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章

就像前面说的,才子佳人提出了色、才、情三者一致的爱情观。

像是《玉娇梨》中苏友白说:“有才无色,算不得佳人;有色无才,算不得佳人;即有才有色,而与我苏友白无一段脉脉相关之情,亦算不得我苏友白的佳人。”

他们特别强调“情”,即共同的思才子佳人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明末至清初顺治、康熙年间,以顺、康年间为高峰。比如曹雪芹或1764,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祖籍东北辽阳,先世原来是汉人,大约在明朝末年加入了满洲籍,属满洲正白旗。

后来由于祖上曹振彦随清兵入关,并以军功得到提拔,这就成了曹家发迹的起点。

在康熙的整个年代,是曹家富贵荣华的黄金时期。

先是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选入宫廷当康熙皇帝玄烨的保姆,从此加深了曹家与皇室的关系。

康熙即位后,就派曹雪芹曾祖曹玺为江宁织造,这是内务府的肥缺,它除了为宫廷置办各种御用物件以外,还充当皇帝的耳目,是个官阶不高、却有钱有势的要职。

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与御前侍卫,后也任江宁织造。

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

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之后,其子曹顒、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

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六十年之久,在这期间,曹家与他们的亲戚——苏州的李煦、杭州的孙文成。

“连络有亲,互相遮饰扶持”,以皇帝亲信的身份,成为江南政治、经济、文化的要员。

然而,“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随着康熙皇帝的寿终正寝,雍正皇帝的上台,这个“钟鸣鼎食”之家因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而遭到一系列的打击。曹頫被问罪革职,家产抄没。

曹氏也是一个“诗礼之家”,据记载,曹玺“少好学深沉,有大志”,“读书洞彻古今,负经济才,兼艺能”。

曹寅是康熙见着名的学者和文人。

他自幼聪慧,能诗擅曲,终生笔耕不辍、又喜广交当时名士,所着有《楝亭集》等。

他还是有名的藏书家和校勘家,曾在扬州主持刊刻《全唐诗》、《佩文韵府》等重要典籍。

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曾经经历过一段“烈火烹油,鲜花锦簇”的贵族生活。这给他留下许多可供回忆的东西。

十三、四岁时,曹雪芹结束了“锦衣纨裤,饫甘餍肥”的富贵生活,全家由金陵迁回北京居住。

他开始过着“茅掾蓬牖,绳床瓦灶”的贫困生活,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他陷入过度的忧伤和悲痛之中,卧床不起,到这年除夕1763年2月12日或说1764年,终于因贫病无医而离开人世。

曹雪芹的性格和为人,从其好友的一些诗篇及他人的零星记载中可知。

他傲骨嶙峋,愤世嫉俗,性格诙谐,喜酒健谈,又有各种才艺。

敦敏《题芹圃画石》诗中,将曹雪芹比作奇石:“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

其为人风度,裕瑞《枣窗闲笔》中说他“善谈吐,风雅游戏,触境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

曹雪芹不但擅长,而且工诗善画,可惜诗画都已经散佚。现在仅存两句残诗:“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这是题敦诚《白香山琵琶行》传奇中的诗句。曹雪芹诗风如唐代诗人李贺“诗笔有奇气”,“诗胆昔如铁”。

他善画奇石、山水,常借绘画寄托怀才不遇的愤慨,抒发胸中不平之气。

《红楼梦》大概写成于曹雪芹凄凉的晚年,具体成书过程已难以确考。

据考证,曹雪芹在写作《红楼梦》之前,曾写过一部名为《风月宝鉴》的。

因《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第一回有一朱笔眉批云:“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顾名思义,所写,当是有关男女的“风月故事”。

也有学者认为,《红楼梦》第十一回到第十三回“贾瑞起淫心”、“正照风月鉴”和“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等故事,可能据《风月宝鉴》改写而成。

甲戌本第一回《红楼梦旨义》中有明确说明:“《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

可见强调的是戒淫劝善的说教,而不是“淫秽污臭”的“风月笔墨”,所以题为“宝鉴”。

曹雪芹大概对这部不满意,然而正是在此基础上,他不断探索新的创作道路,留下了《红楼梦》这一不朽名着。

对于《红楼梦》的具体写作年代,学术界尚有不同意见。甲戌本第一回云:“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而甲戌,指的是乾隆十九年,,,,,是大致完成时间,又据甲戌本第一回“凡例”中“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诗句,以及正文“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之语可以得知,作者创作该,呕心沥血,费时十载。

由乾隆十九年上推十年,说明曹雪芹大约于乾隆九年,,,,年前后,也就是他三十岁时开始写作《红楼梦》,初稿完成到他逝世前,主要进行修改、整理工作,他去世之后,只整理出前八十回,后四十回的一些手稿已经迷失。

在这种情况下,高鹗根据曹雪芹的佚稿或接近原作的传抄散稿修定了后四十回。

还有就是高鹗,字兰墅,别号红楼外史,祖籍辽东铁岭,属汉军镶黄旗。乾隆六十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

