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黑大帅

事实证明,李逵的事,永远都是最棘手的事。

大宋朝堂上的一干大佬,连带着皇帝赵煦,都头痛不已。李逵这厮,明明是去做探子了,然后还帮着西夏的一个闲散王爷造反,最后,堂堂大宋竟然要给李逵封官。这让赵煦找谁说理去?

可要是不封官,万一,也就是万分之一的可能李逵不回来了,这厮赖在西夏,对于大宋来说真的是灭顶之灾。

不同于当年的张元,这位不过是落魄的士子。

还能帮着李元昊建国,李逵能帮李秉乾做什么?

要是西夏境内的造反成功,李秉乾就是新任的西夏王。李逵对于作战,内政,甚至军队的军械,做生意,都有超强的能力。李逵赖在西夏,这等于是要西夏腾飞的节奏。甚至,大宋的西北,尤其是关中,都有可能要守不住。

李逵熟悉军政,对关中的官场也有了解。还有过用四千步兵硬抗五万党项大军的战绩,最后还让他打赢了。试问大宋的将领,每一个能做到他这样的程度。可以说,李逵仅凭去年金明寨一战,即可封神。

这样人对大宋造成的威胁,比任何一个大宋人投靠西夏都要严重。

当然,李逵应该是忠君爱国的大宋好官员。

但保不齐李逵觉得在大宋委屈了,被镇压了,脑袋一热做出了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呢?

章惇堂堂宰相,朝堂上如今能够给他脸色的官员已经没几个了,给他添堵的更少。可他突然发现,李逵竟然也是他降不住的一条黑龙。这脸色要有多难看就有多难看,他可不是那种动不动就妥协的人,沉声道:“官家,臣以为此事不能开先例,万一后来之人学了李逵,岂不是我大宋朝堂永无宁日?”

这话有道理,但同时也很没道理。

同知枢密使安焘就很淡定道:“后人想要学李逵,也要学的像啊!”

这话一出,有人在幸灾乐祸的窃笑。李逵的字,‘人杰’,还是章惇当初在沂州做知州的时候给起的呢。

怎么,一转眼发现降不住,就要赖账不成?

皇帝赵煦坐在龙椅上心烦意乱,都火烧眉毛了,是幸灾乐祸的时候吗?还有没有点大局观了?但安焘的话他也没办法反驳,他深知李逵这样的祸害,有一个就可以了,大宋这孱弱的身子骨,根本就承受不住这等货色一波波的来折腾。

皇帝毕竟是皇帝,很快就发现了在边上一言不发的苏辙。心说,苏辙算是李逵的亲朋长辈吧,让他出主意,应该不会错。

“苏卿可有建议?”

苏辙耷拉着眼皮,佝偻着身体,极力隐藏在大殿的柱子旁,让他哀叹不已的是,他都已经如此隐蔽了,还是被人发现了。

苏辙无奈苦笑,他有什么办法,李逵这厮根本就不听他的。苏辙能够从李逵曾经看他的眼神之中觉察到李逵不少心思。要不是他是苏轼的弟弟,还是亲弟弟,李逵就根本不带正眼瞧他,真要把自己当长辈,去训斥李逵,看这厮看在苏轼的面子上,能和他不计较。但想要以长辈的威风让李逵顺从,千难万难。

“官家,诸位同僚。”苏辙艰难的吞了吞口水,他发现自己喉咙嘶哑的厉害,干涩的能冒火星子,却还得硬着头皮开口:“李逵乃我大宋士子出身,他也不会将母兄族人,亲朋故交之安危于不顾。臣以为,笼络了李逵身边重要的人,他自然会感念朝廷的恩德,不会做出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来。”

曾布眯着眼,盯着苏辙的后背,这话听着怎么就这么不舒服呢?

李逵在西夏折腾,难道你这个啥也没干的师叔祖也想要分一杯羹不成?

想到这里,他就来气,语气阴阳怪气开口道:“子由,你这是给自己揽功啊!再说了,李逵好好的延安府通判不做,撂挑子去了西夏。擅离职守已是大罪,本朝官员,擅离辖区,视为叛逆,就是一大罪状。且不说朝廷褒奖,就是夺官去爵也不过是以儆效尤。”

“子宣兄,此事不在此之列!”蔡卞本来不想搀和这事,他也觉察到皇帝对他并不信任。所以,做这个尚书左仆射也是战战兢兢,深怕引起皇帝的不满。

可曾布这家伙,也不瞅瞅如今是什么局面。

李逵即便闹翻天了,这时候也不能惩戒他,不但不能,还要安抚,这是大局。

蔡卞不相信一个李逵就算是投靠了西夏,就会让大宋在西北处处被压制。西夏和大宋的实力不在一条线上,之所以大宋一直拿西夏没有太好的办法,主要是大宋的军队出了问题。

但万一将李逵逼走之后的结果,真让西夏崛起了呢?

