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进京

马车迤逦前行。不是自己的马车,张昭即便好奇官道外的风景,亦只能安坐。

这是他来到明朝后第一次去京城、明王朝的帝都。他内心中有些激荡的情绪。

他虽然只是个理科宅男。但内心中并不缺乏上进心。普通人一样有波澜壮阔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应有理想,并为之奋斗。

他被现实生活的残酷磨去棱角,只剩下一颗不安分的心。而现在,他穿越而来,握有先知先觉的优势,掌握着大量的知识,他如何甘于平凡?

既然来明朝一遭,他希望几十年后能执掌明帝国的中枢,让这个古老、庞大、辉煌的王朝,焕发勃勃生机,恢复汉唐时的荣耀,屹立于东方!

而京城就是这个理想所在的舞台!

马车摇椅晃。余籍坐在对面的塌椅中,看着安然、沉静的青年,兼之仪表出众。心里不得不赞许一声。他之前怎么没发现这个出色的学生呢?

既然张昭和长宁伯有关系,且徐郎中决定让张昭去徐府见面,明显会谅解张昭。他的心态也随之调整。

余籍道:“子尚,近日在家读什么书?”

张昭结束沉思、对此行的推敲,答道:“学生在家复习之前书院里教授的课本。”其实,他自穿越以来都没看过四书五经。总得先安顿下来。学习八股文的优先级在后面。

时间在两人的闲聊中,慢慢的过去。

南口村距离京城50里。而青龙镇在南口村西20里。总共70里路,就算有马车代步,一行人也将将在日落后的夜幕中赶到京城西面的阜成门。

徐郎中便是住在西城的咸宜坊中。马车停到徐府后的角门前。余夫子在一名年轻的徐家子弟的引领下,带着张昭进去。

五品的户部郎中,在京城西郊的青龙镇而言,这是大人物。而在京城,却又是那么的不起眼。夜晚之中,徐府并没有高朋满座,反而还有点冷清。

以张昭对明朝政治生态的了解,京中最炙手可热的官员,首推内阁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正所谓:刘公断、李公谋,谢公尤侃侃。

然后是朝廷的重臣,具体的就是七卿:六部尚书+左都御史。

再然后是“储相”。即有资格进入内阁的大臣们。比如:吏部右侍郎、日讲官王鏊;杨廷和(还在老家服母丧)等人。

所以,一个户部郎中,不会在晚间时宾客如云。当然有交际活动时例外。

徐家子弟将两人引到一处花厅中。花厅中灯火通明,驱散着夜色。仆人们进来奉茶。再退下去。张昭打量着环境幽静的花厅。八仙桌、梨花木椅、字画、瓷器陈列。显得雅致。

就在张昭在花厅中等待时,距离花厅不远的书房中,时年四十六岁的户部郎中徐贵正在书桌后奋笔疾书。

其长子徐鼎推开门进来,等一会,小声汇报道:“父亲,那张昭已经来了。”

徐贵有着一张国字脸,微胖,但这对于中年官员而言更添风姿,他头都没抬,说道:“叫上你四叔和李教谕一起去见他。”

徐鼎约二十多岁,长的和徐贵肖似,只是更年轻、更瘦,欲言又止,“父亲,他若是不同意怎么办?”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他都很清楚。那个叫张昭的童生为求得父亲原谅,请明理书院、父亲的旧识余籍带来一种统计之法,父亲颇为看重,想要用在户部的统计上。

若能让户部的账目更加明了、清晰,必定会让父亲更受李阁老的看重。且会在户部尚书侣(lǚ)钟那里留下好印象。

但是,一切的关键就在于要这个小童生同意,这种统计之法是父亲受到其启发而运用在户部统计上。

简单的说,就是“技术转让”。

徐贵看儿子一眼,还是差点火候啊,道:“他会同意的。”这种事,在他和张昭的默契中,他给张昭想要的“东西”,这种统计之法自然就是他的。

今晚就是谈这个。只有谈妥,他才会将东西拿到恩师面前。这是一个老道的官僚的做法。

至于说张昭日后反悔,这有用吗?

张昭和余夫子稍坐片刻,就有三人从花厅后转进来。

为首的一人是宛平县徐县令,旁边的是顺天府府学李教谕,后面跟着徐郎中的儿子徐鼎。

“余前辈。”徐县令笑着伸手,示意余籍落座。他和余籍打过多次叫道。和善的道:“这就是你书院的弟子张昭?果然是青年俊杰啊!”他得到族兄的吩咐:安抚张昭。

这个小童生一个月前当着族兄的面骂李阁老“尸位素餐、水平不行”的事情他当然知道。今晚便是要化解。

余籍和几人打个招呼,再笑着给张昭做介绍,“子尚,这便是徐县尊。”

张昭一见徐县令的态度,心中便有底,作揖行礼道:“学生见过老父母。”明朝中后期流行别称。“老父母”是县令的别称。又在余夫子的介绍下,分别和李教谕、徐鼎见礼。

徐县令官职最高,自然是话题的发起人,喝着茶,微笑着道:“我听余前辈说张小友今年连过县试、府试。治的是何经典?”

这是标准的读书人开场白。先问年庚,再问科名,本经是什么?

张昭站着回话。这种诚他确实没有坐的资格。而童生的代称就是“小友”,就算六十岁,只要没中秀才,士林中人还是叫你“小友”。

“学生的本经是春秋。”

在明朝的考试体系中,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既是考试大纲,也是考试题目。四书分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分别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而对于考生门而言,四书是必考题。五经则只需要选修一门即可。所谓的本经,就是问学的那一本?

徐县令便笑起来,点头道:“不愧是余前辈的学生啊。”余夫子就是治春秋。

几人都笑起来,气氛融洽。

今天这场见面,在余籍而言,就是带张昭来徐府拜访,化解张昭的“冒犯”。而徐府谁来见张昭,他并不在意。徐郎中让他带张昭来,这就是人情。

而对于徐、李二人来说,这是没有营养的扯淡,只是个姿态性的见面。所以,话题都是很浅的点到为止。

十分钟后,见面就到尾声。

一身官宦公子装束的徐鼎还指望着张昭当面开口向他认错,但张昭根本就不提。这让他目视张昭几眼后,心里颇为不爽。

张昭见徐县令并无谈兴,余夫子也不再穿针引线,就知道该告辞了。正要说话,又看到徐鼎目视过来的目光。心中晒笑。

他懂徐公子的意思,要他当面说出认错的话。但是徐公子也不想想,这种事能宣之于口吗?再一个,徐公子可能没明白,这只是一场“交易”!

根本就不是认不认错的事。没有他给的“统计办法”,他跪在徐郎中面前忏悔都没用。而既然是交易,他也没兴趣低头“认错”。

一切都在不言中。

过几天自然会有人将这次见面传出去。而他得罪徐郎中这个雷自然就排除。

张昭心中长长的吐出一口气,躬身行礼,说着客套话告辞,“学生今日有幸见到三位前辈,聆听教诲,实在获益良多。不敢再叨扰几位前辈。”

这时,李教谕忽而开口。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