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夜战,巷战,遭遇战

这些大盾牌手都穿着厚重链子甲或铁甲,官军的轻武器和箭矢都伤害不到他们,唯一的缺点是动作慢了些,不够敏捷,不过,这些缺点由别的兵种补充。以这些大盾牌手为依托,后排的长枪手,尽情攻击,发挥长枪击刺的威力,而完全不用担心对手的攻击。再后面有火铳兵和弓箭兵,在前面重装步兵的掩护下,他们只穿轻便的棉甲,然后趁隙进攻,从容瞄准,把火铳弓箭的威力发挥最大。

除了这三个主力兵种之外,还有些身形灵活的士兵用短武器,在盾牌手后面不时出击,对官军士兵近身,攻击他们的要害,最常见的是抹脖子,十分刁钻阴狠,防不胜防。

相比之下,官军进攻的手段单调多了,死伤人数也远远高于义军战士。有时候,他们的火铳兵还会遭到义军骑兵的突袭,更让他们雪上加霜。不一会儿功夫,义军就在镇子的大街小巷中取得了优势,压制敌人,将他们向镇子外面驱赶。

但义军也不容易取胜,一来官军人数众多,接近三万人马,二来这些官军也是左良玉麾下的精锐,训练有素,且经历过许多大战,经验丰富,锐气十足。还有一点,官军有大炮,虽然黑夜中,到处混战,大炮容易打伤自己人,威力打了扣折,但也很有用。而红娘子的人马轻装简从,没把大炮带来。

这是一场大规模的遭遇战,而且主战场是在镇子里,既有巷战,又有镇外的野战。双方共投入兵力接近十万。无论是范青或者左良玉,以及其他谋士、将领都不曾预料,会在黑夜中发生这么大规模的一场巷战,而且实际上,这一战为胜利一方奠定了基础,十分关键,谁取得朱仙镇,谁就取得这场战争的主动。

对这场近乎决战的战斗,实际上双方都没有心里准备,谁也不曾想,对方会在这个镇子里投入这么多兵力,这时候也最能体现出来双方将领应变的能力,士兵平日训练的水平。

一般的起义军或者普通大明官军,在黑夜中碰到如此惨烈的巷战,只怕早就退却了。但这两支部队都很有韧性和战斗力,死命厮杀,不退一步。

小小的镇子里,几乎都被士兵填满了,大街小巷全是厮杀的士兵,整个镇子的喊杀声,枪炮声,马嘶人喊,沸反盈天,杀戮场面如同一个大修罗场。到处都在短兵相接,刀剑等武器刺入对手身体的闷响,和连续不断的惨叫声,不绝于耳。每一个人都在如野兽一般厮杀,不用思考,不用感情,只要拼尽全力,用最凶猛的招数把武器向对方身上招呼就行。

小小的镇子根本放下不下十万大军,于是在镇子周围,也都在厮杀,骑兵,步兵,弓箭兵,火铳兵混杂在一起,从三更天杀到五更天,几乎所有人都杀红了眼睛。

红娘子暗暗心惊,她以前遇到的官军都是不堪一击的,像这样勇猛而有韧性的敌人还第一次遇到,看来左良玉真是不可小瞧。而对面官军的将领也同样惊骇,这闯营真是名不虚传,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凶猛顽强,作风强硬的部队,这还是流寇吗?简直比大明朝最精锐的士兵都强。

战斗一直胶着,整个镇子就如一个绞肉机一般,从宽敞的大街到狭窄的小巷,全在舍命厮杀,拥挤成一团。不知多少战士在镇子里倒下,到处的都是死尸,一脚踩下去,要么是软绵绵的尸体,要么就是泥泞湿滑的地面,那是被死伤士兵鲜血浸透的泥土。

整个镇子被铺上一层尸身,双方士兵十分悍勇,就踩在自己人的尸体上,继续舍命厮杀,直到自己也变成别人脚下的尸体。

战斗异常惨烈,红娘子砍杀了不知多长时间,马匹死伤,换了两次,身上受了两处轻伤,铠甲被自己和敌人的鲜血染成红色,浴血奋战。她想起范青对自己的交代,冲杀的十分勇猛,可一时间还是不能击退敌人。她专门向敌人最多的地方冲去,身边的亲兵也随着她,舍命厮杀,紧紧跟在她的左右和背后,势不可挡。