这个责任,难道是让所有的变法派负?

蔡卞绝不能同意曾布的想法。另外,李逵离开延安府之前,可是有过报备。主要是他抓住了个替端王走货的商人,没想到这个商人竟然是西夏的王爷李秉乾,这才有了一系列的结果。蔡卞心中认定,罪大恶极是端王,堂堂王爷,窥视朝廷和西夏的岁币贸易且不说。连西夏的探子进了他王府,他还不知道。

如此糊涂之人,怎么还敢享受朝廷恩典?

曾布寸步不让,对蔡卞道:“元度,你说不能惩戒他,难不成让他成为我大宋官员的表率不成?”

蔡卞眼角透出微微错然之意,眉头蹙起道:“情报上没有说替李秉乾冲锋陷阵的人是李逵吧?我们之前不是通过皇城司的情报,都知道李逵在西夏给寺庙里的佛像贴金箔吗?”

“哈!”曾布傻眼了,李逵这厮做事为何如此没有章法?

没错,之前的情报上确实说过,李逵在西夏给寺庙之中的佛像贴金箔,还混了李大师的诨号。这是真真切切的情报,不能作假。

当然在此之前,他大闹龙州,鄜延路驻军甚至还将龙州收复了。

这也算是大功一件。

相比擅离辖地,功大于过,根本就不值得说道。

蔡卞见状,更是穷追道:“再说了,请报上说的是‘黑大帅’,天晓得这个黑大帅是什么人?万一此人真是李秉乾网罗的手下,与延安府通判李逵无关呢?”

“更何况,如今谈论如何处置李逵还为时尚早。是升官,是褒奖,还是贬谪,都需要西夏国内的叛乱平息之后。眼下西夏国内的叛乱,对我大宋颇为有利。龙州和洪州两地,失而复得,绥德军正准备攻银州,环庆路永兴军准备攻打韦州。如果这些州府被打下来之后,岂不是我大宋对西夏的战略目标都实现了吗?”

“话不能这么说,理是理,错是错,不能一概而论。”

“为何不能一概而论,就因为有人违背了祖制,而让本朝接连大胜。还是子宣兄觉得,恪守本分,却接连损兵折将,丢失国土的官员才好?”

说到这里,蔡卞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对李逵歌功颂德。反正在他看来,能为朝廷收复失地的功劳,任何恭维都不为过:“官家,臣以为不管西夏结果如何,本朝已经得利。如今朝堂应该商讨如何进一步收复失地。同时对李逵的安抚,也可以从他的族人上想办法。”

蔡卞平日里不怎么参与朝堂的争论,主要是他也知道自己资历晚。他是熙宁三年的进士,而如今朝堂上的主要大佬们,都是仁宗时期嘉佑二年的进士。曾布、苏辙、章惇等等,都是嘉佑二年这一科的进士。他们斗,属于窝里斗。他要是搀和进入了,属于孝子不懂事。仁宗皇帝点的进士,与神宗皇帝点的进士,差了一个辈分。

他要是处处争先,不仅没人会服他,反而认为他是利用岳父王安石的威望,狐假虎威。

曾布冷哼一声,决定先偃旗息鼓,他原本打算先欺负一波苏辙再说。可没想到,蔡卞这个二五眼,竟然还敢投递叛变?

就连曾布心里也和明镜似的,真要是拿捏李逵,绝无可能。主要是甭管西夏接下来如何,李逵的功劳是实实在在的,没人敢抹杀。他主要是担心,万一苏辙也能在这份收复失地的功劳上狠狠地捞一把,他何年马月才能当上副相?

可以说,曾布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打压苏辙。

可没想到,半道上遇到个蔡卞,对他穷追不舍,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皇帝见大臣们吵,就已经足够头痛了,好在蔡卞还算识大体,说两句公道话,没有让争论继续下去。

听蔡卞的意思,似乎笼络李逵的族人,大有可为。

赵煦看向了章惇,章惇也觉得这是个办法。因为李逵的功劳,是没办法宣扬的,只能背地里给好处。赏赐他的族人和家人,也是不错的办法。毕竟,偷偷溜班,帮敌国搞政变,说出来,确实不怎么堂堂正正。可大宋收复了三州之地,那是实实在在的实惠。甚至还能趁着西夏内乱,还能继续扩大好处。这才是最大的好处。同时西夏内乱之后,必然会国力衰弱,大宋对西夏的优势将更明显了。

章惇躬身道:“臣附议。”

李清臣本来就对封赏李逵没有意见,他找个便宜学生,等于是救了他。西北大战打起来,连他都被吓了一跳。

西夏的太后皇帝齐上阵,这是要搞那样?

