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欲取郡乡为宛行
“女婿养子?”高师盛愕然过后,定下心神,转念想明白了,答道。
“此必然是井伊家不愿让高氏进入引佐郡,可又见我的徒众已经擅入郡里,占据要冲,修筑庄园,才想要将用联姻的手段将我收拢为一门众······至于迎立我高氏子孙为家督,窃以为绝不可信!”
“为何?”
“井伊直亲以有一子,再过上几年就能元服,到时候直平公将之收为养子,许诺自然也就无法作数,况且我两年前便已经成婚,即便成婚也是侧室,庶子如何能够当井伊氏的家督?”
高师国对自己孙儿的判断很满意,做人处事,正该谋而后动,若是闻言辄喜,见小利而忘命,只能说是个目光短浅的势利小人。
高师国拈须笑道:“不错,我也是以此来答复对方,可井伊家坚持希望你能入继,你觉得是为何?对於本家又有何利弊?”
“井伊家所为当是一来,为了避免宛行分离,引狼入室;二来是为了能够快速弥补,因出阵信浓而折损的人口。”
高师盛手下的上千徒众涌入引佐郡,再加上有高师国、朝比奈元长两人在背后面推波助澜,井伊家一个应付不当,就有可能真的被反客为主,让外敌将引佐郡割裂开来,篡夺了井伊氏的家业。
反过来说,若能将高师盛并入为一门众,不仅可以避免宛行丢失,还可以补充出阵信浓而折损的青壮。
地头武士看重名田,而豪右国众则更看重领内的人口数量,人口越多,庄园开垦名田的数量才会越快,征调军役杂兵的数量才会越多,可以征收的年贡自然也会增加。
丁口大量损失,如果光靠百姓自己缓慢恢复,最快也好十来年,才能让一个孩童长大成年,其中还伴随着不低的夭折率。
吸收外来人口,恢复减少的民力,就成了最合算的做法,但流民多是临近郡乡的百姓,时长有豪族为此产生争斗,故而今川家为了减少纠纷,一直严格限制百姓流亡别郡,同样也禁止豪族随意接收大量流民入境,一次来均衡各郡豪族的势力。
井伊家有迎入高师盛做养子的想法,也就不足为奇。
“至于承继家督之位,大抵最后会不了了之,立嗣之言实难为信,反而要招致骏府的不满,此为弊端。但如果此回联姻成功,本家就能将势力范围扩张出去,一举打破远江豪族的压制,与三河樱井松平氏接壤,进而将整个敷知郡收入囊中。”高师盛答道。
武家为了应付继嗣问题,演变出来各种后世看来稀奇古怪的手段,比如兄长收养亲弟,祖父收养外孙,嫡女嫁给庶子,女儿嫁给孙子;不断过继傀儡家督,而真正的本家担任家宰,操纵家中事务,甚至还有大名反向入继家臣,让家臣入继主公家中,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骏府城目前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法,如果井伊直平收养自己曾孙儿奥山直亲的儿子,将重孙当做养子,那继承家业的优先权,就会自动排在高师盛儿子的前面,所谓立为家督,就是个笑话罢了。
高师盛与次郎法师成婚后,骏府便无法通过联姻手段,吞并掉井伊家,甚至为了避免井伊家与高氏合流同宗,势力过於膨胀,还会主动支持奥山直亲之子,来继承井伊家。
可以说,井伊家若是达成了图谋,简直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全部的利益最大化。
远江高氏这边,亦是要有所收获的。井伊家有意割让的领地,躲在临近敷知郡与三河国的地方,高师盛的领地就可以将整个敷知郡围拢起来,在本家的支持下,慢慢地进行蚕食鲸吞,敷知西郡称得上名门的武家,唯有滨名氏一家。
但滨名氏宗家暗弱已久,早就被各家庶流架空,分家们为了湖北的宛行地,争斗不休,绝非是高氏一门的对手。
只要将整个敷知郡,变成远江高氏一门的宛行地,引马城的本家就能成为真正可以比肩松井、朝比奈氏的縂旗头。
高师盛也可以从中分割到,最大的一块宛行地,甚至可以借助女婿的身份,来对井伊氏的家事指手画脚,有井伊家的支持和调解,也更容易在引佐郡站稳脚跟,最大程度上避免因为郡乡排外,以及争夺水源、开垦名田而引发的百姓一揆。
“如此,待我上承骏府过后,若是治部大辅没有袖书传下,这桩婚事便就这么定了吧?”见自家孙儿明白了此事的重要性,高师平也就不用多言。
骏府这些年,仰仗高氏的地方还有很多,料来也不会过於驳斥此等提议。
高师盛答道:“悉听祖父大人安排。”
纳娶侧室,并非是他个人之事,身为武家嫡系子弟婚姻大事,也是家中用来进行利益交换的筹资。
之前家中同意他迎娶公卿姊小路家的女儿千花院,那是为了避免他妻族势力过大,反过来威胁尚家督继承人的位置,现在纳娶井伊家的次郎法师,则是为了扩张宛行。
高师高终究年纪大了,坐的时间太久,就有些精神不济,他最后说道:“你若押领引佐郡,不可不提携家中的从弟们,你来之时,我已经让家臣选出一些才器足以出仕的子弟,待临走时,可选出一些合用之人,跟着同去赴任,也好作为家臣郎党。”
远江高氏延续了镰仓时的武家风俗,凡有出仕必登用同族为家臣郎党的传统。对家臣团的出身来历极为看重,高师盛现在麾下的这些人在高师国看来,皆不如同宗族人可信。
分出一部分庶流子弟,既可以担任高师盛的谱代家臣,同时也可以为本家分担部分压力。
“诺。”随后又问道:“孙儿此行前往骏府,不知祖父大人可有话要嘱咐?”
“谨言慎行。”高师国说完,摆了摆手,示意他可以退下去了。
佛堂外夜色已至,院中也已经有婢女点起长明风灯。见到自己祖父有些乏累,且没有其他事情要交代的了,於是恭谨拜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