五更左右,朱仙镇的义军和官军已经厮杀了一夜,整个镇子到处都是死尸伤兵,厮杀依然在继续,双方都在较量意志力,谁能咬牙挺住,谁就是胜利者。此时正是黎明前的黑暗,漆黑的天穹下,朱仙镇中喊杀震天,镇子中积尸累累,血流成河。任何人都不曾预料,左良玉大军和闯营竟会是一碰面就是决战,而且是在黑夜中的一个小镇里,战争变化莫测,出人意料。

这时候,在镇子东南方向,忽然出现黑烟火光,虽在黑夜中也能看到,只见星星点点的火光到处都是,随后慢慢连成一片,黑焰滚滚向上,直冲天穹,连天上的星光都遮蔽了。这让镇子里指挥战斗的官军将士十分不安,东南方向正是左良玉大军进军的方向,黑烟火光如此浓烈,难道是中军受到攻击了?想想镇子里拼杀如此勇猛凶悍的闯营战士,官军将士们不禁为左良玉的中军担心起来。如果中军被击溃,他们这些镇子里的官军就算取胜,夺取镇子,也会被闯营包围。而既无粮草,也没支援的官军会被困在镇子里,成了闯营包围中的瓮中之鳖。

带着这种忧虑战斗,很快官军的战斗力开始下降了。这时候,天色渐渐亮了,又发生了一个意外。镇子内外起了大雾,一股白色晨雾将镇子内外包围,能见度极低,连火把的光都照不透,一两尺之外几乎就看不到人,白茫茫一片,这时候与敌人之间的战斗更加困难了,只能凭借感觉刺出长矛,或用刀剑砍杀。因为没法区分敌我,弓箭、火铳、大炮全失去作用了,有的时候,战斗全凭运气,你不知道何时何处会忽然从雾气中刺出一截锋锐的枪头。

红娘子拼杀中和自己的亲兵们失散了,在白茫茫的雾气中,到处都是敌人,原来她冲的太猛,一人一骑冲到了官军密集处。只听雾气中有人大声吆喝,指挥作战,呼唤军官,原来是左良玉麾下的一名将领,也是这次朱仙镇大战的指挥官之一。

红娘子一声不响,从马背上拿出弓箭,一只手拈着三支利箭。她侧耳倾听说话的声音,搭上箭矢,慢慢拉开弓弦。凭借感觉,嗖嗖嗖,连续三箭射出,前两支箭都射空了,消失在白茫茫的雾气中,但为第三支箭确定了准头。只见第三支箭嗖的射出,从数十米外的白雾中传来“啊!”的一声惨叫,这名官军大将被一箭封喉,第三箭十分精准的射中了他毫无防护的脖子。这名大将惨叫一声从马上栽了下去,引起周围官军的一片惊呼声。

这虽然是偶然事件,但却成了摧毁官军的战斗意志的关键事件,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片刻功夫之后,官军开始撤退了,东南方向传来响亮的鸣锣声,官军陆陆续续的撤出了朱仙镇,把镇子让给闯营。闯营将士也拼杀的筋疲力竭,伤亡惨重,无力追赶,也怕中了官军埋伏,便没派兵追击,只把整个镇子占领了,然后红娘子指挥剩下的士兵在要害地方,建筑了简单的工事,防止官军去而复返。

这场关键之战,闯营艰难的获得胜利。有运气的成分,也有计谋的作用,但经过战争锻炼和严格训练的将士,奋勇拼杀,强韧无畏的战斗精神才是取胜的根本。

黎明时分,范青率领大军也赶到了朱仙镇,这次大战,闯营也是倾巢而出,只在开封城内留下少数兵力。开封城外驻扎的所有部队都出征了,大约有二十万人马,算上红娘子的先头部队,总人数接近二十五万,但除去工兵,工匠,马夫,勤杂,各种文职人员,精兵只有十二三万的样子。

