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议事(下)
厅下众人听了,有的诧异,有的惊奇,有的喜悦,不一而足。马腾摸了摸下巴,疑惑地说:“超儿,这不是井田制吗?”
马超说:“父亲也可以这么认为。”因为井田制和均田制都强调田地归国家所有,对土地兼并都有极大的阻遏作用。
马腾说:“这均田制听着虽好,但和井田制还是有很多差异,前人都未曾实施过。何不用屯田制?昔日赵充国曾在湟水屯田,至今仍惠及百姓。”
马超当然知道屯田制的好处,比如曹操实行屯田制,不过一年就收获百万斛粮食。但马超认为,均田制比屯田制更为先进。马超道:“屯田制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军粮,保持军队的给养,但却对百姓极其不利:民户只能得到不到一半的粮食。而我军裁兵在即,暂时不需要太多的粮草;凉州百姓饱受战乱和饥荒,若我能足食之,民心必在我而远朝廷;再者,凉州之所以战乱不断,也与土着豪族大肆兼并土地不无关系,刺史府一旦收回所有荒地之所有权,豪猾者就难以兼并土地,对我形成威胁,百姓方能平稳休息,我马氏之根基必然更为稳固。”
马超言讫,马腾等人都不禁为之折服,当即就有不少太守和县令击节赞叹,众人议论纷纷,嘴里都在说着这均田制的好处。
一人道:“少主果然厉害,一举尽收凉州十二郡两百万之人心,而只不过费去荒地千里!”
又一人道:“不仅如此,少主这一举,还使我凉州平白得到稳定的赋税和徭役。日后我凉州想要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可就比以往容易多啦!”
又一人道:“更厉害的是,少主借此一举收获众多兵役。试想我凉州本就是民风彪悍之地,会有多少人成为西凉铁骑的后备力量?最少也有三四十万吧!”
“嘶!”一听这话,众人不免倒吸一口凉气,因为众人确信若有三四十万西凉铁骑,足可以对天下来上几次犁庭扫穴!
最后一人总结道:“看来我凉州有少主在,不日即将走出颓势,迎来盛世矣!”
贾诩在一旁侧耳倾听,也没说话,但内心却极为震动。诚如官吏们议论的那样,这均田制实在是太过厉害,厉害到贾诩都为没能设计出如此惠民的制度而深感遗憾。同时,他也愈发觉得马超这个他新投效的少主难以捉摸了。他以为以他的智计,已然是把马超琢磨了个大半,却没料到马超实际远远超过他的设想。
马腾也叹道:“我家麒麟儿一人可抵万士!既然如此,超儿你可速速拟定出这均田制的章程,为父必定贯彻到底。”
听到马腾如此保证,马超也很高兴。均田制让百姓平白获得安身立命的耕地,且负担的赋税、徭役和兵役较之屯田制等制度少了很多。
马超道:“喏,儿明日就可将章程交给父亲。至于第二件事,也与均田制相关,那就是重建户籍,统计户口,方便实行均田制,也方便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儿在战时已经初步展开对凉州一些郡县的户口的统计,明日也把结果交给父亲。”
马腾点点头,说:“这件事,为父已经着手在办了。为父将户口隐匿、流民离乡等因素都作考虑后,粗略估算了武威、金城、北地、安定四郡,大约有十五万户,七十五万口。虽然未曾完全精确算得,但大抵没有太大的悬殊。不知超儿你算得多少?”
对于户口一事,马超最为上心,要不然也不会在和韩遂斗得你死我活之时还敢抽出手来统计,因为马超知道萧何故事。对于估算得的数据,马超也是烂熟于心,道:“汉阳、陇西、武都、天水四郡应有七万户,三十五万口。西海、河曲、岷、积石四郡应有十万户,五十万口。”
马腾叹息道:“如此说来,我凉州除去韩遂所占四郡外,十二郡共有三十二万户、一百六十万口。凉州户口太少了,汝南郡、南阳郡,哪个没有四十万户、两百万口?”
马超也有些失望。在公元157年时,东汉人口达到顶峰,有五千六百万之众。经过黄巾起义后,大概也应有四千数百万。很多郡国人口众多,超过百万人口的,就有汝南、南阳、陈国、平原、长沙、豫章、渤海、河南、零陵、永昌等。尤其是南阳和汝南,各自拥有243万和210万人口。其余各郡国,也都平均有五六十万。放眼天下,也就只有凉州和并州户口最少。
现在估算出的凉州人口,虽然没把还在韩遂手里的河西地区人口算进去,但却也把羌中人口算了进去,而羌中人口是比河西多一些的。就这么拼凑,都不足两百万人口。这点人口,无疑会给马超留下很多困难,要走很长的休养生息之路,至少起点和实力就比南阳太守和汝南太守低了不少。
马超说:“父亲也不必气馁,凉州经历战乱百年后,还能有如此户口实属不易。再说了,凭借我马家的勤政仁政,儿相信凉州不出十年,户口必定不输冀州!”
冀州人口有六七百万,冠绝天下。
马腾听后,虽然不太相信凉州能赶超冀州,但看着马超那认真而充满希冀的双眼,还是深受鼓舞,说:“超儿说得对!当共勉之!”
马超说:“我们最紧迫的第三件事,乃裁兵也。”
马腾点点头,说:“确实如此。朝廷这次未准拨粮百万石,只给了五十万石,看来日后不会再支持我西凉军粮秣了。而凉州方才安定,也没有能力养活二十万之众,除非凉州重回战乱。”
马超说:“父亲,兵员少了,多出来的粮秣可以让士兵吃得更好,打起仗来更有力气,这可不是什么坏事。况且士兵少了、粮秣多了,我军日后就很少出现缺粮的窘境了,这对于我军而言,是极大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