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 三国谋士谁为首?
易中天先生称贾诩为三国最聪明的人,我对此极为赞同。
我以为贾诩之聪明表现为他的“三识”:识势、识人、识己。“三识”尤为识己特别显示出其聪明的一面,所以他能寿七十七而善终。
先说识势:
董卓被戮以后,其校尉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逃回西凉准备解散队伍,这时贾诩出谋:诸公若逃亡,则一亭长即可擒之,不如召集兵马打着为董卓报仇的旗号进攻长安。不胜再逃亡不迟。
后人包括裴松之毛宗岗都把长安大乱归结于贾诩的此次出谋,且不说贾诩此时也是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的卵之一,作为一个谋士,食人之禄,忠人之事,出谋划策也是他份内的事。要追寻根源,近的首先要找王允,谁让他独不赦此四人?贾诩此次“识势”悔不悔?我看他是后悔的,他曾说过“某昔从李傕,得罪天下”的话,所以进长安后封官进爵都坚持不受。
劝张绣两次投降曹操都说明他识势的能力。第一次张绣连接刘表起兵准备进犯许都,曹操起兵15万迎敌,贾诩见曹操势大建议张绣投降,后因曹操纳其美貌的婶母而觉受辱,张绣复叛;第二次是曹操和袁绍对决,双方都派使臣来招降张绣,贾诩不和张绣商量,毅然毁书叱使:汝(袁绍)兄弟尚不能容,何能容天下国士乎!
当时袁绍势大,家族四世三公,声望极高,而张绣与曹操有杀子之仇、损将之恨,但贾诩降曹的三点理由却令人信服:曹操以天子名义讨伐,名正言顺;袁绍强盛,曹操势弱,我们投袁绍他无所谓,投曹操他必以为重;曹操的志向是王霸之业,他不会记私仇。果然,投降曹操后,曹操抓住贾诩的手说:使我诚信天下的,是你啊。
诚然,曹操既然能容一张绣,天下人怎能不归心?张绣在曹营里,一直拿着比一般人都高的俸禄。
贾诩任曹丕太尉之时,曹丕问他,我准备一统天下,应该先伐吴还是伐蜀?贾诩对战略的认识是非常高的,他说:
---刘备雄才,更兼诸葛亮善能治国;东吴孙权,能识虚实,陆逊现屯兵于险要,隔江泛湖,皆难卒谋。以臣观之,诸将之中,皆无孙权、刘备敌手。虽以陛下天威临之,亦未见万全之势也。只可持守,以待二国之变。”
贾诩这番知彼知己,审时度势的实话实说并没有说服曹丕。曹丕举三路兵马攻吴,大败而归。
再说识人。
贾诩从长安李傕处逃亡到同郡段煨处,段煨对他很是敬重、畏惧。贾诩一看,把妻子留在段煨处,自己转投张绣。原因很简单,段煨对他有忌惮,久而久之会害他,现在投靠张绣,张绣没有谋士,看到他必定高兴,而段煨指望他外结大援,必然会善待他妻子。贾诩料人如神啊,张绣果然把他当着父辈看待,言听计从,而段煨也善待他的家庭。
他后来劝张绣两次投降曹操,劝张绣该不该追击曹操,在官渡之战劝曹操下定决心,到后来曹操立嗣,都体现了对曹操脉搏的把握妙到毫巅,可以说,贾诩对曹操的研究超过了他的一帮老臣如荀彧、荀攸。
贾诩最过人之处在于识己,他的韬晦之术一直让他立于不败之地。
在长安之时,李傕、郭汜为他封侯,他认为是救命之计,何功之有?;让他担任尚书仆射他说声望不够,后来为避祸(李傕也对他心存畏惧)担任尚书、拜光禄大夫,宣义将军,“天子既出,即上还印绶”。
投降曹操后,贾诩认为自己非老臣,几乎在朝廷中不结交他人,平时也不出门,就是子女婚嫁也不结高门。
曹丕得以贾诩辅佐才顺利继位,所以论功行赏,封贾诩为太尉。但是魏受汉禅,一马当先的是华歆,千古以来挨骂最多的也是华歆,同为谋士的贾诩虽然是主张者,但最后没他什么事了。
论其三国人物的谋略,诸葛孔明是战略战术并重,周瑜、司马懿、陆逊长于战术,唯独可以与诸葛一较高下的唯贾诩也,只因其先致长安大乱后使魏受汉禅,历代因此对其谤毁,陈寿倒很中肯,裴松之以下无疑都居偏见,贾诩因而消沉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