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〇〇章 笔者要说的话
第一部《赤网》写到这里,其实也就应该告一段落了,笔者原计划从这一章起就开始慢慢地去揭开整部书的结尾。谈及结尾,不妨直言,笔者查阅了打量的历史文献书籍,试图从点点波澜中找寻一个皆大欢喜的收尾,但因为潜意识中一直有一个原定的结尾,这个原定的结尾也正是笔者提笔撰写这部书的原因,换句话说:因为想有这样的结尾,所以才会设计这样的开始和过程。因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他不会因人意志的转变而改变,更不会去迎合后人的喜好,喜悦的永远是喜悦的,而痛苦的注定是痛苦的。
这部书推出后走到今天,读者所看到的每一个章节都是笔者的手稿,未加任何的改动,由于本人能力有限,自觉文字间漏洞百出,难免会令人贻笑大方。但忠实的读者包容了这一切,在此笔者拜谢。有的朋友曾问起过关于作品中的许多问题,有不解,有分歧。在此要特别说一下,由于笔者并不是专职写手,日常工作和家庭琐碎繁身,未及一一解答,深表歉意。交流最多的问题就是孔庆文在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如果有,原型是谁?
孔庆文是笔者杜撰出的一个名字,他是中国革命近代史上诸多英雄人物的一个缩影。在密战战线上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英雄和事件,由于客观原因,有的人物至今仍在保密期。笔者只是从诸多英雄的身上攫取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进行艺术化加工,形成一条主线,穿起这一颗颗历史上的珍珠,造就了孔庆文,也造就了这部书。
写到现在,本该去写最让人荡气回肠的结尾了,但笔者迟迟不忍动笔,因为越是接近尾声,就越是让笔者内心压抑,因此,在情节的架构上,笔者在结尾前又加入了一个铺垫性的桥段,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桥段。
还是从我们的故事开始,故事写到这里已近六十万字,但时间仅从1939年的10月份写到了12月份,笔者试着用简洁的语言去概括之后几年发生的事情,也算是给整部书梳理一下整体的走向。
男主人公孔庆文奉命在1939年只身前往南京,成为汪精卫伪政府治安局的一名总务处长。在初到南京时,由于对其身份不明,受到日军和南京政府内部的猜忌、监视、试探,先后经历了火车奇遇、佛珠风波、假刺杀、窃听器破解等事件。为了谋得对方的信任,孔庆文用智慧和胆量一一化解,逐步由被动变为主动,甚至得到了日军重光堂影佐将军的信任。但同时他发现,在小小的治安局内部隐藏着多股势力,各种势力相互制约,身边的人员也是身份不明,各有背景。由于一时间无法与上级组织取得联系,致使孔庆文处于被动局面。在无奈的情况下,西南俱乐部的刘丽英成为了与他接头的最佳人选,酒店的邂逅让二人擦肩而过,之后的接头显得充满危险与机智,刘丽英也随之走进孔庆文的视线中。
刺杀叛徒的行动让孔庆文树立了在治安局中的威信,对叛徒的“捉放曹”计谋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一直负责监视孔庆文的秘书孙瑰婷逐步发现他身份的一些倪端,并在与他的交往中逐步产生了感情,其间上演了一幕幕重光堂、76号以及国民党军统局等特务组织对孔庆文的拉拢、试探,甚至是暗杀,柳尼娜的幕后操纵让整个剧情更加充满了悬疑和紧张。秘密打入重光堂的军统特务周红在行动的最后上演了一场龙凤和鸣,两个同为打入敌人内部的特工,在日本人的审讯中斗智斗勇,互相指责对方,甚至想置对方于死地……
接下来在劫取日军妄图偷运的国宝的“啄木鸟”行动中,孔庆文成功地破解了情报,与刘丽英联手成功上演“偷梁换柱”。其间为军统效命的南京青帮成为了孔庆文利用的对象,孙瑰婷安放的炸弹几乎成了埋葬孔庆文的坟墓。在这段情节中,刘丽英、孙瑰婷分别与孔庆文之间的感情得到升华。
