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军事 > 风起三晋

第292章 兴办义学

听一个县令就可以插手秀才录取,杨淩有些不信。

秀才是有工资的,虽然少,每个月也有一石米的收入。要知道这份收入是白给的,不需要做任何工作。

所以秀才相当于后世大学生那就错了,秀才应该相当于后世一个清闲又没油水的公务员才对,明显比大学生含金量高。

蓝畴真有能力左右秀才录取?杨淩一想人家杨博文是体制内的,绝不会骗自己,看来大章朝科考里面水也深啊。

蓝畴更容易话,杨淩一口答应:“好,庆元你放心,过两我见着县尊就给你。”

旁边杨庆元的大哥庆麓、二哥庆川眼睛都红了。

他们都没考中秀才,自认不是那块料认账了。如果这个平时看不起的妾生子真的成了秀才,那他们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杨淩心大,浑不在意庆麓和庆川的想法,他问道:“那啥,庆元,刚才叔叔你在家没什么事,你愿不愿意跟着我做事?”

“愿意!愿意!”杨庆元一叠声答道。杨庆元感觉旺运来了。他在家被数落遭白眼,当然愿意出去。只是还要看父亲的意思,就把头转向父亲一边,巴巴的看着。

杨博平哼了一声道:“庆元,能跟着淩儿学东西是你的福分,不把握机会还回头回脑看什么?”

杨庆元忙道:“杨淩,谢谢你。”

杨淩道:“一家人什么两家话,你愿意就好。那你过完年就到我那里,我那有徐光启和汤宗望两个大学问家经常在,你没事还可以向他们请益。你的工作就是在我那教学生。”

“教学生?”杨博文也被吸引了注意力。“是要教杨燕他们?”

“不,庄子里的人要学当然好,我的教学生,是我打算办个义学。”

办义学是杨淩早就有的想法。在这个时代培养一批自己的文化人,将来用得着的地方多了。

现在老师和校舍不愁,就是再搭几顿饭,就能收获一帮自己人,这事干得。

杨博文皱眉道:“办义学很难啊。第一要有官府支持,不然名不正言不顺,教谕掌管县学,别看官没品,权利不,真拿捏你就很麻烦。再有义学要费钱财米粮,得能担得起开销。还要有几分手段,避免学生良莠不齐捣乱......”

来去杨博文不想了。

他一琢磨杨淩办义学还真挡不住。官府那边不用县尊支持,一个汤宗望就都搞定教谕。汤宗望是县尊跟前的红人,现在俨然是县尊的师爷了,自己和教谕平级,汤宗望就俨然要高上一级。

再杨淩不知道哪来的钱,赚钱不赚钱不,肯定是不差钱。至于捣乱,貌似新襄杨淩不去捣别饶乱大家都应该高兴了,三好会现在都成杨淩走狗了,谁敢给杨淩上眼药?

这样一想挺麻烦的义学在杨淩那好像很简单。

杨庆元有些忐忑不安:“杨淩,我还是个童生,教人家四书五经不妥吧?”

杨淩摆了摆手:“咱们不教那玩意儿。咱们教实用的。教材我来编写,过年这几闲了我就写个大概出来。”

“你编教材?”杨博文惊得睁大了眼。

杨淩识字他知道,具体到什么程度,估计在大通寺里也就是扫了个盲。这怎么就能编写教材了?

杨淩道:“四书五经或者八股文什么的我搞不明白。我要教的都是实用的东西。在我义学里学习合格的,我会直接录用他们,给他们一个体面的工作,月例至少不低于衙役。而且我的义学学制是一年期速成班。”

“还有这等好事?你能有那么多工作安排给他们?”

问了这句话杨博文又有些后悔了。这话不如不问。此子根本不可以常理度量。

“当然没问题。”杨淩暗道自己多得是地方用人,怎么会安排不下?他转头对杨庆元道:“亲兄弟明算账,你吃住都在我那,我给你每月二两银子。以后你教得好工资我在慢慢加。”

一屋子人都一惊。

杨家是有私塾的。塾师普通的月例800文,供个吃住。聘个秀才等级的二两银子也是高价了。杨庆元一起步就是二两银子,这可让人羡慕。

杨博文看出了门道,马上见缝插针道:“淩儿,我孙子杨庆阁你也认得,刚二十出头,在县里闲转也没什么事。让他也跟着你干吧。”

杨博文已经看明白了,杨淩这个人喜欢打仗向着力薄的,好像妾生子最容易获得好福谁家没有妾生子呢?好事也不能杨博平一家占,杨淩应该一碗水端平。

杨博文十一个孙子,其中杨庆阁也是妾生子,地位低下,将来分家产的资格都没樱杨博文对这个孙子很有好感,觉得不如及早安排点儿事情做。

果然,杨淩打着哈哈道:“我庆阁哥哥也是好脾气,既然您信得着我,过完年也让他去我那,正好和庆元是个伴。”

杨博平想话,可这个时候,杨双山捧着锦匣进屋了。

杨博文站了起来,欢喜道:“快快,放桌上,桌子擦干净,赶紧打开我看。”

何宗彦这幅字就写在一幅宣纸上。

杨淩是个书法盲,在他心中,字画都得是装裱好,而且看起来就华贵高大上那种。这样普普通通一幅字值什么钱?不就是铺开纸随便写的吗?

另一样就是何宗彦用的是柳体,端正平和。杨淩觉得书法龙飞凤舞汪洋恣肆才好,这样平淡怎么算佳作?

杨博文当然不是杨淩这个烂水准。他已经看得痴了。

杨慎是明朝顶级文人,而且是传奇文人。二十一岁国考就内定第一,哪曾想评委不心把烛油滴落在卷子上污了卷名落孙山。看看人家这倒霉劲儿,谁比得上?

可是杨慎不埋怨不气馁,二十四岁卷土重来,照样拿了个状元及第。

国考几年一次,状元及第那得是多难?可对于杨慎来真就探囊取物一般,第一就第一。

杨淩只知道《大江东去》,哪知道杨慎的风光。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