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任脉始贯通

大宋的皇家典籍果然十分丰富,曾云风在其中找到了很多关于武学以及道学佛家的理论,并从中汲取了一部分作为武学根基。

曾云风还在很多医学典籍中发现自己原先所发现的经脉脉络,在这些医学典籍中也略有提及,这让曾云风欣喜异常。

于是一场关于经脉修炼就此开始,曾云风在离开桃花岛之前就已经打通了很多经脉。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修行,终于已经到了曾云风打通任督二脉中其中一个任脉的关键时刻。

任脉是奇经八脉中贯通气海的一个重要经脉,根据黄药师所说打通此经脉,就能让真气增加至少一倍,曾云风对此报之以极为浓厚的期待,经过一番的修行之后,曾云风准备正式开始打通任脉。

任脉的打通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并没有花费曾云风的什么功夫,因为多年的习武的积累,任脉贯通十分轻易就做到了。

在修史馆,曾云风不仅发现了很多道家典籍佛家典籍,还有一些黄教典籍,其中就有十分出名的龙象般若功,其中提到的理论和曾云风原先所学的武学理论完全不一样。

龙象般若功所提及的并不是炼精化气,而是化气为精,融于自身,这才有了其中的练到三层七层十层所体现的十龙十象之力,这是对身体的精炼。

而且这曾云风在很多道家典籍的也看到了类似的说法,看来武功不仅仅是练精化气,也需要化气养身。

经过一番整合,曾云风融合了道家的佛家的以及龙象般若功的一部分,创立了一部新的内功心法,用于孕养自身身体的五脏以及身体的各个经脉,来提高身体的精气。

提高身体精气并不仅仅是孕养而已,根据曾云风师父黄药师所说,未达到先天之前,人体不能够从外界直接摄取天地元气,以滋养自身,那么只能从食物以及药物中摄取精华,来进行蕴养。

于是乎最近曾云风的饮食结构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结合了现代的一些生理学的要素,曾云风开始对自己的膳食进行调整,尽量补充蛋白质脂肪维生素,以及各种微量元素。

补充的量是一般正常人的三到四倍,曾云风把自己从这几门功夫中提炼而形成的功夫叫做滋阴功,这种功夫的前期见效非常之快。

在曾云风开始修炼这门功夫的前半个月,身体就开始发生巨大变化,曾云风将这门功夫一共分为九层,每三层,就是一个量级。

前半个月,曾云风的身体出现虬结的肌肉,身体脂肪含量快速下降,身体肌肉开始大量增多,身躯渐渐魁梧,并且身高长高了大概五到六公分。

后面两个月,身体肌肉开始渐渐收束到一起,形体并不像原先那么魁梧,头发生长速度和指甲生长速度开始加快,在第四个月,这门功夫终于到达第一个量级第四层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曾云风的单手力量已经达到了1500斤,可是骨骼强度达不到,强行运转会引发骨裂,而身体肌肉已经开始收束到曾云风刚开始练习这门功夫的水准,但是肌肉力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在衣服的掩饰之下,并不能看到身体肌肉的魁梧形象和肌肉的轮廓。

第六个月这门功夫练到第七层,曾云风的单手力量已达到4500公斤,是第四个月的六倍,可以说这门功夫简直是颠覆了曾云风的常识,4500公斤是什么概念?是4.5吨。

如果是一辆普通的小轿车,如果不是特别重的情况下,曾云风单手可以把他举起来,当然,这是曾云风的单手理论力量的巅峰,并不能一直持续,而且由于身体经脉和骨骼中硬骨软骨强度的影响,实际战斗过程中能发挥出多少还未知。

在这个月之后,这门功夫的进度就开始慢了下来,曾云风在修炼这门功夫之后,也发现自己的心脏跳动速度,也开始缓慢下来,由原先的每分钟60几次缓慢到了现在的每分钟30到40次。

曾云风当然知道这是因为什么,因为心脏现在的输血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原先的情况,现在的心脏的输血速度是原先的最起码的一倍。

但是也因为现在身体的素质是原先的三到四倍,从这方面来计算现在的心脏输血功率应该是原先的五到六倍,果然在身体精力提高的情况下,很多身体的状况都发生了改变。

现在曾云风感觉自己的眼睛能够看东西看得更清楚,原先的视力范围是200米以内,都可视物非常清楚,现在的眼睛是300米以内连苍蝇都能看得见,同样五官的其他感官,也愈加的敏锐。

但同时,这门功夫已给曾云风带来另外一个困扰,那就是曾云风的食物摄入量比原先多了大概三倍,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好在由于内功的性质,在平常不轻易与人动武的情况下,身体积累很多的营养元素,所以并不需要时时刻刻进行大量的食物摄入,但是如果有人与人动手,甚至重伤,那么曾云风就需要补充大量的营养。

这也是一个非常不好的问题,难怪很多古人说穷文富武,这个练武功,如果没什么钱,确实练不起。

好在曾云风的酒卖的还行,光这大半年,也已经挣了大概万两黄金了,而且曾云风为了自己练武需要,还进行了一些购买,在城外买了一些猪羊,让当地的农户进行饲养,定期收购。

为了避免嫌疑,曾云风在临安城中买了一家中型的酒楼,以便解释这些猪羊的去向。

同时为了以防万一,曾云风还在当地大肆收购珍贵的药材来进行炼药,曾云风云风把这些练出的药材,简单的取名为滋养丹,其实就是为了减少大量摄入猪羊肉食。

求推荐收藏打赏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