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双生之死(二)
“老夫人,别担心,少夫人肚子里不是还有一个吗?前面的那个就算了,只要这个是男孩就好。”一旁的嬷嬷搀扶着老夫人,劝道。
“对,对,她肚子里还有一个。”老夫人听后又产生浓浓的期待。
“希望老爷保佑,保佑这个一定要是个男孩,李家需要一个男孩……”老夫人在那里念道着,然而,院子里有人却不这样希望,看着老夫人紧张的样子,私下里却希望再生个女孩才好。
生产的时间总是很难熬,因此,屋外的人更加急切的想知道这一个孩子究竟是个男孩儿,还是又是一个女孩儿。
没过多久,婴儿的啼哭声再次从房内传出。
老夫人攥紧手里的帕子,紧紧地盯着那扇房门。
不久,门被人打开,里面走出来另一个妇人,但此时,她的脸色不算太好。
“怎么样,这个孩子是个男孩是吧!”老夫人盯着她道,想要证明这个一定是一个男孩一般。
许是先前听到老夫饶叫骂声,这位妇人很害怕,怯怯懦懦地才回答道:“老夫人,这,这是个女孩。”
听完回答,老夫人坚持不住,身体有些椅,眼看着就要倒下去。
“老夫人!”身后的嬷嬷连忙上前扶住快要晕厥的老妇人,紧张地呼救:“快去请大夫,快!”
被众人扶着,老夫人扶着自己的额角,不停地哎呦,还痛苦地念道:“造孽呐,怎么又是一个女孩,咱李家可如何是好……”
于是,这两个一出生便不被人喜爱的婴儿直接被老夫人打发去了别庄,没有命令不得回来。
就这样,两个婴儿连母亲的面还没见到便直接离开。她们更不会知道,生产完,稍微缓过来的母亲询问自己的孩子的时候被告知因为是两个女孩,老夫人不喜,便打发到了别庄,虽是伤心难过却没也为两个人辩解或是争取什么,这便是她们的母亲。
因为两个婴儿刚刚出生,身子骨还很弱,所以还没赶到乡下别庄的时候,其中的一个便生了病,全身开始发热,这让跟着她们一起前来别庄的秋娘很是担心。
马车内。
秋娘看着怀里因为发热而声哭泣的婴儿,不由让车夫赶快点,又见丫鬟手中抱着的另一个婴儿正看着这边,盯着她怀里的那一个不放。
本是紧张的心却被那个婴儿的模样给逗笑了,伸出一只手慈爱的手帮那个婴儿理了理襁褓。
“车夫,请再快些!”秋娘再一次催促道。
紧赶慢赶,一行人终于在黑之前赶到别庄。
别庄所在的村子叫青山村,因为村的周围围着好几座山,山上的树木常年青绿,便得了这么个名字。
别庄建在村子里难得的平地上,背靠青山,屋前流淌着一条河。近处没有几户人家,远处有的也只是几亩田地。
别庄面积不,但因为建在偏远的地方,远离镇上,所以整座别庄没有那些高墙大院,精致的装修,有的只是质朴的砖与瓦。
来这儿之后,秋娘让丫头和奶娘将两个婴儿分开喂养,怕另一个传上病,也为了更好地照顾生病的那一个,但不遂人愿。
虽然请过镇上的郎中,但这个新生儿的病就是时好时坏,不能痊愈,期间还一直伴有咳嗽。已经来这儿快一个月了,也不见她的病情有好转多少,这可愁坏了秋娘,真的怕这个孩子熬不过去。
一,出于疏忽,丫鬟将一个婴儿抱到那个生了病的婴儿房里,本来也只是转转,但没成想到,怀里的婴儿见到了躺在床上的那一个,便挥动自己的胳膊腿,挣扎起来,丫鬟害怕摔到她便将她放在床上。
等秋娘进来的时候便见到,两个婴儿躺在一起,她们的手抓在一起,一起在咿咿呀呀地交流。
秋娘本是惊讶到了,丫鬟见状很着急,想要上前将那个抱起来,但秋娘制止了她,只是和她默默地站在一边看着床上两个笑的正开心的婴儿。
来也是不可思议,自从那秋娘见两个孩子相处不错便让丫鬟时不时抱另一个进屋,让两个孩子待在一块。渐渐地,生病的那个孩子病情好转,逐渐康复,这让心疼两个孩子的秋娘以及前来的丫鬟、奶娘等着实高兴坏了。
而时间也已经过去了将近三个月。
然而主家却丝毫没有动静,想来他们真的是不在意。
两个孩子错过了满月,秋娘着实心疼她俩,便召集几个奶娘、丫鬟,想着给她俩办一个百礼。
但还有一件事更让秋娘为难,因为当时两个孩子刚出生便被送来这里,所以她俩到现在还没有名字,平日里只是唤大姑娘和二姑娘,但这总不是长久之计,于是秋娘便托人带了一封信回主家。
托了许久才收到来信。
这一,屋子里。
秋娘看着对面被丫鬟抱着的孩子,稳住心神,慢慢拆开信封。
读了信之后还是让秋娘失望——主家不想让两个孩子回去。
唯一有些收获的便是信中少夫人给两个孩子取的名字。
信上写着:我瞧着院子里的八仙花开的不错,便叫青儿和蓝儿吧。
除此之外没有再提什么。
秋娘念着这两个明显带着敷衍的名字,轻轻叹了一口气,名字敷衍也就罢了,也不哪个是青儿,那个是蓝儿,唉……
但这是少夫人起的名字,也只能用着。
于是,秋娘指着左边的婴儿,对大家道:“以后,大姑娘便叫青儿。”
回过头,又指着傍边的婴儿道:“这个便叫蓝儿。”
“这……秋娘,主家就给孩子取了这么个名字?这也太,太……”奶娘道。
秋娘打断奶娘的话,沉声道:“好了,我知道了,以后切不可以在出口,我们能做的便是好好照顾这两个孩子,其他的便不是我们可以干涉的。”
奶娘心里愤愤不平,但她也不能怎样,只是应了一声,便抱着怀里的婴儿摇啊摇。
怀里的婴儿只是咿咿呀呀笑个不停,丝毫不知身边的大人们在愁些什么,更不知愁为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