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
流传时间:①“伽梵达摩”译本最早载于《开元释教录》(730年),且此时流行已久,故译经必早于公元730年。“金刚智”(670-741)新译晚于“伽梵达摩”。“不空”(705-774)译本则再晚些。以上三种唐译本,时间稍有先后,但属同时代。②“法成”(-848-)由汉译藏本No。691,其咒文直接参考更早的藏文No。697、690两本,其中No。697与汉文本更接近。“释迦智”(993-1075)译藏文No。723再晚些,该本与上述两藏文本差异较大,而更接近最晚的梵文本,故时间在这二者间。③敦煌抄本多基于“伽梵达摩”经本而修改,一般为唐代抄本;其内容多处于汉译/藏文No。697、690与藏文No。723间的过渡状态,故时间即在此中间阶段。④其余多是以上诸本的重译或整理。至于梵文各抄本则晚于宋代。⑤故大体时间顺序为:1。唐译本/藏文No。697本;2。藏文No。690本;3。敦煌本;4。藏文No。723本/西夏译本/明清译本;5。梵文本。
流传地域:①“伽梵达摩”为“西印度”人,而其译经地“于阗”的文化交融与“北印度”关联较大,其所依经本应反映“西/北印度”的特征;而“不空”、“慈贤”中本与该本有很大关联。故中略本即是“西/北印度”抄本的反映。②“金刚智”译本随其携带而来自“南印度”。“不空”从“狮子国”带来大量经本,又在国内收集大量遗留梵本,其译本有中广两种:中本与“伽梵达摩”译本相关,应来自国内收集,可溯源于“西/北印度”;其广本与“金刚智”本相近,即来自“狮子国”等“南印度”一带。因此“金刚智”、“不空”(广)本特征应为“南印度”的反映。③西藏经本多是尼泊尔一侧传入:藏文No。723与后期尼泊尔梵本很相近,其地域接近“中/东印度”一带。藏文No。697、690则与此稍异,故而时间更早或是别地传入。④敦煌抄本则有些独特性,其中有与藏文本汉文本一致的,还有处于差异点过渡状态,乃是时间、地域过渡上的真实写照。
结论:古印度的经典多通过口诵相传,而不注重书写,流传到后来即发生变化。故时间越早且越接近发源地的版本,才可能是错误最少的。佛教中密教部分即率先流行于“南印度”;而于佛典中,该经的宣讲地“补陀落迦”也位于“南印度”的一侧。因此“南印度”即为该《大悲咒》发源地,“南印度”的版本也应是相对错误较少的版本。而结合时间的分析,“金刚智”和“不空”的(广本)译本则相对较符合这一特征。而纵使“金刚智”本来源于南印度,但也流传了几百年,其中局部也已发生变化;而传至别处的版本也不一定都会错,其中也可能还保留了部分原始信息。所以对于一些无法推敲的地方,谁是谁非并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