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总裁豪门 > 锦程万里

第十八章 县丞大人的关照

太阳快移到中时,骡车才到了县城。城门口验过路引,便放了他们进去。

这渠安县城只有一条街,最宽的地方目测有四五米,差不多可以容得下三辆骡车并排走。其中铺有石板的大路长度约有一里多,两头连接的则是土路。

穿城大约有三四里长,然而正街上店辅的数量很少,高门大户也不多。

按着乡长之前给的指示,秋生叔将车赶到了县衙外不远处的县学门口,让贞家父女三人下车。随后他将车赶到那边树下停着的一排车旁边,与另两个女孩子坐到那边等候。

大约是各乡都得到了织坊招饶消息,此时已有好些热在了这里。

粗粗一看,多是男性家长带着年轻的女孩子,还有几个成年的妇人,不知是陪女儿还是自己来应选的。

因没有桌凳,众人都在门外的空地上等着,不少人是席地而坐。

贞绣珠从前也曾来考过,算是有些经验,看这样子,知道还未到考校的时辰,仍拉六和妹妹回到骡车上。大家取出干粮来吃。

这渠安县衙的门面并不高大,门和柱子上的朱漆都褪了色,还不如隔壁的县学看上去光鲜。

等了好一阵,县学还是没有动静,倒是县衙门口走出几个人来。

一个仆从模样的向前招了招手,这边树下的几辆马车忙赶过去,停在县衙大门前。

贞锦衣认得门口中间的三个乃是绎之谦、计县丞和韦主簿,便收起干粮下了车,站在车旁观望。

门口的计县丞正拉着绎之谦劝:“绎大人在邻县进展甚是顺当,世兄不必太担心,待他回郡府再去会合岂不是少跑些路?”

绎之谦轻轻摇头:“家父在乡间辛苦,做儿子的怎么好闲坐衙中?”

这位计县丞只是个举人出身,在渠安县衙里干了十多年,好容易从典史升至主簿,之后再难进益。

好在去年新上任一个知县隋大人,此人年轻气盛,却又无甚背景,计县丞立时贴心贴肺表忠心,很快被隋大缺成了心腹,不到半年就提升为县丞。

计县丞深知隋知县自视才高,抱负远大,只苦于朝中无人。

偏偏赐良机,如今下派到茨劝谕使绎大人虽品级只和知县一般高,然而他的座师却是前不久才升任户部尚书的安正德,此次出巡亦是安大人亲自向皇帝推荐的。

绎家父子住到他们县衙,他们正可借此机会与当朝红人攀上关系。

因此在绎大人去邻县时,计县丞赶紧想方设法留下了绎之谦,变着法地与他交好。

但绎之谦是个实心眼,一心只把父亲安排的事做好,对于吃喝玩乐全无兴趣,隋知县也只好投其所好,让计县丞陪他到各乡去“劝农”。

虽计县丞把下乡的差事转派给了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韦主簿,但只要绎之谦回到衙中,计县丞就在他面前讲论本县农事、贸易、人口之类的状况,又帮他出主意,如何让乡农们更清楚新政的好处,更容易接受蚕桑、双熟稻等等。

丝茧粮布的行盛换算的方法,也都是他教给绎之谦的。

几下来,绎之谦已认定计县丞和隋知县都是勤于政务的好官,尤其是通过算账动了不少乡民之后,更是对计县丞很有些佩服。

此时绎之谦抬出“孝”字大旗,计县丞当然不能阻挡,非但不能阻挡,还要立即送他去帮父亲承担辛苦才对。

所以计县丞眼睛一眨,立时改了口风:“绎大人真是勤劳王事,实为下官辈的榜样,这样热的,亲身下到各县不,还要进乡里巡察。绎家如此家风,想必世兄将来折桂之后亦是勤政爱民的好官。下官倒不是拦着世兄,只是担心后安你对邻近几县都不熟,绎大人又是各乡游走,去了也不便寻人。不如这样,还是韦主簿陪同你过去,他与本郡各县乃至邻郡的县衙都有交道,要找人也好,有文书来往也好,都便宜些。”

韦主簿一眨眼又被派了个差,却只有欣喜的份儿,忙点头道:“正是正是,我陪七少爷去,要便宜好多。”紧跟着就吩咐仆从们,“快去,再寻辆车来,带几个人一同去。”

计县丞又要请绎之谦回屋歇歇,绎之谦却再三不肯,只在门口等着。

仆从们不敢怠慢,立即就有两三人飞快地又去套了两辆车,并叫了几个差役来跟着。

绎之谦站在台阶上张望,抬眼一看,就看到了不远处的贞锦衣。

贞锦衣见他视线过来,忙屈了屈膝,做个不完整的万福。绎之谦便抬手遥遥还了个礼。

他二人自以为动作轻微,无人注意,然而旁边正在叮嘱衙役仆从们做事的计县丞却早看在眼里。

货郎骡车旁的女孩子瘦瘦,远了看不清五官,虽是一身布衣,看着还算干净齐整。

一会儿车上又下来一男一女,女孩子便跟了他们往隔壁县学走。

原来县学的门刚刚打开了,里面出来几个衙役、仆妇及一位穿长衫的年老师爷。

衙役摆出一张桌子,几条凳子。众人便都围拢过去。

这边新套好的马车也已停到县衙门口,韦主簿指挥几个衙役收拾了些必要的物品,正往车上装。

计县丞催着绎之谦坐到前面车上去等,回头唤过旁边一个仆从,低声吩咐了几句。

仆从点头应声“是”,快步往县学跑去。

那边的衙役先是呼喝几声,待众人都静下来,领头的衙役这才咳嗽两下,大声宣布:“都不要急!凡来应选的,先将你们乡上写的荐书交到庄师爷这里排序,一会儿按序唱名,唱到名字的进去给织坊的师傅们考校。工匠在先,学徒在后。”

众人听了纷纷取出荐书来往桌子前挤。

几个衙役忙走下来,让众人排好队,一个一个上前。

庄师爷在桌后坐下,收一个,问几句,在一本簿子上写下名字和应选的类别,将荐书分成两类叠放在桌上排好顺序。

计县丞派过来的仆从伏在他耳边了几句,庄师爷捻了捻胡须,回头也凑在那仆从耳边了两句。仆从点点头,转身进了县学的门。

轮到贞三更父女时,贞绣珠将名帖和荐书一起递上:“我们是劝谕使绎大人荐过来的,应选学徒。先生请看绎老爷的名帖,县里的县丞大人和主簿大人也都知道的。”

庄师爷打开名贴看看,笑着道:“既这样,一会儿头一个进去吧。”

完果然把贞家的荐书和名帖放在了一叠荐书的最上面。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