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低调出场
想起曾经看过的一句话: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逐盐而居的历史。一个个部落、氏族不断的迁徙,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盐。有盐的地方会很快聚集成都市。历史上从黄帝开始就为盐发动了无数次战争。毕竟只有海盐、池盐、矿盐、盐土这几种存在形式,这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的。
一连半个月过去,孟良的脚已经好了。这期间虽然采摘了一些荠菜、蘑菇等野菜,打了一些不知名的鸟,捡了一些鸟蛋外,还在河岸刨了几个蛇鼠洞,取得了一些粮食,但食物的消耗是惊人的。必须要做一些补充。更重要的还是缺盐。
孟良知道,如果用葛藤结绳,完全可以爬上这几十米的峭壁。关键对这个身体的来历一无所知,如果回去,说自己失忆?这并不是个很好的借口,何况还有这么大一头耕牛被摔死。印象中记得很多村落都是全村人共有一头牛,这是全村人农耕畜力的保障。只能但愿这头耕牛是村里某个大户的。
只能往反方向走,离自己身体的这个家越远越好。
这天早上是个晴天,孟良拿着一节木棍,插在地上,在木棍的影子上头用石头做了个标记,又等了十几分钟,在新的影子上也摆了个石块,将那两个石块连成一条线,辨明了东西方向,再划根垂直的十字,这就是南北方向。目测了一下,山谷的出口正在正南偏西的地方。
背篓里装了精挑细选的20余件瓷器,他知道这可以卖个好价钱。因为至东汉始才在浙江余姚一带出现瓷器,那里的陶器工人认识了高岭土,按照烧陶器的办法烧出了瓷器。按照这里的地形地貌植物推测,这应该是长江以北。如果这是秦汉年间,这样精致的“陶器”是不会在民间出现的。
背着三十多斤重的背篓,沿着长长的山谷一直往外走,想着马上要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社会,尽管有着三十岁的大脑和社会经验,还一直是惴惴不安。
到一个未知的世界,第一个遇到的就是语言障碍。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说的是什么语言,即是能勉强沟通,自己却带着很多新鲜的词汇,别人会起疑吗?
第二个要低调,千万别引起别人注意。记得《后汉书》说了一个方士的故事,现在看来他仅仅是会玩两手魔术,就被官府和百姓当作妖人又是淋狗血又是泼大粪,最后还被砍了头。
他给自己定下个原则,少说多看常装傻,装傻这门技术他比较熟练,也辛亏这身体是个孩童,不然还很难掩饰。
实在是服了许多高调出场的穿越家,一登场,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来自未来。把古人当弱智的也许自己的大脑就少了根弦。
走走停停,走了二十多里地,他看到了一些应该是猎人或者是采药者留下的痕迹:折断的树枝、破旧的草鞋,还在一处看到了篝火的痕迹,这应该离有人烟处不远了。
这山谷的出口和小溪几乎是平行的。他一直沿着小溪走,特意观察了一下溪底,都是那白白的高岭土,说明这条山谷有一条高岭土的矿脉。如果有可能,靠这些高岭土制造瓷器,再找到集市换些生活的必需品,他也能活下去。这样想着,心里多少对未来增添了一点信心。
从早上出发到现在应该有五六个小时了,看看日头,已经接近中午。按照行走的速度推算,应该有四十里路了。吃了点路上采摘的野果,喝了两口溪水,休息了会。没敢动怀里的肉干储备,那是用来救急的。
转出山谷,不禁一喜,外面已是初春时分。不远处一个村庄,有十几户人家,茅草屋上炊烟袅袅,正是午饭时分。
一个老汉在山边放羊,看他从山谷出来,跟他打了个招呼:“小哥,你是谁家的孩子,我怎么没看过你?”
孟良大喜,这口音跟后世的山东口音很像,想不到运气这么好,语言关就这么闯过去了。“大爷,我从山里来,我师父让我拿这个换点东西”,他指了指背后的背篓。
老头走过来,好奇心让他也没在意其他,只顾看他手上从背篓里拿出的碗。
“哎,当心,别打了,这么漂亮的碗可是宝贝,老汉我活了五十多岁还是第一次看到呢。这么贵重的东西村里可没人敢要,要换东西你得去彭城看看。”
“彭城?”
“啊,是啊,我们国都啊。这么贵重的碗只有彭城的大户才买得起。”
彭城国?现在是东汉年间?印象中,彭城,也就是现在的徐州,只是在东汉年间设立郡国,后来三国曹操从下邳迁徐州刺史到彭城,才正式改名为徐州。
孟良硬生生的把“现在是东汉什么年”这句话吞进肚里,当时就是汉朝,无西汉东汉之分。再说,这放羊老汉怎么可能知道年号?
“哎,小哥,你怎么啦?”老汉一脸狐疑的看着他。
孟良挠挠头,一脸憨厚的问:“大爷,彭城离这儿还有多远?”
“嗯,还有一天多的行程,要不你去武原看看,那是我们县城,倒也有大户人家。离我们这万家庄还有一个时辰的路。哦,小哥,中午了还没吃吧,这有两个麦麸馍拿去吃吧。”
多少天都没吃到米面了。孟良也不客气,接过来香喷喷的吃了起来,吃得太快,噎的呛了好几口。这馍是用淡盐水和面蒸的,孟良对盐的味道特别敏感。
那大爷见他吃的急,忙在他背上连拍了几下:“娃,别急,慢慢吃。”
狼吞虎咽吃完,孟良拿出个瓷碗硬塞在老汉手里,老汉不知所措的捧着瓷碗,嘟囔道:“这怎么行,这怎么行。馍不值钱的,这太贵重了。”
孟良行的远了,老汉还在喊:“娃,晚上来家吃饭,村口第二家,我姓万。”他又追了几步,再说的什么,已听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