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亲兄弟明算帐
第一百二十八章亲兄弟明算帐
福恒从床上撑着起来。黑着脸,也不理谁,直接拿着桌子上的钱,交到坐到一边的张二娘的怀里道:
“谁也别分,这钱,给娘!”
桌子边坐着的人,站着的人,还有在另一边坐着的人,都看着黑着脸的福恒。这些人可能都是第一次看到福恒发火。
“罗再双!去把那些剩下的菜那些,一家给他们倒一盆去,分完了让他们自己端回去吃,晚上就留几个姐姐姐哥吃饭!”
福兴和福友都被福恒这一通火发得懵了,福兴的大儿子已经二十多岁了,也没有成个家,是因为才三岁的时候,被他母亲邱氏一耳光打成了中耳炎。又没去治过,就这样,最后一个耳朵就聋了。在队里,大家都叫他万聋子。做农活倒是一把好手。
见到幺叔生气了。忙站过来安抚道:
“幺叔,幺叔,别生气,这种老的死了儿子些分家的事,家家都有,气不来的。来来来,你没休息好,我带你去邓保保家休息一下,让他们去分,他们吵吵后总还是有个结果的。”
廖姐夫也站起来道:
“幺弟,你别生气。这种事如刚才万明说的。家家都可能遇得到。是正常的,现在有意见的说了还好点,以后兄弟伙还要相处几十年的,到时再来翻老帐来吵呀。还不如现在大家心平气和的,用了啥子也还记得清楚,大家也都在,把事情说清楚还好点。”
张二娘看看被放到她围腰上的十五块钱道:
“幺儿,这个钱,娘不能要。让他们去扯,扯明白了就好了。你要是睡不着,就来这边坐着,听就是了。反正你也不在家,哪里用了什么你也不知道。你听就是了。”
张二娘让站在她身后的成孝把全拿过去放到桌子上去。被万明和兄弟万友拉住的福恒终是坐到了娘的身边,因为疲累。坐下去的他也两手扶着额。
而那边算帐的人,继续说。廖大姐夫道:
“这刚才幺弟的话大家也听到了。现在是不只是今天这个帐要算清楚的事,还有老娘的供养的事。以后看娘怎么办,也要商量一下哟。”
可能是福恒发的这下火,福兴觉得自己该发个言了。于是道:
“老娘的事,就看老娘,她愿意跟着我们哪个,就跟着哪个,或是吃零中也行。(这边乡下有句土话,老大不供老二供,老二不供吃零中。零中的意思是一家吃多少天,如一家一个月,一家十天!)”
福兴一说完,邱氏虽是不高兴,但还好没再说话。福友也表示同意。大家都看向张二娘。张二娘看看罗再双后道:
“我还是跟着老幺,老幺经常不在家,我当给她们俩娘母做个伴。罗三妹,你嫌不嫌难得侍侯我?”
罗再双道:
“娘,你不说我也想说叫你跟我一起,你看看,我娃娃还小,都没得人帮我看一看,有你在,我放心。”
姐姐妹妹们也看得出来。娘和这个最小的弟媳妇和得来。平时两人相处就像俩娘母样,这以后老汉儿走了,还更得她们互相照顾。
这点。就是张福恒一辈子都要感谢她的,因为有她,他才一个人在外放心的工作。家里有人替他尽孝!
但姐夫们又提了出来。就是这娘一年到头都跟着老幺,又不是老幺一个人的娘。两个哥哥一年怎么供养娘?还是应该有个说法。
有廖大姐夫在那里主持着。主要还是福恒刚发的那一通火。让两个嫂子都有点下不了台,她们不多话,这些事就好办得很。罗氏又是一个好说话的,反正哥哥姐哥们说了的,都行。
这样说来。那十五岁钱,就分成三份了。但这时罗氏一下子想起道:
“不行。我看这十五块钱应该给四姐他们。爹一落气。这边一搭锅,是曾大哥挑来的一挑米。这一挑米还没算钱呢,且曾大哥和四姐另外还是赶了礼的。我们三家的米就不说,曾大哥这个得算是先借来用的。按说,这十五元还不够!”
张二娘也点头道:
“有这个事,是曾德辉挑来的,得算一下。他们家也不容易!”
是啊,曾家也是不容易,也是他们好生养。他们两口子这些年,生了六个女儿两个儿子。李大娘曾笑话说,自己没有女儿,要他们一个女儿当女儿。果然,他们就把大女儿嫁到了李大娘他们队上的黄家,说了,以后,三姨娘就是你的娘。你要当娘一样孝顺着。
那对刚成亲的小夫妻也真是对这个三姨娘当娘一样,过时过节的都去走走。
邱氏的肚子这些年也没空着。一共生了四个女儿三个儿子。只是大女儿,也就是最得张二爷喜欢的万蓉,最后被邱氏以半卖半嫁的样子,嫁到了离家几百里之外的另一个市的乡下,而且还是一个二婚的男人,比万蓉大十多岁。这些年都没回来过。那些年没吃的,也不知道人还在不在呢。
所以说,说起来。张二爷名下也是儿孙满堂了。老夫妻最担心的就是福恒,还好。张二爷还是看到了福恒有了第一个孩子。虽说是个女儿,人家都说先开花后结果呀。而且那女孩子胖胖大大的,长得就是一个男孩子样,这样,招儿子!
钱,曾德辉是不得要的,按他的话说,姐姐们远,要是近的话,一家一挑都没问题,这个就不用提了。就说自己家孩子多,还时不时的来家公这边吃个饭呢,要算那些就不用算了。
其实罗氏提出来也知道曾大哥不会要,但帐要说到明处,人家是给了的,大家不能不记得。
最后,钱还是分给了三家。剩下的,就别再端走了。反正老幺这里还要修房子。姐姐们还不得走,要等三天后扶山坟后才走。还得吃几天呢。
倒是晚上,邱氏和陈氏都带着自己的孩子回家去吃了。福兴和福友有姐姐姐夫在这里,也不可能就当真回家去吃。倒是晚上还是坐了三桌人一起吃。
第二天,大家又坐下来商量老幺修房子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