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菩萨保佑

第二清晨,夏元吉尚书一应人马,随着隆隆马啼声,往东方的吴淞口去.

雨淅淅沥沥下着,远处的山峦、湖泊,近处的官道两边的树草、茅屋,笼罩在层层薄雾中,夏尚书隔着马车轿帘问舍:“张主薄,你估计晌午能到吗?“

舍沉思了一下道:“按这个速度,一百八十里路,一个半时辰差不多了.“

晌午未到,松江府的云间第一楼,高耸的门楼,青水城墙,飞檐翘角已落在眼前。楼下大门过道,足有两丈宽,早已铺上红地毯,松江知府率一帮官吏拥了上来.

中午吃罢饭,稍事休息后,,河床上尚可过舟,但田野已是荒芜凄凉,芦苇摇曳,水草杂长,水鸟唧啾着飞翔其中.

“知府大人!“户部尚书的声音带着忿恼,脖子上青筋凸起.

松江黄知府道:“下官在,尚书大人请息怒,先视察了水情,再听下官一一道来。“

户部尚书见吴淞口淤泥堵塞严重,怒火中烧。知府当然知道,尚书原本是个老好人,家里老仆人弄脏了朱文帝赐给他的金缕衣,吓得准备逃跑。夏原吉知道了,便对他:“衣服弄脏了,可以清洗,怕什麽?”

还又有一次,侍婢不心打破了夏原吉心爱的砚台,躲着不敢见他,他便派人安慰侍婢:“任何东西都有损坏的时候,我并不在意这件事呀!”

所以黄知府也不辩白,拉着他去南跄口的范家浜.

只见这里号声嘹亮,人头攒动,千号当地民众在那疏挖淤泥,挖得挖,挑得挑,黑泥污水散发出薰饶臭气,夏原吉那姑了,就“扑腾扑腾“的下了去,见着人便作揖道谢:”谢谢众乡亲,你们辛苦了!”他对随后下来的黄知府道:“你这个猴精,你是怎么想的?“

黄知府道:“吴淞江下游南岸有大浦18条,由西向东,最后5条依次为上海浦、下海浦、南及浦、江宁浦、烂泥浦~~“

夏元吉掏出纸一一记下:“这条叫什么?“

“这条叫南跄浦,原是一条河流,而且是吴淞江下游的一条大浦,短则数里,长则几十里,我只要这里打通,吴淞口的水自然下来了。“

尚书拍了拍侍郎李文郁:“看来皇上派我们下来是对的,纸上谈兵只会导致劳民伤财的错误.“

侍郎道:“这里也应该修筑驳岸,建上闸门!“

夏元吉:“我本来担心吴淞口一百三十余里已基本成陆地。重新通畅,工费浩大,现在松江府的方案太好了。“

黄知府道:“吴淞口以后我可以改作良田,也可做码头使用.“

夏元吉心急的道:“不多了,现在当务之急,是解决人手,抢在六,七月份种中粮之前.“

“人员我正请兵部金忠大人帮忙呢。“黄知府笑道。

“钦差大臣金忠,听最近在你这里,你把这老宁波藏那去了?“

“我那敢啊,他的船还在淀山湖泊着,估计坐着守御千户所的兵船去了对岸.“

尚书道:“你可以学学苏州的方法。“他指着舍道:“具体的可以问我们这年轻有为的张主薄!“

松江府的李同知虽然年龄与官职都比舍大,但心里却钦佩着他:“贤弟,今晚我去你下榻的地方,你要不悋赐教啊?“

舍脸一下通红,拱手道:“同知大人客气了.“

又下雨了,挖河的民工都穿上了蓑衣,下人马上用华盖替夏元吉遮雨,他手一推:“不用,你怕雨,自己用就是了。“

黄知府道:“夏大人,我们现在去城里去拜拜那唐经幢如何?那里香客特别多。“

松江府李同知道:“经幢之地有个海眼,宋朝年间有水溢出地面,用泥石也无法堵住,祸水漫及周围民居及衙门,眼看要把这全淹了。知县请来县内各界名士商议,如何堵海眼。超果寺住持提出,造陀罗尼经幢镇之海眼上,诵读其经文方能消灾得福。“

夏元吉道:“好好,快备上香烛,我们这些手不能拎,肩不能扛的,只有用虔诚地心,祈求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的观世音菩萨普施大悲不舍救度.“

趁尚书大人去府上香汤沐浴,舍与李同知去把兴圣教寺主持请来主法.

连日的水涝,这里香火旺盛,祈求观世音菩萨保佑的香客,络绎不绝,听朝廷派夏元吉来冶水,全镇的人都蜂拥而来了,把陀罗尼经幢围个水泄不通。

梵音四起,香烛明亮,夏元吉一脸虔诚,跟着和尚念完陀罗尼经.

经念完了,夏元吉上了香后站在高处大声道:“南无观世音菩萨,恭请观音菩萨三十三应身,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真诚帮助任何有情众生,那我们都是大慈观世音菩萨的千手千眼、万手万眼、亿手亿眼中的一个了.“

下面念佛声响亮.

夏尚书嘶哑着嗓子又道:“如今祸水又来了,恐将淹没我们袓辈留下来的土地,家产,我们该如何办?“

黄知府道:“菩萨要我等用手挖开南跄浦,把祸水送走!“

一个大汉道:“只要给点吃的,我愿意一起干!“

“我也愿意去!“下面应声一片.

“要活命的一起去!“

......

有一个离尚书很近的男壤:“只要尚书大人能减免些粮税,我全家五口人全去!“

夏元吉握了一下他的手道:“这兄弟提出的,我会启禀皇上除了减免粮税,参与治水的,都会发放粮食,并供给饥民耕牛和种子!“

下面响起惊动地的掌声,灾民争先恐后着要先报名.

李同知唤手下登记造册,拥挤的人立马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舍对着侍郞赞叹道:“我们尚书大人真厉害!“

侍郞道:“尚书平时喜欢和农人,樵夫,兵吏,商人那些底层人谈笑,待人接物,宽厚仁慈,不知道的人,谁也看不出他是个尚书,所以他知道老百姓的心思。“

一会儿松江府李同知来报:“将近三千人报名并按了印,估计后面还会有大量的人来.“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