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利益均沾
虽然朱由校内心非常悲愤西班牙人屠杀华侨的行为,但他知道此时还不是撕破脸的时机,经过与大明的精英团队商议后,朝廷决定暂时与欧洲保持和平的贸易关系最为稳妥。为了解决与他们在东南亚和南亚一带的冲突,朱由校借鉴美利坚的思维首次提出了利益均沾的方略,并再次派出商贸团队前往欧洲访问,希望各国能够支持明朝对倭开展的落日行动。
首先响应明朝的便是葡萄牙王庭,在接连遭到西班牙、荷兰、英格兰的挤压后,这个第一代海洋霸主已经日薄西山,甚至要看别人的脸色进行贸易活动。为此他们的国王亲笔致信,对于侵占澳门表示歉意,希望明朝能够既往不咎,接受马士加路为第一任驻华大使,作为回报他们愿意开放自己在越南、印度、非洲西线的贸易据点供明朝商船停泊。
第二个积极回应明朝的是英格兰,国王查理一世不但需要明朝的帮助在亚洲站稳脚跟,而且他在亲信白金汉的怂恿下正同时对法兰西和西班牙作战。这完全符合明朝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所以朱由校立即回复了一封亲笔信,并赠送了价值不菲的礼物表明态度。
不过考虑到查理一世很快便会被送上断头台,明朝决定立即委派鲁王朱以派之弟朱以海为外交总理大臣,郑和养子的后人郑之惠为领队,精心挑选出两百名外交人员出访葡萄牙和英格兰。这些人包括太学里的司业、学生,王恭厂的匠师,六部的官吏,皇家陆军的军官,海事学院的学员,可以说是汇集了大明百业的精英人才。
如此庞大的使团足以说明朱由校对这次访问的重视程度,表面上他要求访问团要和各国政府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虚心学习欧洲的科技、军事、文化等,希望他们能早日学成归来报效国家,暗地里他却单独召见了朱以海和郑之惠,交待一项绝密的任务。
“万岁爷,总理大臣朱以海和领队郑之惠求见。”
两人刚迈进勤政殿的大门,王安便急不可耐的说道。
其实朱由校也一直在等他们,听到王安的话后立即屏退左右,上书房内便只有君臣三人。朱以海和郑之惠原本以为惺帝是不放心他们出远门,想再嘱咐几句,却被这阵势吓了一跳,跪在地上不敢轻举妄动。
朱由校示意他们靠近一些,这才低声说道:
“英格兰国王其实给朕写了两封信,你们想知道另一封的内容吗?”
朱以海虽是皇族出身,但一向热衷于政治,听闻此话立即回道:
“臣愿闻其详。”
原来这个查理一世早就洞察到国内的殖民商人想控制议会,推翻君权神授的统治秩序,建立由他们掌权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为此他派遣心腹贴身携带了一封血书,希望明朝能够帮助他打击盘踞在印度的英格兰商人,减轻他在国内的压力,待时机成熟后他会血洗这些商人控制的议会。
对于查理的要求,朱由校自然欣然答应,这才决定秘密召见朱以海和郑之惠,将自己的计划告知。
“欧洲的教派混乱,查理和罗马的天主教会关系非常紧密,试图通过打压海外商人的势力在内部进行宗教改革,使得他与以克伦威尔为代表的商人集团矛盾尖锐。朕已答应他寻找机会排挤在印度的英格兰人,但你二人去欧洲后不可轻易陷入他们的内乱之中,表面上要保持中立,暗地里为查理提供便利。
为了延缓英格兰的海外扩张,你们要想办法除掉克伦威尔这个人,必要时可以建议他作为驻华大使前往明朝。只要能办成此事,归国之日朕会封你为亲王,安排郑之惠入司礼监做秉笔太监。”
朱以海听闻惺帝要封他为亲王,一时激动的头皮发麻,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过他很快便恢复了平静,然后陷入痛苦的思索之中。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能与亲王相匹配的功劳可以说难如登天,如此看来这个克伦威尔绝对是个实力派。
对于二人的疑惑,朱由校实在不方便跟他们将克伦威尔对于英格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重要性,致使这两人误以为他是想维护皇权的地位,生怕明朝境内也出现这样的集团。
第三个想和明朝建交的是法兰西,不过朱由校是绝不会和波旁王朝产生瓜葛的。此时他们的国王是亨利四世,登基后对外主动停止了与意大利的战争,对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法兰西逐渐走向极盛时期。
他的两个主教大臣黎塞留和马扎然更是当时欧洲顶级的精英,其中黎塞留与后来德意志的铁血宰相俾斯麦齐名,被称为欧洲两个最伟大的政治家。此人不到四十岁便成了波旁王朝的第一任公爵,在亨利四世的政务决策中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力。
他最着名的的执政理念是推行现代实用唯利主义的外交策略,使得法兰西在欧洲“三十年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为自称“太阳王”的路易十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让法兰西在此后的二百多年里成为主导欧洲大陆的霸主。
和这样的高手过招,可以说是一场零和游戏,不是你死便是我亡,所以朱由校从内心选择了对法兰西的敌视。况且黎塞留还与奥斯曼帝国建立了同盟关系,这使得整个欧洲都仇视这个“叛徒”。
为了进一步分化欧洲,朱由校决定与葡萄牙、英格兰、荷兰建立牢固的海上同盟,共同分享三国在世界各地的利益,同时暗中支持哈布斯堡王朝与法兰西开战,破坏它在奥斯曼帝国境内取得的特权。沙俄那边,朱由校也同样派出一支使团,极力劝说他们攻打波兰、瑞典和克里米亚汗国,挑起欧洲境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欧洲这场“三十年战争”的本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势力挑战传统的教会霸权,从历史的规律来看是不可阻挡的,虽然远在东方的大明王朝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场战争的结局,但至少可以延缓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地利、波兰的衰落,从而牵制法兰西、荷兰等新贵的崛起,为明朝完成在亚洲的战略布局争取足够多的时间和帮助。
当明朝大张旗鼓的派出使团前往欧洲时,野心勃勃的朱由校和他的支持者们甚至能看到一个新兴海洋帝国的崛起。不过朝廷内部的保守势力很快就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的奏折就像雪花一样堆满了上书房内的龙案,朱由校甚至能闻到里面的唾沫星子。
这些反对意见归纳起来不外乎是两个观点,一是他们自诩天朝上国,不应该主动与那些重利轻义、奇技淫巧的野蛮人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二是他们认为明朝是传统的陆地国家,主要威胁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应该把朝廷的主要精力和军事力量部署在北方边境。
对于这些保守的大臣,朱由校虽然觉得他们过于迂腐盲目,但他也知道这是士大夫阶层的普遍认知。毕竟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一直扎根于陆地,还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哪位皇帝真正重视过海洋。况且明朝周边多是蛮荒之地,远不如中原地区富饶,实在没有必要舍本逐末,主动去拓宽海外市场,发展对外贸易。
为了改变这些人的思维,防止他们从中作梗,朱由校一方面命颜思齐、杨天生、李旦等人撰写海外的教材,分析欧洲在海外殖民中获得的巨额利益,另一方面将华远贸易公司改组为股份制,公开向朝中大臣募集资金,每年按照利润发放红利,将他们也绑在海外扩张的这条船上。同时他大胆的启用那些支持大洋争霸的新人,逐步削弱、瓦解他们的势力,从根本上解除这条捆在明朝脖颈上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