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医学分科

聆风居的书房之内,忙完公事的元氏令陈正匆匆赶到,被仆隶领到此处等候。

或许是等候的时间有些久,陈正竟坐着打起了瞌睡,直到颜良入内都未醒来。

也不知过了多久,陈正才睁开睡眼惺忪的双眼,却看到颜良已经坐在了他的对面。

“下吏失礼了,竟不知将军来到。”

颜良摆摆手打断他笑道:“行之辛苦了,既要处置元氏县务,又要肩负职方司事务,这才疲累至此。”

说着往陈正面前递过一个散发着热气的杯子道:“这是蜀中贩运来的蜀荼,我称之为茶叶,虽然入口微苦,但有回甘,且能提神醒脑,行之且试饮之。”

陈正接过杯子拿起来抿了一口,初时觉得十分苦涩,但第二口、第三口喝下去却觉得有一股清新之意,且热腾腾地好似真能祛除疲劳。

“此物果然神奇,谢将军。”

颜良时常与陈正打交道,早就毋须客套,直接说出来意道:“此番召行之前来是想问一问你,职方司在邺城一共有多少布置,是否牢靠,关键时刻有多少人能为我所用。”

陈正一听事关邺城,立刻就打起了十二分精神,略一盘算后答道:“我司在邺城的布置一共分三类,一类是收买的耳目,共有数十人之多,但这些人基本都不知晓究竟为谁效力,一旦有事基本派不上用场。

第二类人是与常山交好的官员,例如淳于琼、田丰、辛评、审观、沮鹄等人,此类人虽握有一定实权,然与常山终非休戚相关,若是小事寻求帮手自是无妨,若有紧急之事,则难知心意。

第三类人是下吏亲自布置招揽的手下,有舞姬、女伎、商贾、工匠、守卒等,人数约在三四十人,此类人尽皆牢靠,可在紧急时派上用场。”

颜良听闻后点了点头,说道:“行之做得不错,近来邺城可有什么消息么?”

陈正答道:“袁大将军的确是病了,辛仲治、田元皓、淳于仲简、审泰弘等见过大将军的官员可以佐证。

大将军病笃后,袁大与袁三之间的继嗣之争愈加激烈,每次议事,分别支持两边的臣僚都会攻讦不休。

下吏预料,此次正旦飨宴会是二人争端的高峰。”

对于知晓争端结果的颜良对这场争端的两位主角不报任何希望,说道:“让他们好好争吧,把这趟水搅得越浑越好,只消不要殃及池鱼便是。你也知道正旦飨宴之事了,在飨宴之前,你要加紧在邺城的布置,一旦有事,要确保能有一条逃生的路线。”

听颜良说得如此严重,陈正的表情也严肃了起来,说道:“诺,下吏请求亲自去一次邺城进行布置。”

颜良道:“也好,先前让你兼领元氏令乃是我出征幽州的权宜之计,如今你便专心负责职方司之事吧,我将署功曹张广出任元氏令来接替你。”

陈正道:“下吏正苦于事务繁多,能卸下元氏政务正合时宜。”

颜良道:“你先莫要急着前往邺城,这几天先将元氏事务与张广交接一番,到腊日时我有重大事务与汝等商议。”

“诺!”

——☆——☆——☆——

第二天,颜良在国相府中设宴款待李当之、司马懿等人。

在这个年头,若论有谁对医学发展最重视,那就非颜良莫属。

华佗的《青囊书》是将个人的医疗经验整理记述,尚未脱离个人笔记的范畴,而张仲景名动后世的《伤寒杂病论》还没开始创作。

且无论是华佗、张仲景还是他们的先辈,传授医术的方式也只是师徒口耳相传,从形式上较为传统,并不利于医疗技术的大力发展。

但颜良的手笔非常大,不仅建立神农学院改变了医术传授学习的方式,更在常山全境每个县设立医馆,用公帑养医者。

这两个改变不仅仅多出了大量医道传人,更给了这些医道新手很多锻炼的机会。

从昨日下午来到神农学院后,李当之并没有闲下来,在张机的陪同之下视察了学院的教学,更当场考校了一些学员。

视察下来的结果令李当之十分满意,他在了解到学院的投入规模后感慨道:“如此手笔,即便我等以前有心也无力啊!”

