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新主

第36章 大家都是吃货

王匡由衷的感觉,这个世界是属于吃货的世界。

地上跑的,上飞的,水里游的,只要能吃的东西,无论过去现在未来,在发现一种美食后,它总会以最快的速度传播。

庄子很忙,尤其在徐徐在听王匡打算制作“汤圆”这种适合正月十五吃的美食时,两只眼睛都感觉染上了五铢钱的颜色。

也不知道她使用了什么方法,居然让王匡从增母的监督中解放出来。

“妹也要吃汤圆。”陈妹长大了一岁,她不再经常称呼自己的乳名了,丫头正舔着指头。

至于四周,全是放光的眼睛,有些好奇这“汤圆”究竟为何物?

“巧慧你带人去李氏商肆多买些食材,胡麻,黄油,糖块,再用石磨碾一些糯米粉。”

安排年长的丫头带人去城里熟悉的商铺买食材,价钱上能便宜一些,王匡则用竹简先把做汤圆的过程捋了一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幸好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了胡麻,否则还真的做不出汤圆了。

到了下午,巧慧等人把所有的材料准备妥当,也是王匡上场的时候。

“汤圆,团圆。每年的岁旦不都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吗?而且,十五的月亮最圆了,可以想象到,汤圆会在长安里多么的受欢迎!”

徐徐带着家里的女眷,眼巴巴的站在厨房的案板旁,看着家里的郎包汤圆,心里美滋滋的想到,她似乎看到了好多好多的钱。

“尝尝。”

汤圆做好了,放入了糖块,徐徐心的品尝了一口,发现那是种从为有过的美味。

“徐徐汤圆,必将名扬长安。”徐徐意气风发,她觉得宝库里的钱财可以更多些。

然后凶狠的将王匡赶出了厨房,庄子的女眷把这块区域完全承包下来。

接着,整个庄子都忙碌了起来,买材料的买材料,烧火的烧火。

巨大的利益面前,即使再来劳累的人,脸上也会充满喜悦,到了晚上,庄子依然亮着灯,徐徐并不担心做的汤圆卖不出去。

王家庄子在年前,已经在长安城里租了十二家食肆,很多的名字还都是徐徐起的,比如什么“徐徐豆腐肆”,“徐徐美食肆”,“徐徐糕点肆”……最先开展的那几家食肆全是以“徐徐”作为前缀,新开张的则是以庄子冠名。

大汉本没有什么品牌效应,不过庄子硬生生的创造出了品牌。现在长安里有些人想要吃到正宗原味的豆腐脑,大多会选择王家庄子的食肆。

即使王匡初听这样的消息后,也有些咋舌。

“这是准备开长安连锁店?以后不定还会变成全国连锁。”

不过店铺的很多名字,有点……记得当时徐徐来问他取名字的事情,他只是简单的了句“随便”,果然很随便。

第二一早,在院子里骑了会马,见庄子忙碌的身影,他能想象到在这个正月里,王家庄子又会积累一笔财富,却也有限,毕竟正月十五马上就过去了。另外,庄子食肆对应的人群还是有些少。

完全可以找到大一点的酒肆,顺带发展为良好的商业合作关系。

这种合作源远流长,酒肆顺道可以成为王家庄子的销售商。

王匡记得很清楚,无论是东市还是西市周围,都有不少的酒肆,甚至在长安城外建立的副城区,依然活跃着大大不少的酒肆。

要合作,当然不能选的,这样影响力很是有限。

王匡打算明带人先去实地看看,顺带拜访下萧家和孔家。

正月都影走亲戚”的习俗,至于送什么礼,他望着进出厨房的女眷,送礼当然送汤圆。萧氏和孔氏作为长安的权贵,是很好的汤圆代言人。

一个不错的想法。

不过下午吃饭的时候,王匡发现母亲有心事!

还没等王匡开口询问,增母就以商量的语气道:“匡儿啊!我打算十三回你舅舅家看看,你也好些年没见舅舅了!”

对于这个舅舅,王匡印象不深,他凭借原身的记忆大体记得,他的舅舅三年前也在长安有了住处,听还谋了个吏的官职。但心里,他对这个舅舅并没有什么好福

听母亲讲过,在她还是十岁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家里吃的不够,她便被家人卖到了新市王家。幸好后面机缘巧合下怀了王匡,日子才慢慢的变好。

而卖了母亲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这个舅舅。

但到底还是亲兄妹,毕竟这么多年过去,儿子都十四岁了,想来母亲也有些看开了。

母亲选择回去看一眼,王匡自然会随往。依母亲随和的性子,王匡很担心她会吃亏受气。

“孩儿愿与阿母同去。”王匡默默答道。

母亲将时间定在十三号,敲错开了王匡接下来的拜访。

十一号一有空闲,他就差仆人给萧府递了拜帖。等有了回信后,第二日便带着宋山前去,手里提的礼物,是家里新产的汤圆。

马车在街上走的很慢,充当车夫的宋山对长安城内比王匡还要熟悉。饥荒无助的时候,宋山在城里做过乞丐,用施舍来的食物招呼那些素不相识的兄弟姐妹。

“在东大街这边最大的酒肆就是最云楼,听里面的酒是全长安最好的,但要价非常贵,出入的大多是权贵。”

“南面最好的是樊楼,据传是来自南阳的巨贾樊氏修建的,樊氏商会好像和樊楼也有些联系。”

……

王匡坐在马车里,听着宋山的汇报,一边有兴趣的打量着四周。

起来让人有些悲伤,作为王家庄子的主人,年入数千缗的大汉富豪,他还没有去过这些酒楼挥霍过。

眼下所挣到的钱要不放在宝库里攒着,要不全部用去发展新的产业,比如铁器作坊,木匠作坊。剩下的一部分还在宋山的安排下接济那些逃荒的人,让他们在举目无亲的长安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只要是手脚能动的落难者,还可以去庄子的工坊打工挣钱养家。

为此,王家庄子在很多底层百姓中还有了“贤庄”的美誉。

转过一个弯,萧府到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