尤其是西军面对三十万大军,在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只能苦苦支撑。要是防线溃败,他这个枢密使就可能要被西北战事不利而背锅了。

而李逵这一搞,确实是一场及时雨,挽救了枢密院的威望。他决定投桃报李,帮李逵争取点好处:“臣以为,李逵之事虽不能宣扬,但有可操作的空间。”

“哦,李卿还请为朕解惑!”赵煦好奇道。

李清臣畅言:“官家,如今西夏境内李秉乾和梁太后之战不可避免,如果李秉乾最后败退。想要活命,必然会依靠我大宋。让李逵做个特使,互通有无,还是很适当的。”

“善!”赵煦本来就没想要惩罚李逵,他也是年轻人,李逵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年轻人向往的大事。他恨不得自己能替李逵,驰骋沙场。

要不是身子骨弱折腾不起,他真有这想法。

西夏皇帝太后可以御驾亲征,为何大宋的皇帝不行?

李清臣见皇帝认同,自然心知肚明,皇帝的心思和朝臣不一样。说白了,李逵是皇帝亲政之后第一批选拔出来的人才,第一场科举的探花郎,李逵的功绩,也是皇帝的功绩。另外,皇帝和李逵的关系也不那么简单,宫中传言颇多,他也有所耳闻。

既然皇帝想要护着李逵,他没有理由做恶人,继续道:“如果李秉乾大败了梁氏,今后我大宋和西夏的边境如何商定,必然需要有大臣去西夏和李秉乾商讨。而李逵,如果真是情报上的‘黑大帅’……”

说到这里,李清臣有点牙疼,他是堂堂绍圣元年的会试殿试主考官,怎么学生之中竟然冒出了个‘黑大帅’,这太不正经了,仿佛他主考了文试之后,接着又去主考了武举。

“我朝使团抵达西夏之后,可以任命李逵为使团副使。”

“大善!”

赵煦这个高兴啊,李清臣这才是做事的人呐,每句话都说到了他心窝子里。不过,对于赵煦来说,这点荣耀,还远远不够。

他觉得李逵的功劳太大,给实惠的才行。盯着李清臣问:“李卿,李逵的家人就难道不能享此殊荣?”

“这个,李逵好像就一个母亲吧?”

“他有个族兄,脑子不太好。”傻子不能当官,这是大宋君臣的默契。

“李云是他的族弟,去年在鄜延路立功数次,已经是五品将军。如果升官,恐有木秀于林之祸。”

“李逵还有个一母同胞的兄长,在登州造船。”

“造船,可有船建造成功?”

“年前下水了一首大船,可惜,翻了。”

……

李逵的跟脚几乎被大臣们都扒拉清楚了,毕竟绍圣元年这一科,也就这货闹腾的厉害,不得不对他重视起来。

赵煦有点不满,他铺垫这么多,想着三叔公的事。

本以为,李逵这次豁出命去,这好处怎么着也该轮上三叔公了吧?

可没想到,李逵竟然还冒出个亲哥出来。这让皇帝赵煦有点措手不及,心中为三叔公这个老官迷默哀不已,您老不能怪朕啊!毕竟亲疏有别,谁让李逵不是您老的亲孙子呢?

朕真的尽力了。

再说李逵,他发现自己竟然成了十几万叛军的主心骨。

任何事,都要经过他的首肯,才能安排下去。

当然,这也不能怪李秉乾不敢担当,在黄河对面的西平府,三十万大军虎视眈眈,李秉乾是度日如年,根本就找不到手段破局。只能按照李逵的计划,不停的修缮兴庆府,就连河防都荒废了。

不是说不能守河防。

主要是西夏境内的黄河长两千里,要是将军队撒出去,简直就是顾头不顾腚,还会导致分兵之后被各个击破的危险。

这日。

又一个坏消息传来,梁太后指挥的大军渡河了。

这让李秉乾彻底慌了神,急忙招来了李逵,问计。没想到李逵一开口,他心就凉了半截,只见李逵懊恼道:“早知道,不烧掉定州,或许固守十天半月还能挫其锐气!”

李秉乾目光呆滞地看着李逵,心中千军万马奔腾而过,就差指着李逵的鼻子质问:“抢定州的是你,烧毁城池的也是你,这时候后悔,早干嘛去了?”

不过李逵毕竟是李逵,对李秉乾道:“放心大王,咱们如今的粮食足够吃两年,耗也耗死他们!”

李秉乾捂着胸口,一阵心悸,说好了驰骋天下,大杀四方,没想到你竟要做缩头乌龟?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