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3回 名号
名号是一个极大的秘密。古代印度人,有断食念诵观音圣号七日、二七日乃至一个月,观世音菩萨现妙色身,满足所愿。
所以我们看观音圣号、地藏圣号,古今念诵而息灾增福者无以计数。毗沙门天王,诚如咒句所言,亦名施财主,能与众生福财。
根据相关资料,婆罗门教中,多闻天王原出于印度神话中的俱毗罗神。俱毗罗神曾经苦行千年,才从他的祖父-创造之神梵天手中得到北方守护神的职位,因此得到了象徵财富的飞天马车“普刹伯卡”,奠定了此后成为“守护与财富之神”的地位。故又名施财天。
俱毗罗,其实也是毗沙门天王的名号之一。
又他由于曾率领其夜叉众与毗湿奴打败魔王罗伐拿,从此被敬为武神、军神。
相传,多闻天王经常护持如来道场,因此有缘时常听闻如来说法,故名多闻天,是知识之神。
毗沙门天王为帝释天的臣属,率领无量天人药叉军队,故称其为战神,实至名归。
在中国唐朝,唐明皇曾经因多闻天王的庇佑,才得以平定多次乱事,故特令供奉之,唐朝军队之中,皆以多闻天王形象绘制旗帜,号曰天王旗,以保佑武运昌隆。
佛教传入日本后,日本战国时代许多武将笃信佛教,也出现了着名的“毘沙门天降主”--越后的军神上杉谦信,自诩为毘沙门天的化身。他的军旗就有“毘”(“毗”之异体字)的字样。
上杉谦信戎马一生,击败了无数强敌,享有越后之龙,北陆守护神的美誉。他自诩为佛教中战神--毘沙门天的化身,毕生以“义”为信条,高举“毘”字战旗进行圣战,所以后世人们往往称他为“军神”。
毘沙门天也被纳入了日本民间信仰的“七福神”之一。日本民间传说,曾有一间供奉“毘沙门天”的寺庙,寺中僧侣只要将空钵抛向空中,就可以获得食物。
日本曾有个修行者,毗沙门天王派一童子到他身边保护供养他,给他吃的东西,吃一次几天不饿。直到死了才离开。
综上可知,毗沙门天王具有施财富、战神、护法、多闻等特征,他是药叉之王,掌管无量宝藏,故又称为财宝天王。
修法次第 敬礼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敬礼毗沙门天王
敬礼大吉祥天女
无畏雄威踞狮座比字北方依怙尊解劳行善增大力八地自在菩萨礼四大贤妃四王子成就事业八药叉雨宝如意八龙王非人眷属八部等修供赞韵作礼敬仇怨无余悉摧毁受用福禄圆满俱众生如意善业增利他双运作皆成
(念诵1-3遍,能海上师所译之财宝天王赞)
毗沙门心真言,二十一、百八遍
拿摩,啦德那,德啰雅雅,拿嘛斯将达瓦吉拉巴那耶,嘛哈呀咯叉,细那巴达耶拿摩,阿他果噜呀咯悉那斯呀,嘛哈拉加,嘛拉曼达拉
巴拉V沙米,萨了瓦,萨德瓦,Hi底斯达喃
嗡,嘛尼巴德拉呀,斯哇哈,布噜那巴德拉呀,斯哇哈嘛诺拉他呀,斯哇哈,悉地嘎啦呀,斯哇哈
外斯啦嘛那雅,斯哇哈,达那达雅,斯哇哈
毗沙门天王心咒
嗡,外思啦瓦那雅,斯哇哈,108、1080
,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或者大吉祥天女诸咒。天女常以天王眷属的身份一起出现。
拿摩,啦德那,德啦雅雅,嗡,室哩,啦格思密,V加雅,斯哇哈嗡,嘛哈室哩雅耶,斯哇哈
(二选一,或者两个都修)
愿以所修之功德回向毗沙门天王并诸姻亲与眷属辅弼使者及营从国界一切诸有情愿增长威德势力信戒闻舍及受慧形貌端严增相好气力充盈辩才胜色身香味触所缘悉获富贵大自在一切如意愿吉祥愿诸能于佛法中开正法眼证圣果三十七品助道法愿皆圆满速通达愿诸得甘露妙法速证无上正等觉
虽然天王、地天等都是佛菩萨之示现,但正因为是示现,所以在东密修法中,涉及天人的,往往会念诵佛慈护真言给诸天,以增加天人的威光势力。一般的经咒,都能增加天人的威力,除了佛慈护真言,特别的如地藏法、佛顶尊胜陀罗尼、金光明经,都是天人非常喜欢的法门。
《贤愚经?摩诃斯那优婆夷品第二十一》云:“天王答言。我为天王。天耳远闻。称我名者。我悉闻之。以称我故。增我势力。威德眷属。我亦复以神力。及敕鬼神。护念是人。增其禄福。令离衰患。”
天王说,他有天耳,如果我们称念他的名号,他是知道的。且因为称名的缘故,会增加他的威势。他也会以神力敕令鬼神眷属,护念行者,增加福禄,令离衰恼。
无论哪个宗教,名号都是十分重要的修法,例如基督教通过念诵主的名字来驱魔,道教的名号也有种种作用,念诵福生无量天尊,命终可以往生东方仙界,遇到苦难就念诵太乙救苦天尊,要降魔就念普化天尊。
毗沙门天王此心真言极其殊胜,世人所求之种种,求财、求官,以及求一切外诸心事,不令恶人伤害。得富贵安乐、端正男女、奴婢、车乘、五谷、豆麦、田庄、妻妾。
如果要修持此心真言,建议修持之前,最好先创造一个吉祥缘起,因吉祥,果亦吉祥。如可以放生、供养三宝。毗沙门天王是护法天王,修他的法门还有一个特点:
,遣除违缘。
,不令人走偏。
。
若是想向天王求大愿,如求子、求妻、求延寿,或者改变命格,乃至求解脱,可以供养毗沙门天王,然后持好戒律,烧香,像前专念心真言十万遍、三十万遍,当验相出现时,决定满愿。
若是人在职场,修持毗沙门天王法,会增加威德,提升职位,增长财富。或者想做生意,管理公司的,亦适合修持毗沙门天王法。天王位阶比较高,威神福德广大。可敬而修之,必能吉祥满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