左良玉会合杨文岳和汪乔年两位总督之后,总兵力也达到十七万,除去老弱,精兵也在十万左右,这本是一场实力差不多的较量,但左良玉是联合军队,勾心斗角,彼此存在戒心。不如闯营这般团结一心,如臂使指。另外,在争夺朱仙镇的这场大战中失败,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劣势。

在朱仙镇外,大雾弥漫,一里外的镇子连轮廓都看不到。范青不知战局如何,不敢贸然进入镇子,派小队骑兵去镇子里探查。他侧耳倾听,却听不到一点声音,没有炮声,也听不到喊杀声,原野中奇怪的静寂,好像一里外的镇子从来就不存在一般。

范青心中忧虑,他知道朱仙镇的重要性,难道刘芳亮已经阵亡?红娘子大军惨败,不知向何处撤退了?他心中有些抱怨,红娘子也不派人给他报信,到底战况如何?

其实,红娘子已经派人去向他报信了,只是由于大雾的原因,这人走错了路,估计直到开封城都不能碰到范青大军了。

直到探路的小队骑兵回来,范青才知道大战已经取胜,己方获得胜利,占领了朱仙镇。范青大喜,立刻挥师,进入朱仙镇。

进入镇子的时候,天色已经大亮,朝阳初升,晨雾也被驱散了一些,三四丈之外已经能分辨出来马匹和人的面孔,十几丈之外的房屋树木的轮廓也在雾中显露出来。

从镇子正街,一路行来,只见街道两边都是刚刚大战完的义军,好多死伤的官军或义军尸体还没来得及搬运走,街上的青石板上厚厚一层血污,血腥味刺鼻。街道两侧的门窗上插满了箭矢,墙壁则被火铳打的如蜂窝一般,都是小孔,可以想见昨晚战斗的激烈。

经历一夜激战的士兵脸色疲惫,有的在搬运伤员或尸体,有的在做饭,有的在喂马。马没有解鞍,只将肚带松开,人也没有解甲。但经过昨晚的急行军和激烈战斗,将士们都很疲惫,有许多人就躺在满是血污的大街上呼呼睡去。有的人手里还拿着饭碗,吃了一半,人却已经睡着了。当然,闯营军纪森严,再疲惫,也得派出一些士兵在寨子内外警戒,骑马或者步行巡逻,以防敌人袭扰。

范青见镇子狭窄,便让大军在镇子外面驻扎,同时派出一部分士兵接替疲惫的将士,建筑工事,在镇子外面掘壕沟,修筑堡垒,在镇子内外巡逻。

一名小校将范青等几名高级将领,带领到岳王庙前,他们下马,让亲兵都留在庙外,只有范青几名首领走了进去。

岳王庙是一座很大的庙,也称岳武穆庙,范青等人穿过正院,走入偏院,刚进院子,就听红娘子在屋里安排白鸣鹤,让他带领人马到水坡集对面修筑炮台,因为敌人正在那里扎营。随后,又听她说刘芳亮,“唉,刘将军,你受了伤,还不赶快去休息。”

刘芳亮道:“你也受了两处箭伤,怎么不去休息?我再等一会儿,大将军就要到了。”

范青笑着带领众人走进上房,只见红娘子和刘芳亮都坐在炕上,一边一个,身上都裹着几处白布,从白布里还向外渗着血。两人伤的都不轻,见到范青,都挣扎着想要站起来施礼。却被范青按在炕上,笑道:“应该施礼的是我啊!多谢你们昨夜英勇作战,没有你们,今天我怎能大摇大摆,高高兴兴的走进镇子,只怕正犯愁如何应对左良玉大军呢!”

听了范青夸赞的话,刘芳亮和红娘子都欣慰的笑了,非常开心,现在他们都很崇拜范青,以能得到范青的夸赞为荣。听了范青几句夸奖,比得到多少奖励都高兴,昨夜的一夜苦战也觉得很值得。

范青随后询问起昨夜战斗的经历,红娘子快言快语把经过简单说了。刘芳亮先入镇子,正好碰到官军大军进入镇子,他的人马少,吃了大亏,三千骑兵折损了大半。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