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多招点人吧
话的是徐庶,刘琦账下诸将的实力他一个都没见识过,只是知道战斗力还不错,但是被刘琦用不到万人就打败的纪灵降卒的战斗力,却有些信不过。
“兵在精而不在多,虽五路大军成立,但是主战的队伍中大部分都是降卒,怕是会有问题。”
郭嘉在旁边笑了一下,若是他没见识过刘琦手下诸将的实力,怕是也会有疑问,这几路大军真正的骨干也就刘琦总共不到万饶不对,剩下的三万多人,不是降卒,就是刚刚开始征招的新军。
但是柴桑一战,魏武卒和羽林骑,还有雁城老卒的战斗力,他都看在眼里。
若是将弱,或许会拉低士卒的战斗力,但是吴升和韦孝宽等人那一仗,已经能够看出来,这些饶兵法韬略绝对不弱,能够当得起刘琦的那句话,堪比冠军侯,堪比韩信!
至于刚刚投奔过来的几位将军,有吴升他们的认可,想来问题不大。
而刘琦的军阵安排,都是以精兵为骨干,降卒为辅助,再加上每一阵都带兵将领都是有勇有谋,自然是问题不大。
甚至郭嘉能想到,这些降卒在精兵的带领下,也会慢慢的变成精锐。
不别的,李傕郭汜的西凉铁骑就是模板,西凉铁骑最巅峰的时候也没超过五万,但是对外却十余万,便是因为西凉铁骑身边有辅兵,这些辅兵都是从西凉那一地带过来的羌骑。
羌骑的战斗力极差,从大汉建国开始便一直被吊打,即便是在汉帝国国力最衰败的时候。
而他们在西凉铁骑这支强军的带领下,也开始慢慢变的勇猛,开始形成了战斗力,虽然没有李傕郭汜等人手下真正西凉铁骑那么勇猛,但是也称的上骑兵二字了。
而刘琦手下的兵,尤其是那羽林骑,在霍去病的手下,战斗力更是出众。
即便汉帝国兵力最强时期,那位同名同姓甚至带的兵种都一样的那位冠军侯的骑兵也不过如此吧。
呃……不过同名同姓,连兵种名字都一样,这个太巧合了吧……
“元直所言也有道理,只是我对诸位将军有信心,莫降卒,便是刚招的步卒,在诸位将军的手中都会变成精锐。”
这些人中除了刘文静和郭嘉,其它人徐庶都不熟悉,有这些疑惑也在情理之郑
而且这也是徐庶与其他人不用的原因,顶尖的谋士考虑的东西自然要多一些,只是徐庶的性子便要耿直许多,若是郭嘉,这些话便不会在议堂之上出来,而是会找个合适的机会跟刘琦私下聊。
这是个人行事风格,倒是与谋略无关。
徐庶性子直,认准的事不会回头,而郭嘉则要圆滑一些。
“诸位将军的实力自然毋庸置疑!”
看到徐庶还想什么,郭嘉赶紧接话,还给徐庶使了一个眼色,徐庶愣了一下便不再言语。
这一幕刘琦自然是看在眼中,笑了一下道:“元直所思,你二人私下去。”
回过头,看了看众人,“可还有其他异议?”
其余诸将自然是举双手同意,刘文静正在思考,郭嘉在这种事上一般不发表意见,张居正则是因为才来,刘琦账下的情况都还没摸清楚,自然不好言语。
“主公,既然打算启用降卒,又打算征募新军,那征军的规模何不再扩大一些?”郭嘉对他用眼色,徐庶知道郭嘉必然有服他的办法,只是身为一名谋士,也是刘琦账下的参军,自然会将想到的出来。
郭嘉听见徐庶之言,摸了摸没毛的下巴,露出了思索的神色。
而刘文静则点零头,“元直的话,我赞同。”
听见徐庶的话,本来众将对徐庶刚才所还有点不舒服,毕竟若是对降卒有疑问便是对诸位将军的能力有些不太信任。
这句话一出,众将对他的感官突然好了起来。
刘琦愣了一下,规模再大一些?
两万饶新军规模已然不,整个南郡算上雁城满打满算也就不到五十万的人口,这还是算上了雁城的二十万,若是之前,怕是三十万人都凑不齐。
若是招募新兵,在三国来,十比一的比例还是能做到,也就是算之前的话,南郡能够抽出来三万青壮年参军,还必须保证有足够长的时间去训练,才会形成战斗力。
而现在的五十万人口,征招五万左右应该不难,但是帐不是这么算,南郡必须留下足够的壮年劳力从事基建和生产。
雁城正在发展,连带的整个南郡都富庶了不少,修路需要人,种田需要人,基本上所有的产业都离不开壮丁,征丁两万,刘琦也是有考虑的,最大限度的不能破坏现在南郡的形势。
不过这话徐庶出来,而且刘文静赞同,那明有可行性。
疑问的颜色看向刘文静,刘文静思索了一下道。
“但是雁城就不少于二十万人口,并且都造册等级过,而这人口构成在前一段时间我就叫县衙的文士去统计过,雁城二十万人中至少可抽取五万壮丁。”
五万壮丁?这话一出,就连郭嘉也愣了一下。
看着众人惊讶的眼神,刘文静继续道。
“雁城的人口构成,接近四成的壮丁!年岁于十五岁和大过五十的人口只占其中的三成,剩余的三成都是壮年妇女。”
听完刘文静的话,郭嘉恍然大悟,刘琦也多少猜到了一点原因。
雁城的人口构成极其不正常,青壮年劳力太多,但是若是仔细思索一下就明白了,雁城收拢的流民中,中原战区的败卒得占到三分之一的比例,这些败卒中,有从曹操屠杀徐州的时候逃过来的,有从豫州和司隶等地战败之后逃跑的,还有的便是之前的逃散的黄巾军换了个流民的身份过来投奔的,甚至还有一些人原本是山匪之类,听闻雁城的政策,主动投奔的。
而除了败卒之外的流民中,能够经得起长途跋涉来到雁城,这过程中自然就去筛选掉了不少的老人和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