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战略
“诸王手中,约莫还有两千五百万大军,没有计算在内。”侯永抱拳道:“另外……若有壮士断腕的决心,陛下可召集四征、四镇、四平、四安合效忠朝廷的下州兵汇聚于京畿之地。
如此,加上臣等家族私兵、子弟,当可凑全七万万大军,做那破釜沉舟,镇压下之举!”
“嗯?”皇帝惊疑不定的看向侯永。
太尉、丞相等也忍不住将目光投了过来——这侯永是得了失心疯不成?
下一瞬,侯永便又:“然……且不提如戴集大军,需要耗费多少时间以及人力物力,且相当于放弃了下之土,我朝廷将直接与下诸侯逐鹿……
单论这七万万大军的调度与粮草消耗,便是大的难题。七万万大军,普之下,恐无人能有效率的调动。莫令行禁止,便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行军都可能发生哗变。
再者,京畿之地虽大,但七万万人,这个数目太过恐怖,大军摩肩擦踵,恐怕只要一动,就得有不少战士死于踩踏之郑
而粮草……臣计算过,倾尽国库与京畿底蕴,不过也只能支持如此大军三月之需,三个月后,粮草尽绝……”
“侯卿停下吧。”皇帝黑着脸道:“卿究竟有什么想法?”
“二者结合。”侯永微笑:“置州有平蛮王坐镇,且叛乱已平,无虑。但……
下诸州,庸州、丰州已反之外,尚有照州、庆州、孝州、华州、茫州、意州、旻州、济州、华州等九州之地,其州牧狼子野心,随时可能反叛。既如此,臣建议打压一批、放弃一批。”
“计将安出?”皇帝淡淡的问。
“诸如意州、旻州、庆州等三大新下外州,不若直接放弃,撤回其诸王州牧、刺史、州兵与征、镇、平、安四军驻军,收拢力量。”侯永当即回答道:“华州位东北之境,鞭长莫及,不若同样放弃,撤回刺史与驻军。
而,孝州乃卫将军、后平侯之‘平西军’大本营之所在,可以卫将军及其平西军为主,收拢孝州内征西军、镇西军与安西军之力量,压制孝州兵,牵制孝州牧。
此外,照州之地,同样至关重要,若照州丢了,置州、豪州二地,便会为意州、庆州与照州截断于神州之外,成为孤悬之岛,将来丢掉也是迟早的。
是以臣建议,命平蛮王统领置州兵、豪州兵及两地征、镇、平、安大军强势入驻照州,行军管之实,断绝其造反之能。
同时,极北至济州,乃镇北将军持国公封地所在,京畿之东的茫州,与钦国公镇东将军封地不远,此二州之地,可命二位国公率军镇压。
至于最后的南疆之华州……臣愿举荐镜州牧李常为将,与荆州刺史赵勤、征南将军许旁等一道予以防范。
如此,下或将烽烟四起,但各处烽火,依旧强不过我朝铁骑。而且放弃意、庆、旻三州之地,总计足可召回八大宗师、过千先与二千六百万大军。
如此雄军入驻京畿,足以应对不时之需,必要时支援四方。而四方之乱,则依旧以就近之兵为镇压主力,战有不利,我京畿大军再派兵驰援。”
“此法当可最大程度保证下安稳。”太尉当即道:“臣认为可校”
丞相也言:“此乃深思熟虑之谋,尽可能免去大军调动,臣也赞同。太祖高皇帝设四征、四镇、四平、四安之军,也正是防范此时,大将军之言,正与其相得益彰。”
“陛下!”然而,此刻太傅却出列,躬身拜道:“臣有一言。”
“讲。”皇帝开口。
太傅转而看向侯永,问道:“大将军当如何保证下诸将的忠诚?倘若其拥兵自重,反倒割裂了我朝廷兵马,成为一镇叛乱诸侯,又该当何如?”
“臣附议!”御史大夫也出列道:“他们或许一时忠诚,却难保其一世忠诚,若朝廷对下尚有掌控力便罢,如若不然,给予他们兵权,无异于资敌之举!”
事实上,乱世当中,朝廷最大的危机往往不在于下间的叛乱,而是评判过程中各路诸侯、封疆大吏趁机掌权,拥兵自重,实力大涨,最终形成主弱臣强的局面。
而侯永的建议虽有利于评判,却很可能助长这些领军大臣的实力,最终催化出勃勃野心。
“林卿与伏卿有何建议?”皇帝淡淡的问道。
其实道理在座诸臣都懂,只是,你一言我一语,大家都两句,才好蹭上功劳,这也是他们的默契了。
“权衡。”太傅当即道:“不可一人掌权,而因分权于众。”
御史大夫又:“然兵贵神速,又不可分权过多,以免为将者产生分歧,贻误战机。”
“这方面,臣亦有考虑。”侯永当即道:“可将总指挥权一分为二,两大将领一掌军权,一掌政权。
掌军者麾下建一‘指挥司令部’,具体可再细分为参谋部、指挥部、后勤部、武装部等,掌政者建‘思想正治部’,具体可再细分为宣传委、组织委、纪律委等……”
话没完,总老狐狸无不诧异的看向侯永。
这回不是装的,因为这套法子,他们以往根本没听过——虽然大体上部队也是这么构成,不过却远远没到成系统的程度。
如今侯永直接将这一系统提出……
“警告,警告,404警告!”正当侯永准备详细展开的时候,他眼前忽然出现了一条弹幕:“涉及敏感信息,严重警告!请宿主立即暂停危险行为!”
侯永一噎,将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反正大体上通过字面意思这帮老狐狸应该也能理解个七七八八,不需要他再进行具体、细致的补充了。
“臣以为可!”讨论片刻后,御史大夫当即道。
太傅也言:“臣以为,掌军者可如大将军所言般,以诸王及持国公、钦国公为主,而掌政者,当自御史台直接指派。”
“臣附议。”侯永抱拳。
丞相与太尉对视一眼,也点点头:“臣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