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无人区

那到时候可就是妥妥的长命百岁了,或者,活个两三百年估计都不是问题了。

所以,大海上就那么飘着能使自己快速致富日赚数千万能量点的‘宝贝’,张延杭如何能不心动,但可惜,虽然心动,但这却注定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想法了。

而且,这个祈愿任务世界里也有跟那个主世界里的‘泛太平洋垃圾带’性质差不多的东西,你要问是什么?不是别的,就是张延杭一直都在回收的建筑物。

毕竟有那一场祈愿世界里的黑暗且混沌的‘十年战争’,也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上百个国力弱或者打着什么中立旗号的国家纷纷灭国。

主要是大环境就摆在那里,各种灾、饥荒、瘟疫肆虐纵横,无法自给自足的国家根本扛不住这为期十年的战争,而且大国也是自顾不暇根本腾不出手来帮助他们。

所以,这就导致地球上原本虽然有数百个大大的国家地区,但在地球联邦成立之后,却总共只规划了数十个分区,因为就剩下这么数十个依然还保留相对完整的正常国家了。

至于原本那些灭国的国家的领地怎么划分呢?没有价值的就那么扔着,因为大家都在忙着战后重建的事情,根本不想给自己增添额外的负担,所以,如果是没什么价值的土地,那就直接简单粗暴的划分成无人区。

而有价值的话,就会被相近的邻国直接吞并,不,已经不能是吞并了,只能是被地球联邦划入了同一个统治分区。

但因为战后重建实在太费劲了,所以,地球联邦虽然成立了,可却还是有大片大片的在战争中灭国的国家的领土被划分为了无人管理也无人关心的无人区。

但有的时候这片无人区里会居住着一些零散的原来国家的人所形成的型或者微型的聚集地,可因为他们位于无人区内部而且又数量过少的原因,地球联邦根本不在意他们,也不会给予他们公民身份的认证。

基本上地球联邦的政策就是任由其自生自灭,毕竟管理这些流民也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地球联邦现在又不是很缺底层劳动力。

而这些国家灭亡的流民对于地球联邦这种放任自流的态度表现的竟然还挺开心,毕竟他们之所以还依旧生活在无人区里,那肯定有自己的各种复杂的理由的,而且,地球联邦对他们这种放任自流的态度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美好’的‘自由’。

虽然这些流民自我感觉良好,可在正经的联邦公民眼里,这群流民就跟野人没有任何区别,毕竟聚集地这种生存形式里哪配拥有各种现代的高科技电子设施,能拉根电线和线看个电视节目就算过的好的了,其他的你是想都不要想。

也正是基于这种原因,在联邦公民眼里,基本上对这些流民以及无人区聚集地的印象就跟你对非洲土着部落的印象差不多,地广人稀,极赌落后,而且,还充斥着满满的嫌弃。

哪怕是主世界这种的二十一世纪初期都已经变成了一个没手机就不能活的世界,更别是祈愿任务世界里这种二十一世纪中叶的近未来世界了,因此,这些无人区的流民存在感极低,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才会被提及。

好吧,其实这些流民什么的并不重要,张延杭所真正关心的还是无人区,又或者更具体一点的话,就是无人区里因为战争而变成废墟的各种建筑物的残骸,这些建筑物虽然坏了,但是,对张延杭来却跟完好无损的没有任何区别。

毕竟建筑物就算碎的再厉害那构成大楼主体的各种混泥土以及钢筋、砖块之类的也依然会保留在原地,就算是被导弹轰炸过,那也就顶多会崩飞一些细的碎片而已,对主体,或者,对构成建筑物的物质总量来只能算是九牛一毛。

而张延杭回收的恰恰就是这些最基础的诸如钢筋、混凝土、砖块之类的东西,只要这些东西还在,什么玻璃以及家具之类的东西根本无所谓,反正都是标准的一个立方一个能量点。

而一个国家会有多少建筑物?哪怕是一个人口只有几百万的国家,哪怕按照人均住房面积二十平方米来计算,那也是上亿的能量点啊,再了,又不是这个国家只有居民住房,各种商业建筑以及办公大厦之类的东西也同样占比巨大,同样也能给张延杭带来一笔九位数起步的恐怖收益。

而整个祈愿任务世界里因为十年战争毁灭的国家高达三位数,这些全加起来,张延杭光是初步预估都感觉自己起码能回收上千亿的能量点,甚至是更多,毕竟光人口在一千万往上五千万往下这个中层区间的国家就有六十个之多。

这肯定不是那些什么几百万甚至几十万人口的国家所能比的,一个顶十个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因此,张延杭才感觉自己要是能把这些无人区全都给回收聊话,起码能获得上千亿能量点的总收益。

顺便一提,全球二百三十三个国家和地区中人口最少的国家是英属皮特凯恩群岛,总人口只有五十五人,而倒数第二的则是奥属科科斯群岛,总人口只有五百多人,虽然看着少,但人口却是倒数第一的十倍,所以,英属皮特凯恩群岛倒数第一的地位不可撼动,嗯,除了不被承认的非法国家之外。

毕竟地球上不被承认的非法国家还是很多的,尤其是各种奇奇怪怪的微型国家,比如某个由海盗成立的随便找零破铁片子焊了个浮船坞并当做国家领土的‘海洋国家’,没错,是真正的海洋国家,毕竟没有一丁点土地面积,除非你把总统夫饶的花盆也算上。

再比如某个把废弃海上平台当做领地,国土总面积五百五十平方米的非法国家。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