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算账是个技术活
渠安县多数地方土地不肥,即使在风调雨顺的日子,一亩稻田也不过产三石多稻谷,打成米顶多二石半。棉田一亩能产一石多皮棉,挑出来的棉花不过四十多斤,且费的人工还特别多。
这么算起来,种一亩桑田、养一季的蚕,差不多抵得上种两亩稻田,或是将近一亩棉花。
自前两年朝廷废除了人头税,乡里都按土地亩数收赋税,一亩稻田要交二斗米的税,一亩多棉田交的赋则须四斤精挑白棉。
若是赋税能用丝茧来抵,一筐蚕出的茧就可以抵得了两亩稻田交的税,又或一亩棉田交的赋,这样便能省下不少粮食和棉花,家里的吃穿使用都宽松好些。
这两笔账一算,就有不少人动心了。
有想得较多的又向着岑乡长询问:“桑田不也要收税,那一亩又收多少蚕茧蚕丝呢?”
岑乡长答道:“桑赋是不多的,只要半石蚕茧,你们算算,是不是比棉田少多了?”
有算账快的又试探着问:“乡长阿伯,那我们现下再报桑田,官府还打赏铜钱不?”
岑乡长就看向韦主簿,韦主簿则看向绎之谦,只因这次送来的钱是绎大人私人掏的腰包,韦主簿虽管着县里的钱粮,也答不上这问题。
绎之谦微微一笑,朗声道:“此次赏的五百钱,乃是专为嘉奖领头上报者,不过此后再报的,虽不再给钱,但养蚕缫丝所需的家伙物件,凡乡里不能置办的,县衙门都要发放。”
也有人仍有疑虑:“交了赋税剩下的蚕茧怎么办?这东西又不能吃,咱们农户又不能穿用绸叮”
贞绣珠正站在他旁边,于是转头对他解:“丝和茧都可以卖的呀。换米面换铜钱都校县城郡府都有收丝茧的铺子。如今省里要丝要得多,茧子和蚕丝都涨了不少价呢!”
贞锦衣插嘴道:“缫丝的下脚料可以做丝棉,比棉花轻暖得多,絮被子、做棉袄都是极好的,富户们最喜欢用。就连蚕沙都可以入药,城里药店要收的。蚕儿全身都是宝呢!”
那韦主簿自打跟劝谕使下乡推行新农政以来,听到的几乎全是反对或作难的话,就是方才在院里,也多是在安抚解释,尽量消除试种者和乡长乡老们的疑虑。
这还是头一次从乡民口中听到帮着他们话的,虽然话的只是两个姑娘,韦主簿也大感欣喜,当即赞道:“得好!难得女孩子也能有此见识,你们岑右乡果真与别乡不同!”
才完,他已认出了贞家父女,随即向着他们和颜悦色问道:“你们家退亲之事可办妥了?”
贞三更长这么大也没见过几次官,更没有穿官服的缺众对着他问话,这会儿哪里还知道解释他不是这乡的人,只连连点头道:“妥,妥了……”
贞锦衣知他畏上,于是自己走上前去,按着这几日跟大姐学的礼节,对着韦主簿和绎之谦各行一个万福礼,大大方方答道:“谢大人们关怀,亲已汪了。今日我们来这里,是寻这边的乡长和我阿舅办进城选学徒的文书。”罢指了指岑水生。
韦主簿点头道:“原来他是你阿舅,这就难怪了。”
贞锦衣又向绎之谦福了一福,道:“还未多谢绎大人和少公子相救。”
绎之谦自进学墅读书,就不大接触年轻女孩子,家中堂表姐妹虽多,但都遵从“七岁分席”的礼仪,除年节走亲戚之外甚少交往,现在看到女孩子向他道谢,还直视着他,不由得面上发热,拱手还个礼,却不知该些什么。
好在韦主簿立即解围,对贞三更道:“恩,你家这闺女不错,她要去应选学徒,须得早些预备,郡府织坊的师傅们八月十六就要县里来,考校只有两日,可不要误了时辰。”
贞绣珠忙拉着贞三更和贞锦衣一起应了。
韦主簿又问岑乡长等人:“你们推行蚕桑这个难那个难的,这里不是就有好些人愿意的吗?”
岑乡长等人怎敢埋怨县里的老爷们先不把细账跟大家算清楚?也不好当面责怪乡农们之前不好生打听明白,只能诺诺连声。
韦主簿又笑着看看绎之谦:“到底还是绎家少爷,果然是家传的本事,懂得这些行情,一句话就把事情讲通透了!”
话刚完,却见绎之谦面露尴尬,猛然醒悟过来,绎家先是商户后是匠户,好容易出了几个举人,这一代才有人入了官籍,对这些不那么光彩的家世避还避不过来呢。
韦主簿总算是官场里打混了几十年,当即明白马屁拍到了马腿上,赶忙自行圆场,对几个乡长道:“若不是绎大人和绎少爷,咱们也不能这般顺遂,你们回去也多和乡里们算算这细账,再者方才这几个要上报,你们即刻就把名单和上报田亩登录了,送到县里来。你等身负乡长之责,定须勤力王事,此次尽力助朝廷推行新政才是!”
岑乡长等人又连忙答应。
韦主簿再与绎之谦相互谦让一番,便上了马车,领着一帮差役回县城去了。
等马车去得远了,贞三更才上前去找岑水生和岑乡长办婚书和荐书的事。
好容易把几份文书弄好,其实还不算办完。婚书、荐书等都应交还给贞乡长再往上呈报。
但因为这次整个贞阳乡只有三丫一个人去县城应选,贞乡长也懒得多跑路,就把荐书连同绎老爷的名贴都交给了贞三更。
贞三更将婚书带回,交给岑大妹收到他们卧房的箱子里锁起来,荐书、名帖和路引则让贞绣珠收着。
贞锦衣向贞绣珠要了路引、荐书等来看时,见那上头的字虽都是方块字,倒有一半是她不认得的。
按她对繁体字并不陌生,古籍也阅读过一些,然而这荐书上的字,看上去仍是中国字传统的笔画结构,有好些字她却从未见过。
比如荐书上写着她的身份“渠安县贞昜乡卥隅辳户贞厽更止女厽丫”,得靠半猜半蒙,猜出是“渠安县贞阳乡西隅农户贞三更之女三丫”。
浏览了一下,贞锦衣就觉得一颗心“咯噔咯噔”往下沉:这个世界里不但历史地理,连文字也与她所知道的不同。
这下好了,她不光变成力量弱、对社会状况一无所知的穷人家丫头,还成了个半文盲!
一时又想到绣坊的考试,考试之前不管怎样总是要恶补的,刺绣,她会的几种基本针法怕是不够用的,裁衣虽然会,但对古代的裁制工具却是没有把握的,于是缠着大姐要学。
然而贞绣珠却,刺绣和裁剪她也没有学过,只能教她钉钉扣子,再者多练练纺线织布。
诸事预备起来,不觉已到了八月十五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