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 卢舍那佛是女皇

卢舍那大佛坐西朝东,开凿于唐高宗时期,据卢舍那佛座北侧、唐玄宗开元十年补刻的《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碑》记载,奉先寺始造于咸亨三年四月,是唐高宗李治发愿为他的父亲唐太宗李世民建造的,皇后武则施以两万贯脂粉钱赞助建造工程,至上元二年十二月完工,历时三年零九个月。

这三年零九个月是大卢舍那像的开凿时间,而并非是整座大龛的开凿年代,整座大龛的营建至少要用十五年以上的时间。

这座高高的卢舍那大佛就是则皇后的形象与仪表及容姿,大佛的头部就是武则四十八岁时容貌的再现,大有母仪下的威严与风度。可是,则皇后却是在卢舍那大佛这座则皇后报身像建成后近十年才临朝称制的。

在这期间,则皇后在弘道元年废唐中宗(李显),立唐睿宗(李旦),又废唐睿宗,亲理朝政,改元光宅。

到后来则皇后直接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授。此时的武则除唐高祖(李渊)外,已经历了大唐四帝,成为千年中华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武则以千古一女帝的气魄、睿智、才华和坚毅,纳谏用贤,协助唐高宗,扶助唐中宗、唐睿宗和亲自治理国家五十年。

是武周皇帝开创令试的先河,亲自考试贡士;是武周皇帝允许九品官和百姓自行荐举;是武周皇帝改官制,规定五品官可升入士流;是武周皇帝减赋税、轻徭役;是武周皇帝督修了《姓氏录》。这些都是大唐国度开明、开放,公平、公正,社会稳定繁荣向上的延续和体现。

“卢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民间又称他为报身佛,除此之外还有肋侍菩萨两尊,佛弟子、金刚、神王各两尊,高度则逐渐降低,造成一种众星捧月的效果。

卢舍那大佛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睁半合,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嘴边微露笑意,显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他的表情含蓄而神秘,严肃中带有慈祥,慈祥中透着威严,威严中又有着一种神圣与威武,是一个将神性和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大佛端坐于八角束腰莲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纹简洁清晰而流畅,背光华美而富于装饰性,烘托出主像的严整圆润。

大佛依山而坐,居高临下,使前来瞻仰的人们需登到半山腰,才可以见到大佛,增添了人们的崇敬之福

有一句话得好:“世人只见皇帝拜佛,却从未见过佛拜皇帝。”大佛居高临下,就是在俯瞰众生。

在佛教中,卢舍那是报身佛。卢舍那这个名字其实就是法身“毗卢遮那”的简称,释迦如来在立名时,把他的报身和法身立在同一个名中,表示法、报不二。佛有三身,法身即是最本质、最圆满的智慧,是无相可言的。法身佛就是宇宙的人格化,一切佛的智慧和宇宙本身平等不二,所以一切佛的法身根本无分别,都是摩诃毗卢遮那佛(汉译为“大日如来”)。

报身是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来的报应身,是修行圆满、大彻大悟的表现。阿弥陀佛、药师佛等都属于报身佛,卢舍那如来也是。释迦如来原本是莲华藏世界中,卢舍那座下的十地菩萨,也是卢舍那的化身、分身之一,他来到娑婆世界,依照法门修行而成就了卢舍那的报身。

释迦牟尼佛则是化身。他以卢舍那化身的身份,来到娑婆世界示现成佛。一切佛像实际上都是以他为根本原型而塑造的,包括我们不曾见过的阿弥陀佛、药师佛、卢舍那佛,甚至毗卢遮那佛等等。

卢舍那大佛身边还有那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释迦牟尼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弟子阿难,表情矜持、雍荣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王,咄咄逼饶力士。他们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

奉先寺的九躯大像的背后有很多方形的龛,这是大约在宋、金时代,人们为了保护大像龛,依龛修建了木结构屋檐式建筑。

在卢舍那大佛,独孤信想了很多,他想起了大唐的繁荣,又想起了前朝的“积贫积弱”,还想起了如今的万马齐喑,不禁唏嘘感叹,不能自已。

郁郁寡欢的独孤信又来到了宾阳洞,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宾阳”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

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历时二十四年,用工达八十万,后来因为发生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座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一座,即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宾阳中洞内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和两个供养人。它们衣带飘扬,迎风翱翔在莲花宝盖周围,姿态优美动人。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原是西域竺国净饭王的儿子。他比孔子要年长十二岁。他在二十九岁时出家修行,经过六年,悟道成佛,创立了佛教。

由于北魏时期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衣纹密集,雕刻手法采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由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那种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释迦牟尼所有侍立二弟子、二菩萨。二菩萨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还各有造像一铺,都是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博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

洞中前壁南北两侧,自上而下有四层精美的浮雕。第一层是以《维摩诘经》故事为题材的浮雕,叫做“维摩变”。第二层是两则佛本生故事。第三层为着名的“帝后礼佛图”。第四层为“十神王”浮雕像。

特别是位于第三层的“帝后礼佛图”,它们反映了宫廷的佛事活动,刻画出了佛教徒虔诚、严肃、宁静的心境,造型准确,制作精美,代表帘时生活风俗画的高度发展水平。

对佛教颇有了解的独孤信在这里流连忘返,他在宾阳洞里看到了许多以前连想也想不到的东西。曾经在凌云寺里看到的东西已经让他震惊不已,现在的龙门石窟,更是刷新了他的认知。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