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圣旨
拓跋笙稳坐在广德殿殿堂之上,堂下,一个身穿正红色官服的中年人,面北而跪。
“臣豫州四海郡郡守郑良,叩拜陛下!”
“郑卿平身!”
“谢陛下!”
“郑卿受先帝之命,任四海郡郡守一职。十年来兢兢业业,如今政绩斐然。地方官员若都像郑卿一般,我大魏必当国富民强。”
这话并不是虚捧他。郑良在四海郡,颇受百姓拥戴,也算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忠良。别说各地方官吏都能像他一样,就是能有他的一半,也是国民之福。
“先帝抬爱,授予臣官职。臣食君俸禄,理应为君分忧。怎奈臣能力有限,也只是尽责为朝廷安抚一方黎民罢了。”
他嘴上说着谦逊之词,神色却是一派平静。自怀中掏出一本奏折,高举于头顶,继续道:“此乃英王殿下亲笔,请陛下阅览。”
含笑立刻走向前去,自郑良手中接过奏折,递交给拓跋笙。
拓跋笙将奏折展开,细细读着完。
这奏折,说是英王的认罪书,也不为过。不过,他做的那些事,都已被她所查明,认不认罪的,已无太大的意义。如今再拿这封认罪书,来表达自己的诚意,显然是诚意不足。
“英王近来身体可好?”她将奏折搁置一旁,问了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问题。
郑良先是一愣,随即道:“习武之人,身体自然硬朗。”
反正就是一时半会儿死不了。
“臣来之前,英王托臣带话给陛下,他说若能得陛下赦免先前所犯罪过,则愿意拱手交出兵权!”
这才是真正的有诚意嘛!
“只要英王能够履行今日之诺,先前的事,朕可以既往不咎。”
说罢,当即传来了秘书令,拟定圣旨。
···································
这边圣旨拟完,郑良心满意足的退出皇宫。慈安殿内,洛太后却颇为焦灼的走来走去。
自殿外走进一个面白美髯的男子,正是鲁郡公。
“太后召臣前来,所谓何事?”
“那个贱婢,她今日召见了自豫州而来的郑良。”
“郑良?”鲁郡公想了想,良久才记起此人,“你是说,四海郡郡守,郑良?”
“没错!”
“他,他是何时进京的?怎么朝廷内外,一点儿消息也没有?”
“哼,郑良来京之事,她瞒的滴水不漏,连哀家也是现在才得知。她今日还传了秘书令,当场拟定了赦免英王的圣旨。”
要说这拓跋笙早已根本不是先帝的孩子,恐怕也不会有人相信。这性情多像呐?不管和英王有多大的仇,在国家大义面前,她都能够做到一笔勾销。
“她,她要赦免英王?”
饶是知道,当今这个惺帝是秉持先帝遗志,为免大魏国力内耗,一直不肯主动出兵讨伐英王。却没想到,竟宽容大度到完全赦免其罪行?
“她肯降下这道圣旨,应该不会是毫无条件的吧?”
这一次,鲁郡公却是想到了洛太后的前面。她听到这个消息时,只顾着心中焦虑,却还一直未往这方面去想。
只可惜,她的眼线只告诉她,惺帝在广德殿召见了郑良,又从秘书省打探到一些圣旨中的内容。却并不知道广德殿内,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呀,英王会以什么条件来交换那贱婢对他的赦侑呢?”
兄妹俩同时沉默,须臾,洛太后猛然抬起头来,“难道是兵权?”
鲁郡公觉得不可能,“兵权是英王命,他怎会轻易割舍?”
然而洛太后却对自己的推测坚信不疑,“你对郑良此人,所知多少?”
“只知道他在地方上,官声很好,其他的,就不太了解了。”
“既如此,兄长就应该对郑良详细打探一番。”
鲁郡公也知道自己疏忽了,赶忙说道:“娘娘放心,臣这便去。”
次日,赦免英王的旨意,已经传遍朝野,众位大臣在班房里便开始了议论。
不管是站在谁的阵营里的,不明其中真相的官员们都觉得,此举是好事。
毕竟,天下太平,才能安享富贵,这是大部分朝中官员的期盼。
其实,自先帝病重时,朝野内外就开始传出,要与英王开战的消息。这谣言沸沸扬扬了好几个月,有些官员都已经开始转移自己的财产了。反而不经意间,这个毛都没张齐的惺帝,就这样将硝烟熄灭在未起之前?
“陛下虽然能平定这场未起的战事,却也不可以掉以轻心哪。”
说话的是洛家的一名子弟,在秘书省任秘书丞的洛平西。他自认为颇受洛皇后和鲁郡公的青眼,能时常得到一些内部消息。
“英王身边有个叫易沉浮的幕僚,他帮英王谋划多年,岂会甘心就这样放弃?”
其他人不服,当下便有一个反驳道:“洛大人未免太把那易沉浮当回事儿了吧?一个幕僚而已,就算英王如何信赖他,他还能事事都左右得了英王的决定不成?”
另一个说道:“就是,英王殿下自己想过安生日子,那个叫易沉浮的,还能背着主子搞破坏?他要真是这样的人,英王也不会留他到今日。”
京城东向街的一间民居内,十几个人正聚在一间房子里议事。
只见一个三十几岁的红衣女子道:“易阁主传令下来,一至六堂全部撤回豫州,只留下九堂的人,守在京城。同时,易阁主还吩咐,九堂的人继续隐藏,没有阁主的命令,不许擅自行动。”
“啊?”其他人不明白此举为何,有个长了颗黑痣的矮胖子道:“虽然我们有些人已经被朝廷发现了,却只监视,不抓捕。而且大家换了张样貌和身份后,朝廷的那些走狗根本就认不出我们来了,有必要撤走这么些人么?”
他便是被朝廷发现的人员之一,之前他脸上是一圈胡子,现在胡子被剔除干净了,又安了颗黑痣在上面。还装起了坡脚,身量便比以前矮了一些。
红衣女子看着大家,解释道:“命大家撤回,是英王的意思,他要与朝廷求和,自然是要拿些诚意出来的。”
一至六堂的人马,都是在英王那里挂了号的,自然要遵从英王的命令。九堂的人,是易沉浮的私人势力,并不被英王所知。
这便是他做事的风格,无论何时何地,都会给自己留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