着有《高兰墅集》、《兰墅诗抄》、《小月山房遗稿》、《吏治辑要》等。

对后四十回的评价,虽然有思想和艺术上的不足,但总的方面应该是肯定的。

首先,由于有了后四十回而使《红楼梦》成为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

第二,它写出了全书的中心事件、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如黛玉之死、贾家之败、宝玉出家等,从而保持原有矛盾的发展,基本上符合前八十回的意图和倾向。

第三,具体情节的描写生动精彩。如潇湘惊梦、颦儿迷性、黛玉焚稿、魂归离恨等,如果说,前八十回的宝黛爱情描写,往往令人在含英咀华中深味其优美娴雅和感伤凄艳的情致的话。

那么,后四十回宝黛悲剧的描写,则使人同情之余,更痛愤于封建社会制度摧残美的人物、美的情感、美的追求的罪恶,同样也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缺点在于安排了贾府“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大团圆”结局,违背了原作“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宣判,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度,艺术描写也逊色于前八十回。

《红楼梦》的成书经历了从《风月宝鉴》到《石头记》到程、高本的排印本,至于的版本。

《红楼梦》早期的抄本带有“脂砚斋”等人的批语,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种脂评仅八十回,现存版本完整的很少,这就是“脂评本”。

“甲戌本”,存十六回,“已卯本”存四十三回又两个半回,“庚辰本”存七十八回,“戚序本”是经过整理加工过的“脂评本”,等等。

脂砚斋究竟是谁,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曹雪芹之父,有人说是其叔父,有人说是曹雪芹之妻,有人说就是作者自己,至今仍争论不休。难有定论。

从他的批语来看,他与曹雪芹关系密切,对《红楼梦》创作过程非常熟悉,有时甚至直接进入角色,参与的整理。

因此,脂评历来对研究《红楼梦》的生活依据、创作过程、写作技巧和作者生平思想,以及《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的情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乾隆五十六年,由程伟元、高鹗活字排印题《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称“程甲本”,第二年程伟元和高额对“程甲本”修订后的排印本称“程乙本”,合称“程高本”,“程高本”的印行,迅速扩大了《红楼梦》的流传和社会影响,解放后出版的《红楼梦》就是根据程乙本重印的。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前八十回以庚辰本后四十回以程甲本为底本校勘,整理了一部比较完善的《红楼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此外就是悲剧的三重意义,可能有人要问,什么是悲剧,中外许多美学家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曾不断地发现悲剧的许多重要特征,曾不断地给予阐述。

比如亚里斯多德说:“悲剧是从幸福到苦难的变迁”;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等等。

虽然各自的叙述不尽相同,但都道出了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的基本特征。

从幸福到苦难,从追求到幻灭,从有价值到毁灭,既标出了事物的两极,又标出了两极从有到无的变迁、冲突和毁灭过程。

王国维之所以称《红楼梦》为“彻头彻尾之悲剧”,正是在这一点上看到了《红楼梦》与传统悲剧不同,与世界着名悲剧相通的艺术形态。

根据悲剧的这一基本特征,可以看出《红楼梦》的悲剧具有三重意义。

第一,从题材的表层意义看,是通过贾府的兴衰过程及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写时代悲剧;第二,从题材的深层意义看,是通过几个女子的毁灭过程写文化悲剧;第三,从题材的象征意义看,则是通过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变迁过程写人生悲剧。

它打破了传统的思想,使作品的内涵更为丰富、更为深刻,更具有典型意义。

比如家庭和社会的时代悲剧,在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盛与衰总是同时存在而又彼此包涵的,由衰而盛,盛极衰来,是一种螺旋式的发展。

清王朝也是这样,虽然当时出现过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康乾盛世”,但其弊餐危机比起以往任何一个封建王朝来或许更为可怕。

一方面,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精神统治,对思想文化采取了历史上少见的箝制与麻醉的政策。

另一方面,在统治阶级内部,特别是占有大量庄田和享有种种特权的上层贵族,由于失去了开国之初一定程度的淳朴、节俭的作风,骄奢淫逸的风气日益蔓延,日臻腐败。

安富尊荣者多,运筹谋划者少,这是贾府衰败的首要原因。

主子们养尊处优,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下人们得过且过,离心离德。奢侈釜,出多入少,这是贾府败落的原因之一。

《红楼梦》中荣宁二府,是开国勋臣之后,但日渐败落,正如第二回冷子兴所说:“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这里作者借冷子兴的口,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这个贵族世家从荒淫奢侈到后继无人,从物质基础到精神世界都日渐衰败的悲剧命运。

奢侈釜,出多入少,这是贾府败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一顿对贾府来说很平常的螃蟹宴便需花费二十多两银子,刘姥姥感叹道:“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

为迎接元春省亲,贾府大兴土木,建成了大观园,奢华糜费程度惊人,连过惯皇家生活的元春也不禁摇头叹息。

贾府的排场是在入不敷出的境况下勉强支撑起来的,它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收取地租,可是,濒临破产的农村经济,已不可能填满贾府这种无底洞的消费。

后继无人,是贾府衰败的第三个原因。

荣宁二公在马上打江山,建立起贾府事业,他们的下一代雄风犹存,可以守成,但到了第三代,即“文”字辈,已经退化为昏聩无能之辈,贾敬一心烧丹炼汞,贾赦则贪婪,荒淫,唯独贾政风声清肃,却庸碌古板,不通庶务。

……

……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