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六章 进军三万卫
向蒙古诸部求助,对后金来说肯定不是个值得赞同的建议。
但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后金绝对不可能是明军的对手。
既然如此,努尔哈赤就要寻图破局之法,纵观天南地北,现明军从大同关山海关齐出,直逼三万卫而来,携火炮千门,战将无数,几近势如破竹。
东边是海,退无可退,南边是高句丽,他们肯定不是帮助自己,反而会出兵助明廷攻打后金。
就算林丹汗同意发兵,派兵偷袭明军后路,也不一定能获胜,毕竟明军足足有四十万大军,合兵一处,不管是任何铁骑都冲不散他们。
如果光靠后金和蒙古诸部也打不赢的话,如何才能击退明军?
努尔哈赤将目光放到了北边的罗曼诺夫王朝身上。
罗曼诺夫王朝跟蒙古诸部与后金都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双方互相抢夺地盘,视对方为眼中钉肉中刺。
后金一心想要南下,图谋中原,罗曼诺夫王朝也是一样,他们想侵占鞑子们肥沃的水草土地,也好不用呆在莫斯科那般天寒地冻的苦地。
一直以来,明军都没有正面跟罗曼诺夫王朝交手过,北方的蒙古诸部和女真族人们替大明挡住了罗曼诺夫王朝的南下脚步,双方经常展开小规模的战役。
尤其到了近几年,俄国的人出现的越来越频繁了,他们似乎找到了来往东方的通路,每年都会在固定的几个时期前来,努尔哈赤选择统一女真,也是因为俄国的人越来越强大了。
哥萨克骑兵骁勇善战,其勇猛程度不下八旗子弟,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子弟的初衷便是用他们来对付北方俄国的哥萨克骑兵。
自从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之后,俄国不再如一盘散沙,他们开始团结,开始成群结队的南下,袭掠草原。
努尔哈赤被他们缠的焦头烂额,每年只能派出大量的骑兵去对付他们,好在对方尚没有大举南下的念头,两边的关系虽然很僵硬,但尚能互通书信。
北方的俄国广袤无垠,占地千里,使用的哥萨克骑兵强劲有力,如果能请求到他们的帮助,那么这一仗就有的打了。
想到这里,努尔哈赤不再迟疑,唤来几个信使,将自己写给林丹汗和米哈伊尔的书信交给他们,分为两路,一路前往林丹汗所在的汗宫,一路前往莫斯科。
做完这些后,努尔哈赤先是下令徐徐撤军,将辽河河畔附近的土地让了出去,全军退守三万卫,自己则带着三万人向南方冲去。
既然熊廷弼带出了山海关大部分的人马,那么现在山海关定然空虚,自己率领三万铁骑星夜兼程,后日正午便能赶到,到时候一举破关,直逼京师,只要拿下那黄毛小儿朱由校,以他为挟持,逼迫熊廷弼退兵,到时候自己来一手挟天子以令诸侯,正位东宫,效仿曹操,名正言顺的成为皇帝,岂不美哉?
此时此刻,熊廷弼也率领着四十万大军一路来到了辽河河畔,发现了后金骑兵驻扎的痕迹。
“地上灶台灰尚未吹散,地上还有很明显的印子,说明后金的军队此前在这里驻扎过。”
“差不多是两天前....这里应该是他们要阻截咱们的地方....”
熊廷弼口中念念有词,勘测了一番四周地形,得出了结论。
“可是...为什么要拔营撤走呢?”
“他们去了哪里?”
后金选在开阔地要跟明军决战,熊廷弼一点也不意外,因为广阔的地形最适合骑兵的发挥,只要被他们冲起来,就算是三倍的敌人也阻拦不住。
但是他们为什么要退走呢?
这是让熊廷弼最不能理解的事情。
明军远道而来,一直进入了辽东,可除了前两日见到的莽古尔泰之外,就再没遇到过强有力的阻截了。
莫非他们放弃抵抗,仓惶逃命了?
对于这个想法,熊廷弼不敢苟同,他总觉得努尔哈赤居心叵测,肚子里有的是鬼主意。
再往前走就是三万卫,那里城墙矮小,根本顶不尊炮的轰击,但对付对付冲锋的骑兵还是绰绰有余的。
思来想去,熊廷弼决定让大军在黄昏前赶到三万卫,看看能不能一举夺下城池,将三万卫作为大军运输粮草的前卫。
大军加快了速度,四十万人朝着三万卫而来。
城中,富察氏衮代正用湿毛巾替莽古尔泰擦拭着额头,过了两天,莽古尔泰的病情没有再度恶化,看样子已经脱离了危险。
对富察氏衮代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消息了。
努尔哈赤率领大军出征已有两天,根据探马汇报,已经在城外五十里处发现了明军的踪影,也就是说,明军距离三万卫不过几十里地了。
根据努尔哈赤的命令,他们要在此地,也就是三万卫阻击明军,不求胜利退敌,只需尽可能的拖住明军的脚步,不管用什么方法,都不能让他们打到辽京。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明军足有四十万,这三万卫也不是山海关那般的坚城,城中将士也不过两万人,如何能守得住?
富察氏衮代觉得努尔哈赤这是痴心妄想。
但命令已下,不容更改,现在的他们只能希望明军来的晚一些。
可就在当晚,明军就出现在了三万卫城下。
急行军五十里,按理说,熊廷弼是不需要如此心急的,但在出战前,柳安曾给了他一封密信,上面写着速战速决,既然后金显出了颓势,那就用最猛烈的火力,一举将他们击溃。
明军行进的速度并不慢,但当熊廷弼看到后金扎营后撤的痕迹后,就觉得有些奇怪,努尔哈赤不像是在诱敌深入,反倒像是刻意避战。
事出反常必有妖,努尔哈赤刻意避战,说明有诈,很有可能是出去求援了,熊廷弼当然不会等着他把援军调来再正面交锋,既然不知道他去向谁求援,那么就一鼓作气,赶在援军抵达之前,收复辽东。
“发劝降书。”
望着眼前的三万卫,熊廷弼下达了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