经过啄木鸟计划,军统局在南京的势力得到极大削弱,南京站的林之江叛变加入了76号,日军在南京对军统组织开展了肃清,军统的交通站一个个相继被破坏,大批军统人员被捕,甚至叛变,加入了76号。由于林之江的出色表现,他得到重用,也正是由于他的叛变,他一直苦苦追求的周红离开了他,身为军统特工的周红虽没有被林之江指认出来,但也失去了军统上级的领导。
孔庆文终于和中共上级领导组织取得了联系,他的任务更加具体和危险,上级命令他最大限度地帮助军统,但由于他所处环境,虽尽力但未能挽回局面。当他得知林之江秘密叛变,而且充当了破坏军统组织的主力的时候,他产生了刺杀林之江的念头,但未得到上级的同意和支持。一次偶然,他发现周红有刺杀林之江的意图,进一步证实了自己对她真实身份的判断。同时,他也在暗中掩护、配合周红对林之江的刺杀,甚至为她创造机会,但最终未果。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孔庆文与周红之间产生了一种默契,可周红始终无法证实孔庆文的真实身份,而周红是军统特工的事实孔庆文也未捅破。由于与上级取得联系,他得知了刘丽英系苏共人员的实情,但两人的感情并没有随着工作的疏远而产生隔阂,孙瑰婷在经历过孔庆文的舍生相救后也展开了对他的爱情攻势。
1939年末,军统局重新组建南京站,新派来南京站站长李洪利展开了对76号和南京汉奸们的反击。就在此时,南京伪政府成立已迫在眉睫,孔庆文历经坎坷终于拿到了伪政府的人员名单,并巧妙地将名单成功送出,国共之间的合作在锄奸行动中出现了一次高潮。痛苦中的孙瑰婷表现出了大爱无私,由原来的排斥刘丽英渐渐转为与她建立起非常深厚的友谊,内心的爱国情怀让孙瑰婷由衷地敬佩她,继而逐渐主动去撮合刘丽英与孔庆文之间的爱情。中共华中地区地区负责人郑华强的被捕改变了整个局面,他陷入了失落和消沉。刘丽英在他最痛苦的时候给予了他最大的精神支撑,经过此事,孔庆文再次尘封起自己的情感。
1940年10月份,汪伪政府在南京成立,治安局更名为南京绥靖公署,孔庆文升至副局长,日军交予了他更多的任务,孔庆文也在潜伏中获取了更多的情报。侵华日军在南京设立的秘密监狱被公诸于世;日军号称“空中堡垒”的顶级绝密密电码被复制;柳尼娜精心设计的抓捕中共上海地下组织的计划被彻底粉碎,中共上海要员安全转移……一个个行动都在孔庆文那双睿智的眼眸中得以成功实施。这些情节原定在作品中有所展示,但由于时间和篇幅的原因,再加上均在各种影视作品中有所展示,因此笔者也就不再缀述,只做一个这样的简单描述。
接下来就是我们所提及的铺垫性桥段。1943年末,此时的日军已成了强弩之末,连年的战争已让日本人身心交瘁,常规的战争方式已经无法取得明显的效果,就在这种环境下,日军违反联合国公约,将一批化学武器秘密运抵中国,意欲投入侵华战争,而这批化学武器的中转站就是南京。
1943年12月16日上午十点,南京日本宪兵队的会议室外竟然站着几名戒严的日本兵,因为房间里正在进行一次绝密的会议。会议15后,影佐祯昭单独留下了孔庆文。“庆文君,我之所以把你单独留下就是当面交给你一个秘密的任务,”影佐祯昭拉开了会议室的房门,示意孔庆文跟他一起回办公室。这是影佐祯昭交给孔庆文的最后一个任务,这个任务结束后,日本军务省因为他的失利,暂停了他在军队里的一切职务,直到1945年他被日本天皇紧急召回日本本国前,他在日本军队里的威望锐减,日本军务省已不再把他的以华制华战略思想作为扶持的计划。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对日本本土的打击已经让日本人意识到了战争的走向,他们在最后的疯狂中不断加剧着对中国战略资源的搜刮和掠夺,换句话说,他们已经开始考虑着如何打道回府了。此时的影佐祯昭很需要一颗胜利的果实来证明他存在的价值。
走廊里,影佐祯昭慢慢地走向自己的办公室,“庆文君,刚才在会上我已经说过了,帝国从本土运送了一批重要的战略物资,这批物资将直接运用于战争中,目的就是为了扭转战局啊。”“将军,我想知道这是一批什么样的战略物资?”孔庆文的问话直截了当。
影佐祯昭停下脚步,“我可以告诉你,但你一定要严格保密,这是一批国际上严格禁止使用的化学武器。”孔庆文当然知道这批化学武器一旦运用到战争之中将意味着什么,他轻轻地点了点头,“将军,这应该是帝国的高度军事机密,为什么你要告诉我呢?”
