给你的荷包装满,装不下为止。”
薛琪终于来了精神到:“真的?”
柴令武指着武义到:“他作证。”
薛琪撅起嘴:“就是他抢我荷包。”
武义尴尬到:“真给你十倍。”
薛琪小声说到:“你都没钱。”
好吧,武义确实没钱,平时都是在公主府,用不到钱。
武义:“谁说的,一会跟我去泾阳,多少钱没有。”
柴令武:“给我也拿点”。
武义:“滚,我还不知道怎么骗呢”。
李承乾看着两人,这朋友交的,“你们要是没有,我那还有点。”
武义:“那我就不客气了。”
柴令武指着武义尴尬的看向李承乾,他也没钱,虽说都是勋贵子弟,可是年龄小,没有多少零花钱。
李承乾:“你们真不客气,我也不多。”
听着三人意思,这钱要凉。
薛琪:“说话不能不算数。”
三人汗颜,武义:“以前怎么没发现你还是个财迷。”
薛琪把头转向一边,四人一同来到泾阳,武义找到马三宝。
三宝:“侯爷,这钱用来做什么,我这要入账的。”
武义一时也想不到,只说了句:“秘密”
三宝:“好的,多少?”不是他好说话,主要是武义人品好,这么长时间从没有乱花过,而且他也知道有些东西只有公主才能知道。
武义:“一千贯”
出来之后把钱直接给了薛琪,这下她高兴了,眼睛都笑没了。笑完还不忘看看柴令武和李承乾,那意思就是,你们的呢?
柴令武:“还不够?”
薛琪:“每人,这是侯爷的。”
柴令武指着荷包:“这都二十倍了。”
薛琪理所当然到:“不得给点赏钱呀。”
柴令武无语了,可也没什么办法,把柄在人家那里呢。
柴令武:“回去把我的玉佩给你行了吧,几百贯呢!”
李承乾:“我也给玉佩吧,钱都在母亲那管着呢。”
三人被薛琪席卷一空,一件配饰都没有了,原本武义还有一块玉佩的,被柴令武扔给薛琪,还美其名曰“有难同当”。
第三天训练略有不同,今天有游泳训练,游泳对于这些北方汉子来说,还是蛮痛苦的,大概有一半的人不会,平时训练都不喊苦的大汉,在这里怂了,一进水就沉底。
武义好好的鄙视了他们一下,因为游泳是自己强项。跳进水里游了几圈,感觉很不错,然后开始教他们,结果被柴绍扔上岸。
柴绍:“就在岸上教”。
李承乾羡慕的看着武义,他也会游泳,可是他不能下水,礼教不允许。
教游泳的有不少人,简单粗暴,不会的,直接往河里扔,沉底了就捞上来,然后再扔,会了为止。
武义实在看不下去,告诉他们如何踩水。
武义:“你们不要慌,沉着冷静,手脚动起来不要停。”
李秀宁把三人叫了过去,警告他们没有大人在的时候不能下水。
武义:“元帅放心,我看着他们。”
李秀宁:“主要是你,刚刚谁没经允许就下水的?”
武义尴尬的挠挠头:“以后不会了。”
李秀宁:“你们三个平时不训练的时候也不要到处跑,昨天去长安了吧?”
三人的心都揪了起来。
李秀宁:“找点别的事做,不要每天就想着怎么玩儿。”
武义的心放了下来:“我们有事做的,我们准备在泾阳教孝子算学,昨天我们是看看印书的事。”
李秀宁笑着到:“很好,去做吧。”
溜出来的三人互相看看,都笑了,在李秀宁面前大气都不敢喘,以为她发现了什么。
李承乾:“真的要教算学?”
武义:“很早就有的想法,今天正好说出来,这样以后就不用跑步了,一举两得。”
李承乾指着自己:“我也要教?”
武义:“你们自己选,是教人呢?还是教人呢?”
柴令武肯定到:“教人”。
武义:“你就算了,什么都不会。”
柴令武:“别呀,我现在学还来得及吗?”
武义的这个想法不是临时的,从傅奕让他整理算学那一刻就有了,这么长时间以来一直都有努力,比如教材,教具。书已经整理出来了,只是没有给他。
粉笔是水泥的衍生品,已经出现,这也是一个原因,不要小看它,古代也在大力发展教育,义务教育不是现代才有的,那古代为什么发展不起来,或者说效果不好呢,我认为教材和教具起到很大作用,古时候的学校叫书院,学生其实非常少,普通的都是百十人,大一点的几百人,这已经是极限了,正常一个先生只能带几个学生,不是能力不行,而是教不过来,古代为什么说言传身教,就是这个原因。
古代教学都是先生讲,学生在下面听,没有黑板,没有课本,效率低下。
对于印刷术的改进,泾阳这里也在做,但是效果不好,可是黑板、粉笔出现了,纸张不缺,只要写在黑板上,让他们自己抄写就是了,这也是武义动力的来源。
公主要办学的消息不胫而走,整个泾阳县都惊动了,周边县城的人也在往泾阳赶,一是公主威望,二是以公主的身份,找来的先生应该都是当代大儒。
来的也确实都是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