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积蓄力量(下)

这帮人所谓的甄别具有很大的欺骗性,首先他们居然给这些伪军将中国的历史,说什么以前没有中国的这个概念,这个国家就是改朝换代的历史,不像他们的天皇两千年以来没有变过,国家一直是正统的,现在他们来到这里是解放他们的,以前大家都受西方列强的欺辱,只要我们亚洲能够团结起来就不会受那些西方列强的欺负。另外,大家无谓只是想过上好的生活,皇军给发军饷,不像国民党军队不给他们这些杂牌军发粮饷,土八路者纯粹没有军饷一说。

这帮人在暗中调查伪军的身份,建立档案。

山田的想法是利用这帮伪军一来可以减少自己的伤亡,二来更主要的是他要解决自己防线过长,兵力空虚的问题。所以他不希望这些伪军哗变或者被某些势力渗透。可是改造这支伪军是要花很大代价和时间的,可是留给他时间也不多啊!他知道山里的八路也在整修队伍,如果时间拖得过长,那么前次扫荡成果就会慢慢消磨光的。所以他同这些思想官的领队三井商量一下,把附近的伪军都进行整训,然后分类出三类:1、忠诚类,2、投机类也就是左右摇摆类,3、思想不清楚类。他们把忠诚类的人员大部派到一线守碉堡,剩下带领那些第2、3类人员进行前锋扫荡,让八路把他们干掉,这样一箭双雕,既有人当炮灰又消灭了那些极易背叛的人。就这样时间一晃就过去两个月了,因为就是日本人有着再高的效率在这些事情方面也不会是很顺利的。

而此时赵双良的连队已经有了起色。在他那战士训练法的带领下各个班都很用功,所以战斗力也很快初步形成了。相对余其三团其他连队那是进步相当大的。

就在山田搞伪军集训的时候,倭寇的挺进队已经开始侦查太行山腹地的根据地了。他们已经把三团的驻地、布防都查清楚了,但是他们却对小径村的情况一直摸不清楚,因为他们明显感到小径村的防守要严密的多,而且他们每次都从这里通不过,侦查只能是徒步翻越大山,走羊肠小道,但是那小道大队人马是过不去的。这帮家伙在第一次想大摇大摆的通过小径村时候就被哨兵拦截了,同时还交火,居然还损失了两名队员。这样带队的鸠介一郎很是恼火,这家伙本来想带队突袭了小径村,可是当他打听到这里居然有九个排的兵力的时候,还是放弃了,因为这一队人只有十一个队员,在第一天的侦查中就损失了两个,现在只有九个了,而且还没有开始侦查任务,如果此时突袭,还不知道胜算如何?如果全军覆没的话,那岂不耽误了任务的执行。于是鸠介一郎开始了绕道侦查。

对于此次有人硬闯哨卡的事件,赵双良却是非常的重视,他不但上报了团部,而且他大大的加强的警戒,另外他在这里的小山头上居然利用队伍训练的间隙修起了工事。

这里的地势是两山夹一沟,而且本来东西向的山沟,突然在进村的时候来了一个九十度的大转向。变成了南北向的沟,然后进过一里地的距离又成东西向了,小径村就坐落在那南北向的东坡面上,赵双良曾经同老村长聊天问过,为什么存在坐落在东西向的北坡面上呢?老村长乐,他说道:赵连长,不瞒你说,我也是听村里的老人说的。咱们这小径村原是屯兵村,要说这就远了,那看见了在进村北坡的山顶上有一座烽火台,在出村进深山的北坡上有一座烽火台,这是当年建立的,有上千的历史了,咱们这个村就百十户人家,但是都是能耕作、打猎的人家,而且没有外姓,原来是百家姓,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改成卫姓,就是护卫平安的意思。你知道么?在那烽火台的周围还埋着好几尊大炮呢!听说是当年抗清的时候留下来的,也有好几百年了。当年把村子安在这里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这里山多地少,能耕作的土地主要是河沟里的河滩地,那里土地肥沃,可是总是时不时发洪水,这样收成没有保证。于是把这进村的北坡面开出来做旱地用,至少可以保证在发大水的时候不至于没有维持的粮食吃,还有一条那就是在北坡面没有什么高大的树木,这样在烽火台能够发现接近村子的敌人。赵双良站在烽火台上不禁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心中想,为什么我们这个如此善战的民族能被小小的倭人打败能?在这位只有十七岁年轻的连长心中实在是想不通,在他私塾时候,听老师讲过,咱们国家在明朝万历年间,就是那样的腐败、军队那样的不堪一击,却也在朝鲜的土地上把倭寇打的狼狈不堪,灰溜溜的滚回了那几座小岛。可是如今的国家却是这样孱弱,军队是这样怂包。想到这里,不禁豪气冲天,我就不信,我们这些人干不过倭人。

于是赵双良命令张二楞带领两名战士和村自卫队的酗子们开始挖掘烽火台旁边的土地,他要把明朝的大炮挖出来,用老祖宗的家伙走那些该死的倭人。同时在这里用山上的石头在烽火台左右修一道石墙,在石墙后面八米地方挖交通壕,在交通壕里又挖了放炮侧洞。

大家伙居然在这里挖出来好六尊大炮,加上在出村口那里烽火台上为挖出了六尊大炮。这下把赵双良高兴坏了。

让赵双良更高兴的是,这个村子猎户很多,所以对于火器那是相当的在行。所以没有费什么功夫就把这十二门火炮修缮一新。赵双良把火炮的阵地居然放在杏拐弯的南坡上,这里的南坡实际是个倒坡,原来山顶往河水边更加突出。然后把火炮布置成上下两排阵地,用石头砌筑火炮的炮位,在每排火炮的前面也砌筑了石墙,因为这是前装火炮,而且装填时间达到每炮达到两分钟,射击的有效射程不到千米,赵双良把火炮射击距离都进行了标定,这样十二门火炮每隔十秒放一炮,就能达到火力持续射击,当然炮管发热的问题,我们这位读过书的赵同志也是考虑过的,那就是在每门炮的旁边都放置了两缸水和棉布用来降低火炮的温度。同时考虑到有射击间隔的问题,他特意把火炮的角度按照射程预先设置调节垫木,每炮三个调节角度,由他亲自指挥。另外把全连三挺轻机枪中一挺放到了火炮阵地侧位方向,并且造了三处机枪阵地,用来保护火炮阵地。他把村自卫队的有火器使用经验的人都安排在阵地上,把每门火炮都装填上了药,具备随时发炮的准备。另外安排人员值守火炮阵地和机枪阵地。他把阵地还进行了伪装。倭寇的中野挺进队并没有发现其火炮阵地,因为每次侦查都绕道而行,另外因为火炮阵地在山坳里,不通视。他们只知道山口上的山顶上有阵地。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