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诚意境!笔落惊风!(抱歉)

(最近卡文加家里有事,所以前两都是一更,很抱歉,我会努力赶回来,谢谢各位的支持。)

府试出的题还是相对简单的,直接给出了一个完整的句子,不像更高的乡试、会试那样,可能会直接截取《四书五经》之中两个不相甘的词弄到一起,变成个截搭题,那就比较难破题了。

其实这道题只要考生能顺利找到这句话的出处,再联系上下左右,便能理解出题者的意思。

“潜虽伏矣,亦孔之昭!”这句话引自《诗经》,在这里的意思是:潜藏起来一动不动,还是非常清楚啊。

其实这句不怎么重要,重要的是后面的一句。

“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意思是: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愧疚,没有恶念存于心郑君子让一般人比不上的,大概就在这些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吧。

意思比较简单,但若想破题精妙,恰到好处,则需要发散思维,跳出这句话去考虑这句话所在部分的整体意思。

这一句话属于《中庸》第三十三章内容,也是全书的结束语。

《中庸》这本书,下半部分属于自修以达到“内圣”的境界,上半本属于为政做到“外王”的目的。

可能好多人看到《中庸》这两个字,就比较反感,感觉是在教我们当个庸碌之人,或者做个两面派墙头草这种腹黑学教材,其实这个理解是错误的,不过是先入为主而已。

他是一部正儿八经记载着一步步成圣,或者成为一个完饶方法论的书。

当然这也是儒家的最高追求,具体对他的看法如何就不在这里过多讨论了。

本章是《中庸》全篇的结尾,重在强调德行的实施。从理到壤,从知到行,从理沦到实践,从”君子笃恭”到”下平”,既回到与《大学》相呼应的人生进修阶梯之上,又撮取《中庸》全篇的宗旨而加以概括。各段文字,既有诗为证又引申发挥。

白了,就是在概括的讲圣人之道,属于对全书内容的一个总结。

这最后一章共有六句,皆是引用自《诗经》的一两句话来例证,结合起来看,这六句就是一条完整的圣人链条:第一部分讲修德,第二句讲修心,第三部分讲达到至诚,第四部分即达到修身的完美,接着第五部分就是以己身达到世间太平,下至德的境界,最后一部分返璞归真,就是做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

到底,儒家的最终追求和道家基本是一样的,就是佛家心中的佛陀也可是就是这样。

思考这么多,再回来看着这短短的四个字,宁采臣不由自主的带入其中,双目恍然没了焦距,心中也有了些许感悟。

自己昨夜去城隍庙,实在不也正是“潜虽伏矣,亦孔之昭!”

人交战。

良久…

宁采臣愕然回神。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

磨墨、润笔、下笔、动笔、提笔,八个大字就出现在了答卷之上,整个动作一气呵成,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犹豫,字体俊秀飘逸,给人一种优美飘逸的感觉!

题目已定,接下来就是破题。

宁采臣身体笔直,端坐在桌前,左手拿捏着右手宽松的衣袖,右手紧握毛笔在纸上舞动,一双漆黑莹澈的眼睛炯炯有神,似乎有光辉。

他写的很认真,全神贯注,将整个身心都融入其中,思绪就如潮水般涌入脑海中!

【破题】诚意之功在独,非慎不可也。

【承题】夫不慎独则意得欺之,此君子而人也。

【起讲】盖闻明德以下为体,然每为下之念所昏,圣经以致知言诚意,而求端于格物,此有深意焉。

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难以用言语形容,他感觉自己的思维陷入了一种奇妙的境界,似乎从脑海中独立了出来,然后又顺着手中之笔融入到一个个字中!

下笔如有神!

这就是宁采臣现在的感觉。

在他眼中,此时纸上的字已然不是死物,那墨迹就如同呼吸一般,时上时下,忽明忽暗,闪烁着点点金光。

宁采臣没有理会这些异象,也没有意识去理会,因为此时的他已经与手中之笔,与桌上之纸融为一体。

笔已经不是笔,纸也不再是纸,而是如同他肢体的延伸一样,没有什么分别。

…凡好恶发于赤子之真,皆可通之下,此圣贤之意,亦帝王之意,自慊也;凡好恶为下而饰,即非赤子之真,此杂霸之意,即盗跖“之意,自欺也。…

一笔一划,写的很用力,很认真,却没也一丝累的感觉。

无论是先前地球上的他,还是身体原主饶身前,从没有这种感觉,以前写字,时间久了,手会酸,脚会麻,精神会疲劳,但是在,不仅不会有这些负面状态,反而感觉神清气爽,全身心舒畅!

这是一种心神空灵的境界。

很奇妙,宁采臣自己也不出来,感觉自己在写字,但是更感觉像是一种体悟,一种抒发,一种融入,渐渐的,宁采臣沉浸在这种感觉中!

古人言之悟道!想来也就是如此吧。

起风了。

考生、考官、衙役、士兵,忽然感觉到异样。

风呼呼作响,号房顶上的茅草被吹得飒飒作响,卷了起来,在院子里到处乱飞。

每个考生的号房里也不安稳,虽然有三面墙堵着,但这风仿佛无孔不入一般,总能找到没有被堵的一面。然后,便是桌上的试卷之类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时不时,便有苦嚎声、抽泣声在号房响起,想来估计是这风吹的厉害,有些考生不心污了卷子。

宁采臣这边却跟其他考生的处境有着壤之别,没有一点动静,如同飓风的风眼,静谧无声。

一刻钟,还是一个时辰,宁采臣也不知道。

此时的他就像是着魔了一样,身体坐得笔直,脑中没有其他的概念,只有手中的笔不停舞动。

之前空白的一面纸从一列变成两列又变成十列,到最后变成满满当当。

…其害如此,可不慎哉?惟慎故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正慎也。此明明德也,诚意者可不知哉?

最后一点落下。

收笔。

风停!

“写完了!.呼!…”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