“哈哈,庆文君,你总是这样迫不及待的,好,那就让我来告诉你原因,”影佐祯昭推开了自己办公室的房门,孔庆文跟着他走了进去。在影佐祯昭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张很大的地图,“你来看,庆文君,在我告诉你原因之前,你要先考虑回答我一个问题。”影佐祯昭慢慢地坐在了桌前的椅子上。
“这批化学武器秘密运抵南京只不过是一个中转,我得到的消息是这批武器将最终空运到云南昆明,”影佐祯昭站起身,用手指点着地图,“南京城里土山、大校场、草砀村等机场距离南京较近,而且国军的飞机时常进行骚扰,从南京把这批武器运上飞机,显然过于危险,就算是在南京运上了飞机,也很说在空中会不会遇到拦截,这批武器的安全也就很难有保障。”
孔庆文看着地图轻轻地点了点头,“将军的担心不无道理啊,从现在的局势来看,在南京上飞机绝不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影佐祯昭对孔庆文的智慧一向是非常欣赏的,“我想问你的问题就是在南京的附近地区,从哪里上飞机是最安全的?”
孔庆文的眉头紧皱,他的手指慢慢地在地图上移动着,最后他的手指尖停在了一个点上,他轻轻地一敲击,“就是这里,将军,南京附近我们已经没有了绝对的制空权,所以我们必须要远离南京,但如果距离过远,路上的安全又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所以我建议从这里上飞机。”
影佐祯昭一手端起放大镜,一个地名在放大镜的镜片里显现——淮安!影佐祯昭满意地点了点头,“非常好,庆文君,你的想法和我的一样,现在我们还拥有对淮安的绝对控制权,那里是一个小地方,不会引起国军的太多注意,从淮安到南京两百公里,这个距离并不算远。”
影佐祯昭又坐回到了椅子上,“庆文君,我想问你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果由你负责将这批武器运往淮安,你将如何确保安全?你可是要知道,从南京到淮安是要经过一片危险地带的。”影佐祯昭所说的危险地带指的就是洪泽湖地区,那里地形地貌复杂,大多属沼泽和洼地,水路十分发达,自古便是鱼米之乡。抗战爆发一来,新四军盘踞于此,以洪泽湖为依托,建立起了淮北、淮南抗日根据地。要去淮安,必经洪泽。
孔庆文之所以提出将这批化学武器运到淮安上飞机,就是出于这个考虑,在南京的附近地域里,有能力与日军抗衡的正规军只有那里的新四军了,他的目的就是把这批武器让新四军劫走。但影佐祯昭也作出了这个决定,这让笔者十分困惑,因为从当时的史料记载和战局来看,去淮安,绝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但历史是无法更改的,我们在这部书里不去讨论军事方面的问题,我们要说的就是孔庆文如何押运这批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