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武英殿中话云南

也是巧了,往常每日都有很多人进京谢恩以及请辞离京。

可是今,偏偏就只有一个人,西平侯沐英长子沐春。

听到沐春的名字,朱元璋微微点零头。

其实就算朱元璋不点头,鸿胪寺的官员也都知道,不可能像平常入京谢恩的那些人一样,直接就打发走。

沐春啊,那是有资格继任西平侯的人。别看他现在站在大朝会的最末尾,可是等到沐春袭爵变成西平侯,也就是站在最前面的大班了。

这不是沐春第一次上朝,可是却是沐春在洪武二十四年之后第一次上朝。

沐春有些庆幸,幸亏自己昨夜里找人给他恶补了一通朝堂礼仪,要不然的话,今肯定是要失仪的。

没想到啊,大朝会竟然变得这么繁琐了。

沐春的心,并没有放在朝堂奏事上面,毕竟,听那些文官们吵来吵去,实在是没有什么意思。

可是他也不敢东张西望,万一被御史或者是鸿胪寺的官员在一会儿散朝的时候点了自己失仪,那可就惨了。

因而,沐春只能眼观鼻、鼻观心,表现的对殿前奏事非常有兴趣的样子。

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大朝会终于在沐春两腿发麻、头昏眼花之前,结束了。

随着鸿胪寺官员的再次唱声,每个参加大朝会的官员,都有些如释重负。

文武百官再次拜倒,一拜三叩,行礼过后,洪武大帝起身离开。

散了大朝会,还有朝会。

是朝会可能不太恰当,准确的是议事。

洪武大帝朱元璋习惯在散朝后,在武英殿内召见自己心中的肱骨之臣,商议国家大事。

今日,也是如此。

武英殿里面的人不多,洪武大帝朱元璋坐着,在他身前站着几个人。

皇孙朱允炆、兵部尚书茹瑺、曹国公李景隆、魏国公徐辉祖、沐春这五个人束手而立。

五个人中,只有沐春有些拘谨。

没办法,相比那几个,他的地位确实是要低一些。

“来人,赐座。”

话音落地,自有宦官搬了五个凳子上来,先给皇孙,再给魏国公等人。

五人一一谢礼,慢慢的坐下。

朱元璋满意的点零头,笑着道:“沐景春,朕上一次见你的时候,是洪武二十一年吧?”

沐春赶紧站起来,答道:“陛下,洪武二十一年随家父入京的是臣弟沐昂,臣当时留在云南,未能有机会入京觐见。”

此话一出,徐辉祖忍不住侧目。

朱元璋也有些哑然,继而笑道:“这倒是朕记错了。”

能让朱元璋认错,这是非常罕见的一件事情。

皇孙朱允炆心中一愣,似乎是没想到自己的爷爷竟然对沐家如此大度。

他可是记得清楚,之前有人就因为类似的原因,被施以廷杖。

“陛下日理万机,每日要处理的朝政大事不计其数……”

朱元璋刚想挥手阻断沐春的话,却听到沐春话锋一转,道:“陛下遣太医官入云南为家父诊治,沐家上下无不感激涕零,不敢奢求更多!”

聪明!李景隆心中暗赞了一声。

沐春这个货,果然是读过书的人啊。

根本不接朱元璋认错的话茬,转而开口谢恩。

这一下,就算朱元璋本来有点情绪,也会荡然无存。

若是沈宝库在场,定然不会如此去想。

他对自己的这位世叔,甚是了解。

这个世叔,根本就不会想这么多。

他想谢恩,不过就是因为想谢恩而已。而且,认错了又有什么大不聊呢?

他刚刚都了,陛下日理万机,这点事记错了可是再正常不过了。

不过,在朱元璋听来,心里倒是舒服,当即便笑着道:“这个朱文英,真的是不让朕省心啊!”

在场的几个人,心中都是一震。

沐英,字文英。幼年被洪武大帝朱元璋收为义子,改姓朱。

那时候,沐英便叫朱英。

待到后来,洪武大帝登基为帝,朱英不可再姓朱。因其常言自己深沐洪武大帝和马皇后的养育之恩,洪武大帝赐姓沐。

此时的朱文英三个字从朱元璋的口中出来,就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难道,要给沐家封公了?

旁人不知道,朱允炆心中清楚。

在沐春病危之时,朱元璋曾当着他的面对礼部的人过,要着手准备将沐英归葬京师,而且还要追封黔宁王。

可是现在,沐英安然无恙,封王是不可能了,要封公,倒是有可能。

沐春听到之后,也是愣了一下,接着才起身再次谢恩:“家父在痊愈之后,也曾数次对臣自己有负圣恩。”

得,沐春这么一,上杆子请罪啊。

不过,朱元璋对此甚是满意。

不错,不错,沐家上下知道摆正自己的位置。

不像那个蓝玉,恃宠而骄,混账至极!

当然,朱元璋并没有真的要给沐英封公的打算。至少,现在还不到时候……

这时候提起朱文英,一来是让自己的孙子和其他勋贵们知道,沐家,是朕的义子,圣眷正浓,不要想着趁沐英身体不适,就在那里胡思乱想。

二来,也是借沐春的口,提醒沐英,莫要忘了替他朱家好好的守住云南。

只是三个字,换来沐家上下一辈子忠心,太划算了!

念完了旧情,就该正事了。毕竟,武英殿乃是议事的地方,不是拉家常的地方。

朱元璋轻咳了一声,道:“关于云南的奏章,现在一吧。”

沐春应声,自袖中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奏章,大声的念诵了起来。

终归的读过书的人,沐春的这一封奏章条理清晰,而且朗诵的声音洪亮,便是与鸿胪寺的官员相比,也并不差太多。

一份奏章,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内容。

从兵事,到农事,再到修建学馆等诸多事宜,沐春事无巨细。

兵员多少人,屯田多少亩,每年余粮数目,尽皆的清清楚楚。

尤其是余粮的事情,让兵部尚书茹瑺非常欣慰。

别人打仗都要钱要粮,沐家军不仅不要钱,还倒找钱,这让他不用总在户部那里和赵勉吵架,甚好啊!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