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为朝廷排忧解难

微风徐徐,树叶发出悦耳的婆娑声。

府衙院中,一阵死一般的寂静后,一道声音终于打破这股宁静,有些颤抖和沙哑的问道,“敢问王爷,此路是何路?”

“孤王觉得,地方官员之所以在地方能够只手遮天,无非就是官员中对上官负责,地方士绅却没有任何能力限制于他。

故此,孤王想在地方成立地方商议公会,简称议会吧。在当地负责讨论、监督地方官吏行政,对于官吏不合理的政令,都可以直接驳回,甚至必要时可以对地方官吏发起不信任提案,只要人数达到比例,就可以直接罢免之。”

‘哗……’

一听到这个议会竟然可以对官员、吏员直接任免,许多人都是满脸的不可思议,顿时议论声四起。

与下面的士绅不同,官员们顿时有些慌了,包括知府俞沛槐在内,人人看向朱聿鐭时,都如同见了鬼一般。

“安静,听孤王说完!”

朱聿鐭再次一拍惊堂木,将所有人小声议论全部打断。

“孤王决定开设县级议会,设一百名议员。府级议会不定,由各县议会投票产生,各县选出名额平等,数目不得超过五人。所有议员只要不触犯大明律,享有终身豁免权,那怕荣休后,若没有触犯大明律,任何人也不得以任何理由对其治罪!”

“议会发现官吏政令不妥当,或有议员无端获罪,只要过半数不支持,就可以直接驳回。若是过七成反对,便可以直接宣布其政令无效!”

“至于弹劾官员,必须有一成以上的议员发起不信任投票,当议会过半人投下弹劾票,上级官府就必须派专人调查此官员,查证其是否有不法行径,决定其是否罢免。

不过,一旦议会超七成投弹劾票,并且签字画押,便可以直接行文上峰,宣布此官员就地罢免!”

朱聿鐭再不耽搁,直接将他的想法说了出来。

说完之后,朱聿鐭边喝了一口茶水,放任下面如同炸开锅一般,闹哄哄的议论。这个时候他需要与时间赛跑,只能让出部分权力给这些士绅,以换取他们的支持,共同抗击汹涌而来的满清毁灭大军。

这也是一种心态,人最怕突然有了权力,却又面临被人夺走。等这些士绅们在这几个月间尝到甜头,就不怕他们不誓死站在自己这边。

分享权力还有一个好处便是,他可以与满清争取更多的士绅们,包括目前已经在满清占领区内的士绅。

毕竟这除了一个名义外,已经完全可以称的是改流归土了,一旦让地方士绅们明白当他们团结起来时,朝廷就会变得没那么可怖里,一个不好,就会再次出现两汉门阀林立,地方豪强遍地的场面。

这种场面,汉家天子都得一阵阵头大,隋朝为削弱陇西豪强,三大征亡了国,李唐大力推行科举制度,力经百年,这才让各地豪强慢慢消亡,就更别说满清这个外来人了。

若是国内豪强林立,满清想要用武力解决他们,朱聿鐭觉得,甚至都无需自己,这些豪强就足以让满清直接滚回老家,甚至举族迁移避祸了。

这也是朱聿鐭心中最坏的打算,大不了一拍两散,哪怕朱家天下完全失去,也决不便宜满清!

良久之后,下面的嘈杂声始终不消,甚至还越来越大。

“殿下,此举怕是改流归土吧!与祖制不合……”

也许朱聿鐭的话语实在太有冲击力了,俞沛槐愣了半天,这才回过味来,顿时大骇跪地说道。

“府尊所言甚是,若是如此推行改流归土,地方官吏举步为艰,恐贻害无穷啊!”

其他几个县令也没有一个傻子,纷纷出言。

此举一出,针对他们的意味实在太明显了,一旦真正实行,别说捞灰色收入了,一个不好,十年寒窗,百般辛苦就到头了,让他们个个心中难安。

不过这明显是对天下所有士绅都是利好的消息,尤其是这大庭广众之下,他们根本不敢大肆反对,全部压低着声音,凑到朱聿鐭身边低声建议。

“祖制?太祖祖制定都南京,成祖祖制定都北京,要不要你们去和鞑清谈谈,让他们尊重一下我大明祖制?”

朱聿鐭斜眼看了一眼这些官员,直接嗤之以鼻。

大明眼下存亡都成问题了,还这么老套的拿祖制来忽悠人,真当老子是正牌的唐王了?

身为后世人,朱聿鐭对于朱元璋都只当一位牛叉的古人看待,根本不会当其是祖宗,就更别说老朱定下的规矩了,那跟他有个屁关系。

他所求只是保住吃饭的家伙,别在后面有根猪尾巴,如果能在保住大明朝,给他一个王爷的良好待遇,那更是意外之喜。

众多官员顿时被这个不要脸的王爷恶心的不行,想要大义凛然的反驳几句,却是看到对方身后那拿着明晃晃刀子,对他们虎视眈眈的卫士,大家不约而同选择了沉默。

“王爷,老夫愿意代表我萧家,加入府、县议会!”

就在朱聿鐭饶有兴趣,看着下面人各种惊讶,迷惑,经过激烈讨论后,渐渐露出兴奋表情的士绅,突然有一位老者站起身来,躬身行礼说道。

有人带头,自然有人景从,其他人纷纷应声,一时间场面极为热闹。

对此,朱聿鐭只是心中充满戏谑,看着基本上所有人都已经表态,他这才施施然的摆手示意安静。

“只有一百人的名额,在这里的诸位已经超过了五百。到底选谁,这却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

朱聿鐭环视了一眼所有人,这才有些苦恼的说道。

这句话,立即让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来。

事实上,他们最担心的也正在这里,名额有限,僧多粥少。

但无论如何,他们都不愿意放弃,毕竟一旦有了这个身份,官府别说逼迫了,不让他们反过来讨好他们就不错了。

“殿下,我张家愿意捐粮助饷!为朝廷排忧解难!”

不出朱聿鐭意料,闻听此言,立即有人扬声应道,毫不迟疑,明显之间讨论之时便已经商量妥当了。

“殿下,我刘家也愿意捐粮助饷!”

“我李家……”

“我杜家……”

一时间,院内铺天盖地的都是愿意捐粮助饷的士绅,这般激烈热闹的场面,若是发生在崇祯年间,肯定能让那位一生都为钱粮事宜发愁的‘圣君’感动的热泪盈框。

但是这场面对于朱聿鐭来说,他却是感觉说不出的讽刺。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