所以今天得知是颜良要设宴款待他,平日里不修边幅的李当之也好好修饰了下仪容,穿上了难得穿上的华服。

“李神医,久仰久仰!”颜良站在郡府门口,隔开老远看到来人便迎上致意。

李当之连忙躬身道:“老夫一介山野闲人,当不得将军如此厚遇啊!”

颜良上前笑着托起李当之,说道:“我与李神医不过是角色不同罢了,我是兵家的将军,而李神医乃是医家的高人,自然当得我的礼遇。”

颜良都如此说了,李当之也说不出什么话来,再度躬身一拜。

今天是正式宴会,张春华并没有跟来,只有司马懿与山曜前来,而司马芝已经提前赶到神农学院相陪。

司马芝连忙上前引介道:“见过将军,此为我族弟司马仲达,此是怀县山伯旭。”

颜良见司马芝身旁站着两个青年,一个二十出头,一个二十六七样子,俱都容貌俊朗衣着得体,一看就是世家子弟。

“欢迎欢迎,在我常山有不少河内名士,稍后几天的腊祭时常伯槐、杨季才等人俱都会前来,到时候二君可与彼辈多加来往。”

司马懿与山曜见颜良贵为一方大员,仍是对他们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礼谦下士,不免感到荣幸,恭恭敬敬地上前施礼。

进入郡府正堂之中,在颜良执意要求下,李当之被请上了主座与颜良并席,而其余人等各按尊卑长幼分坐左右。

入座之后,颜良便拉着李当之大聊特聊医学方面的问题。

虽然颜良对于这个年代的医学只是一知半解,但他毕竟有后世人的经验,从医学分科与李当之聊起。

大体的意思就是说一个医字其实包容万千,许多医者终其一生也不能窥全豹,很多人鉴于天赋与时间有限,什么都想学却都学了个囫囵。

就比如精通诊治内腑病症的并不一定精通创伤处理,精通针灸的在药草方面可能就有所疏忽,擅长接骨正骨的未必会妇科、儿科。

与其让百姓对医道有模糊的认识,不如将医学细化分类,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伤科、针灸、五官、药理、养生等学科严格界定。

在教授的时候,一个学医的学生只需要掌握基本的医理,然后再挑几门学科专门研习,这样就更容易培养出有用的医学生。

如果某个医者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钻研出新的技艺,还可以带动整个医学技术向前不断发展。

在医馆中,也根据各个种类分设科室,这样就不会有感染了风寒却找伤科、要看妇科却找儿科的尴尬情况发生。

李当之对这个说法大感兴趣,赞同道:“将军所言实在令在下茅塞顿开,想吾师教导我辈时,亦是因材施教,主教我药理,主教中陵针灸。而我究二十载之力也不过对药理略有所得,于内科、外科等道略知皮毛而已。”

颜良道:“那是李神医过谦了,神医的皮毛亦是抵得过旁人多年钻研,就比如樊神医说是只精通针灸之术,却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在我军中亦处置了不少外伤患者。”

李当之道:“那都是师尊教导有方,若是师尊在此,听闻将军所言,亦会大为赞叹。”

颜良叹道:“我亦久仰华师久矣,奈何缘悭一面,前度致信邀请,却未能得到华师的回应。”

李当之道:“想来师尊亦不知这神农学院发展如斯,我当去信向师尊解释,力邀其来教授学子,引领医道发扬光大。”

颜良闻言郑重地朝李当之一拜,说道:“那就劳烦李神医了。”

在座其他人虽然也有人读过一些医书,但大都只知皮毛,对于颜良与李当之的讨论大都听得云里雾里。

大多数常山臣僚都已经习惯了颜良每每发出一些新奇妙论,今日与李当之讨论医术也不过如此。

但这一幕看在司马懿眼里就大不一样了,在他固有的印象里颜良是一个百战百胜的将军,在族兄与同郡友人的书信中得知了颜良治政理民也有一套,却哪里想得到他竟然能与久负盛名的神医探讨医术,且还博得了李当之的赞赏。

司马懿瞧了一眼主座上谈兴不止的颜良,心想此人能够据一郡之地而搞出如此大的声势,绝不简单啊!

三国求生手册 https://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