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一本书的影响力1

安睿突然绕过政事堂下达政令。

“让士子们加快誊抄《农政全书》的速度。需确保北方各县一个月内全部收到《农政全书》。强令北方各地按照书中的冬月种谷法播种冬麦。”

原本北方冬麦在开春之后耕种,八九月份才能收获。看过《农政全书》的官员知道,用特殊方法浸种的麦次年五六月即可收获。比春播的麦提早收获两个月。正好能缓解过度时间的粮荒。

冬月种谷法最大的特别之处在于麦种的处理。冬至前一日把带壳的麦种埋入瓮内,用麻布扎口,深埋地下四五尺。满十四取出。在大寒日种入熟地,春透苗生。

根据书上的法,幼芽经历低温的时间越长,抗冻能力越强、谷物受冻害越轻。

这和人们的认知相反。

大家难免心存疑虑。事关粮种,一旦操作不当粮食绝收,北方百姓都会饿肚子!

但这是摄政王强力推行的农耕政令,各地官府不敢轻视。

不听摄政王政令的官员,运气好的及时辞官抽身。运气不好的被查出贪腐问题依律查办,全家老遭殃。

虽然现在才刚到九月,收到政令的地方官员已经开始着手准备。

政事堂慌了。有邻一次就有第二次,他们怕被安睿架空。

宗人令秦王在朝会上发难:“政令为何不经政事堂盖章下发!”

“先帝只让本王在陛下未亲政前总理朝政,可没政事堂什么事!”安睿一句话怼得秦王哑口无言。

先帝口头上让安睿摄政,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驾崩前没来得下圣旨。三年前安睿摄政时,遭受朝廷大多数饶质疑。那时梁国举国来犯,安睿不得已妥协,让九位官员组成政事堂,和他一同处理朝政。

政事堂只是妥协下的产物。

王斯年慌了。他看见安睿望向他眼中的杀气。

安睿因胞姐长安公主的死,屠了杜家满门。王斯年作为逼死长安公主的罪魁祸首,在安睿成为摄政王的那一日开始,心中一直惶恐不安。

王家最大的依仗是清贵的名声。家中族人要么入仕为官,要么在各地开书院教书育人。一代代下来,王家桃李满下,在大安士林的分量举足轻重。要不然长安公主也不会因为王斯年的一句话,绝望自杀。

如果世人知道王家藏匿对民生影响极大的《农政全书》,很容易让人生出王家沽名钓誉的念头。那样,王爷几代饶努力将付之东流。

没了好名声,王家就是任人宰割的鱼肉。

“一本书而已,影响不到王家的声誉。父亲想多了。”王博裕不认同王斯年的顾虑。

相隔半个月,摄政王又发邻二份农耕政令。

“等次年五六月份,冬麦收割完毕后,立刻轮种黄豆。”

官员们算了一下:如果冬月种谷法真的有用,土地提前两个月腾出空地种黄豆,等于凭空多出一部分土地。折算每亩全年的收成,至少提高了四分之一。

这绝对是件振奋人心的事情。

今年,临安将莫名断流,南方遭遇干旱,南方的粮食产量降低。肯定会把部分军粮的负担加在北方各州头上。北方百姓直接面临梁国的威胁,平日里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就连衙门的粮仓也是空空如也。

如果明年能多收粮食,官府就不必逼迫百姓加重赋税。

北方百姓彪悍,官府逼迫太急,他们会杀了催缴税粮的官员,然后逃往梁国。

在摄政王上台之前,这是北方的常态。北方总是很缺税官。

整个大安,乃至周边的梁国、赵国、齐国等都在讨论冬月种谷法。

王博裕也感到了一丝不安。

紧接着,第三份农耕政令下达。

王斯年不顾身份冲进容家。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