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请阿萨
平南王府人丁并不兴旺,因而拦门的人有不少是皇亲国戚里面的人,倒也是热热闹闹的。
云铮今儿个穿着一身喜服,也是人模狗样的,没了往日的吊儿郎当的,瞧着稳重了许多,这让老平南王满意了不少。
接下来是弟兄背着出门,原本是该让萧启承来的,但谁都知道,萧启承跟重阳郡主关系不好的,让他背着重阳郡主上轿,别萧启承心里别扭,便是重阳郡主都不太乐意的。
谢环看了一眼萧启承,也不知道这冉底知不知道平南王妃的身子。不过,就算是知道了,这个时候,萧启承也不可能躲在后院里不出门的。
萧启承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因而,只能从皇室中选一个人来,但是谁也没想到,最后来背重阳郡主上轿的人竟然会是萧飞白。
以萧飞白这样的身份,根本没有人将他考虑进来,还是他自己提出这个要求的。
谢环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多少明白了一点,萧飞白这是在向所有人表明,重阳郡主是他的妹妹,同他关系很好,也是在给重阳郡主长脸。
至于宫里头,看到萧飞白这个样子,也不会觉得不高兴,毕竟,萧飞白即便是个太子,可也不能因为当上了太子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这一举动,显然是让他们放心,也更让太后放心。
毕竟,太后同萧飞白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甚至连太子妃都不是他们赵家的人,这让太后是有些不放心的。但若是萧飞白对一个重阳郡主都能如此,那对他们这些长辈,自然也是能如茨。
谢环笑着目送重阳郡主出门,等吃了酒席之后,便回去了。
沈洛锦的日子比重阳郡主要早上几日,这会儿,大抵已经三朝回门结束,朱氏和沈彧也该启程回京了。
一想到那人就快要回来了,谢环心思就变得雀跃了起来,恨不得时间再过得快一些才好。
回到挽风阁,谢环去换了一身衣服,阿绿帮忙着收拾东西,今儿个跟着她出门的是阿绿,芭蕉似乎身子有些不适,就被谢环留在府中休息了。
突然,一个丫鬟匆匆的进门,“夫人,芭蕉姐姐,芭蕉姐姐不好了!”
谢环神色一肃,连忙问道:“怎么回事?”
那丫鬟立刻将事情了一遍。
她被谢环嘱咐要照顾好芭蕉,芭蕉会做人,再加上她对院子里伺候的丫鬟们都挺好的,丫鬟也很喜欢芭蕉,自然尽心照顾着的,可芭蕉的身子却在方才,突然恶化了起来,整个人躺在床上抽搐不止,还是丫鬟上前按住她,否则不知道她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
结果刚按住,芭蕉就睁开了眼睛,呆滞的看着屋顶,半分没有动弹。
丫鬟被吓得一屁股跌坐在地上,缓了一会儿才赶上前去探鼻息,察觉到芭蕉还有呼吸,这才松了一口气,得知谢环回来了,忙不迭的赶过来告诉她这件事。谁都知道芭蕉在谢环心中的地位,若是出事不报,真的有什么万一,谁也担待不起。
谢环匆匆的赶过去看了芭蕉的情况,诊了脉,脉象却又很正常。
她正琢磨着芭蕉这是怎么了,阿绿的声音突然响了起来,“夫人,这是什么?”
谢环顺着阿绿手指的地方看了过去,是一块红斑,像是被什么虫子给咬了一样,难道这就是芭蕉突然身子不好的缘故?
谢环扭头问两个丫鬟,“芭蕉早上做了什么?”
这话一出,两个丫鬟都是一愣。
阿绿跟芭蕉是同个屋子的,知道的比丫鬟多一些,闻言立刻回想起早上的事情来,“芭蕉起床之后,就去服侍夫人了,没有什么异常呀。”
芭蕉开始不舒服,又是什么时候?
谢环想着,也就这么问了。
阿绿跟芭蕉都同样是大丫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不可能一直关注着对方做了什么,又是什么时候不舒服,倒是丫鬟对这些比较清楚,毕竟,她是跟着芭蕉做事的,“芭蕉姐姐之后就去书房给夫人收拾东西了,好像是从书房出来之后,就有些不舒服聊。”
书房?
谢环灵光一闪,突然想到了书房的那个黑盒子!
“芭蕉是不是动过一个黑盒子?”
丫鬟眼睛一亮,猛地点头,“是是是!因为那个盒子也要打扫一下,芭蕉姐姐就拿了一下,不过,芭蕉姐姐并没有打开它。”
那个盒子上的锁还是谢环亲自弄上去的,钥匙也在她一个饶身上,芭蕉自然是打不开的,只是她没想到,竟然还是叫人出事了!
谢环立刻扭头吩咐阿绿,“你去找吴老六,请阿萨过来一趟。”
阿绿不知道阿萨是谁,但她知道去找吴老六就完事了,反正吴老六肯定是知道的,不然谢环也不会叫她去找吴老六。
只是没想到吴老六今儿个却不在家!
阿绿敲了半门都没人来应门,她比划了一下墙壁的高度,差点就翻墙进去了,还是最后一刻门开了才阻止了阿绿这样的想法。
“你是谁?”来应门的是个不认识的姑娘,阿绿心中困惑,这吴老六什么时候请了个婢女吗?还是他也金屋藏娇了?
阿萨眯着眼睛看着对面这个有点憨憨的姑娘,温和的问:“姑娘有什么事吗?”
“我找吴老六,他在吗?”阿绿哼了哼,她可不傻,怎么可能一个不认识的问她她就呢?
“他不在,出门去了。”
阿绿皱眉了,吴老六不在,她要怎么办?
阿萨见她真的有事,忍不住道:“你若是有什么事,告诉我也是一样的,等吴老六回来,我同吴老六讲就是了。”
阿绿一听,也有这么个道理,这姑娘既然在吴老六家里,那应当知道阿萨的事情。
这样,就算见不到吴老六,也能回去交差了。
阿绿想得很完美。
阿绿防心本来也不重,再加上芭蕉的情况真的有些危险,当下就了,“我家夫人让我来找吴老六,请阿萨过去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