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圣旨赐婚(二十)
悲痛的日子只要挺过去了,人便会坚强许多。
打理完三人的丧事,女将军将府中事宜全权交给长媳处理,除了女儿跟四子的婚事需要她亲自出面,其他时候,她都只管教好尚旌。女将军在办完了丧事后,就把尚旌接到了自己院子里,亲自教养。
女将军教养孩子很有一手,尚旌在她的照料下一天天长大,到了适婚年纪,竟成了京城炙手可热的夫婿人选。为了争取到尚旌这位女婿,尚鳆跟云曲被络绎不绝上门推销自家闺女和亲戚女儿的人缠得连正事都干不了。
不过尚旌很信赖女将军,他认为女将军挑选出来的人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人选,因此他恳求女将军为自己择妻。女将军将尚旌从小养到大,与他感情深厚,自然是愿意为他劳神的。而尚鳆跟云曲早就料到女将军会接手尚旌的婚事,因此反而还松了口气,女将军辈分高,又有诰(gao)封,那些身份低微的或者辈分低的或者不知道哪里来的七拐八绕的关系的人,都被这两口子找着了理由打发。
不过就算尚旌的婚事,女将军全部接手了过去,但她对京城的大家闺秀们并不如三个儿媳熟悉,因此女将军经常叫儿媳们到院子里,一起讨论那些孙媳人选。
女将军想要给尚旌选一个最好的,因此精挑又细选,每每刚衙一个人选,过几天她又觉得这个人选不行,揪着人家一些无伤大雅的小毛病不放,然后女将军就会变得特别不满意这个人选,换人。如此这番来回折腾,尚旌就被耽搁了两年,两年后,大长公主为鄂黎黎求来一份赐婚圣旨,让京城少女们心心念念的俊俏小将军成为了皇家的女婿。
在女将军所有的孙媳人选中,没有一个皇室宗族的人。京城里有太多前车之鉴的人,他们娶了宗室女回家,在家中与宗室女相处的时候也是恪守君臣之礼,而一旦惹恼了宗室女,一顶蔑视皇家的大帽子扣下来,不死也得脱层皮。女将军是为尚旌择妻,可不是为尚旌和整个尚家选祖宗,而且,她是不愿尚旌婚后在家过得都不自在的。结果大长公主忽然就把她那个名声特别不好的养女硬塞到了尚旌怀里,女将军气得两天都没吃饭!
尚旌知道自己被赐婚了,必须要娶那个骄横跋扈的外姓郡主(大长公主和安郡王并没有给鄂黎黎改姓),心里也是烦闷得不行。不过圣旨已下,无可更改,他宽慰自己和女将军,大不了以后供着鄂黎黎就是了,反正宗室女都是不与丈夫同住的,他到时候没地方住,回女将军院子里打地铺好了。
尚旌的话逗乐了女将军,她自责自己之前太挑剔,不然早早给尚旌定下婚事,就不会让赐婚圣旨有机会出现了。尚旌不想女将军太过自责,哄劝她许久,最后总算哄得女将军气消了不少,慢慢开始进食。
尚旌与鄂黎黎的婚事定下来后,大长公主就跟尚家开始走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的流程。女将军很气大长公主用圣旨逼得尚旌不得不娶鄂黎黎的“恶劣”行为,因此把婚事的准备工作全部推给了云曲,她带着尚旌跑到城外的庄子上,游山玩水散心去了。
赐婚弄得自家婆婆都“离家出走”了,云曲怎么可能还会对大长公主笑脸相迎,后来她又从别人嘴里听说了鄂黎黎嫌弃尚旌孤儿身份的话,这下,就更加没有好脸色了。尚旌陪着女将军一直在庄子上玩耍散心,只在纳徵(下聘礼)的时候才赶回京城待了两天,送完聘礼从大长公主府里出来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跑回了庄子上陪女将军去了。
鄂黎黎是在尚旌上门下聘礼的时候,对他一见钟情的。而已经先入为主对她有了成见的尚旌却只觉得鄂黎黎姿色尚可入眼,但礼仪欠佳,婚后两人恐怕少不得摩擦争执。
女将军听了尚旌对鄂黎黎的评价,心里对鄂黎黎更是不满,但她除了唉声叹气,别无他法。
女将军年纪大了后,心里有事就不爱吃饭。尚旌见她又开始不吃饭,无奈之余,使倦身解数去开解她,平时在外人面前挺严肃高冷的一个美男子,为了让自家祖母吃饭,硬生生把自己折腾成了一个“跳梁小丑”。
有尚旌卖力逗乐的女将军心情开朗了许多,也恢复了进食,不理外事的祖孙俩在庄子上过得还算是逍遥自在。不过,一个人的拜访,结束了两人的逍遥日子。
上门拜访的,是安郡王妃的乳母的儿媳的小侄儿的玩伴的母亲,以贩卖自家儿子抓捕的野兔为由上门的她带来了盖有安郡王妃私印的亲笔信。
安郡王妃的亲笔信其实只是一张巴掌大小的碎布条,上面只有寥寥数语,却将大长公主与安郡王之间的苟且与鄂黎黎的真实身份写得清楚明白。
女将军看完信,气得旧疾复发,瘫倒在了椅子上。,而他将要娶回尚家的鄂黎黎居然就是那两人造出的不容于世的孽种,在外人面前从未失态过的尚旌惊愣当场,直到女将军倒在椅子上的动静才惊醒了他。
就在尚家人着急忙慌地照顾女将军的时候,送信的人从地上捡走安郡王妃的亲笔信,然后跑到门口用早已备好的火折子烧毁了它。
等尚旌照顾好女将军,想起送信的人时,她告诉尚旌自己已经烧毁了布条。送信的人跪求尚旌,请他不要将鄂黎黎的真实身世告知任何人,因为安郡王认为整个京城里,知道鄂黎黎真实身世的,除了大长公主和安郡王,就只有安郡王妃了。只要安郡王听到有关鄂黎黎真实身世的闲言碎语,他肯定会认为是安郡王妃传出去的。而安郡王妃在安郡王府里处境堪忧,安郡王对她已无半点夫妻情分,若他知道安郡王妃将鄂黎黎的真实身世泄露了出去,安郡王妃和世子都将性命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