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七章 分割
第九百五十七章 分割
樱子姑娘还礼,笑着问道:“二位大人也是来找萨仁姑娘的吗?”
徐知岚道:“我们是来找乌恩其使者的,正巧看到三位姑娘,特意前来问候。”
两个人结伴来找乌恩其,为了什么,这三个聪明的姑娘都能猜得出来,她们非常聪明的没有提及他们此来的目的,相互寒暄了几句,便由萨仁带着张居正两人去见乌恩其了。
谁还没有一点儿贪欲了,谁都有,三个姑娘今日在此,也是为了谈生意的,既然她们能谈生意,张居正和乌恩其当然也能谈生意,就是不知道他们谈的什么生意。
不管是什么生意,都和旁人是没关系的……
内阁事务繁忙,纵然是蒙古走了,却还是有一堆蒙古的事情压在了内阁,李牧没办法,结束早朝之后便将内阁的几位阁老全部请了过来,打算先将蒙古堆积下来的一些事情彻底处理完毕,其中尤其是对蒙古其余两大部族的去留,有很多的说法。
有人主战,认为大明应该联合蒙古,将余下两大部族击溃,避免他们日后生出祸端来。
也有人认为,蒙古九大部族,七大部族已经成为了大明的附庸,剩下的两大部族根本不足为惧,只要给这九大部族弄一个正统的领导者统治,草原上的事情自然就可以解决了,就像倭国一样,只要有一个统治者,自然就可以整合全部的力量。
可是。
“蒙古是游牧民族。”李牧对此持有异议。“蒙古人习惯了游牧的生活,若将他们整合起来,组成一个国家,倒不如让他们几大部落之间相互竞争来的更加和谐,何况蒙古只是臣服与我大明,我等并不是蒙古的掌权者,无权对他们的部落体系进行分割。”
孙英昌点头认可,道:“太傅说得对,蒙古一……”
话还没说完,袁规出声打断道:“蒙古正是因为权力不够统一,才会出现九大部族意见不和的情况,倘若日后余下的七大部族也意见不统一,相互之间暗地里捅刀子,到时候七大部族分崩离析,处理起来岂不是更加麻烦?”
张居正道:“老师说的在理,权力统一方才好控制,蒙古战乱不断,各大部落之间偶有征伐,不正是因为权力分散的缘故吗?倘若是权力集中,将整个蒙古统一起来,哪怕是游牧民族也并非不可以如此统治。”
孙英昌看向二人,他实在不明白二人今天为何偏偏要与李牧对着干,简直就好像是直接找茬一样,李牧话中最重要的并非是权力统治,而是如今的蒙古还是蒙古人自己的国家,大明若是插手去管,十分不妥!
李牧并不急着争辩,平静问道:“若依二位阁老的说法,此事又该当如此处理,如何操作?”
妥协了?
张居正有些惊讶。
袁规亦然。
思索了半晌,袁规说道:“可先扶持其中一个部落,使其逐渐壮大,可一步步吞并其余六大部族。”
李牧道:“若在吞并之前,其余六大部族却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呢?”
袁规沉默了。
这一点,他确实没有考虑到。
堂内一时间沉默了下来,沉默了很长一会儿工夫,袁规才非常为难地说道:“太傅的法子确实是个好法子,不过……”
“不过什么?”李牧问。
“七大部族争雄,若是不够均衡,只怕会如同七国争雄一般,最后统一,一旦统一之后,就不见得会一直臣服了。”
“只要大明国力强盛,它就不得不服。”
“确实……”
票拟决定,和往常一样,写好票拟结果之后,李牧拿着奏折和票拟结果去御书房面呈皇帝;他是摄政王,又是太傅,还是当朝首辅,做这种事情在现在的内阁之中算是默认了,没有人会拿这件事情说什么。
今天却不同,袁规发自内心的想要改变一下内阁如今的局势,见李牧要拿着奏折面见皇帝,他出声道:“太傅,我看奏折和票拟结果由太监呈给陛下便是了,军制改革的事情,想要和太傅谈谈。”
李牧愣了一下,笑道:“好吧。”
他已能看得出来,今日的袁规有些异常,这异常来源于袁规的戒备。
要说戒备什么,李牧就更加能看明白了。
明摆着,袁规是担心自己会变成似严嵩那样的人,严嵩当道之时,批红这件事情还要靠太监传递,到了李牧这里,连太监都用不着了。
纵然隆庆帝足够勤奋,可这中间少了这么多道程序,终归还是让人不安。
李牧会想要亲自送去给隆庆帝批红,很大的原因是他担心会太监篡权的事情发生,但只要隆庆帝自己能够把持得住,太监篡权这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袁规此时对李牧戒备,李牧也不会觉得不妥,反而还会有些欣慰。
现在,隆庆帝确实是在御书房办公。
看到内阁送来的票拟,隆庆帝有些惊讶,问前来送票拟的太监:“今日怎么不是由太傅送来了。”
太监道:“回陛下,袁阁老说有要事与太傅相商,便遣小人为陛下送来了。”
隆庆帝微微点头,道:“下去吧。”
他以为这只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情。
直到之后几天,每次票拟结果都是由司礼监的太监送过来,隆庆帝才知道李牧没有那么“霸道”了,他好像也明白了“收敛”二字。
隆庆帝却不知道,并非是李牧懂得了收敛,是他逐渐开始放心了而已。
就算李牧不在内阁,内阁还有袁规坐镇。
倒不是张居正入不了李牧的法眼,只是他想到了历史上的张居正而已,历史上的他,可说是毁誉参半了。
好,自然有好的地方。
恶,也有恶的地方。
独自一人把持内阁便是最恶的了。
天底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要做成十全十美的事情,最好是有是十个十全九美,或者十全一美之人联合起来。
内阁绝对不可成为一言堂,只要内阁不是一言堂,则对社稷百益而无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