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风雨欲来

晴朗明媚的天气被那淅淅沥沥下着雨的天气所取代。

不过,也幸亏是下了一场雨。

被关在城中的百姓们听着城外传来的关于城郊瘟疫的处理情况,无不在夸赞着轩辕景夜的果断绝伐,爱民如子。

庆幸着这一场雨浇灭了那火热的天气外,还冲走了很多瘟疫的细菌。

若不是这一场雨,那炙热的空气便要成为了瘟疫蔓延的温床,滋生的病毒迅速传染开来,很容易导致更多的人感染了瘟疫。

但是,因着下雨,拯救身患瘟疫的那些百姓也变得很困难。

城郊的瘟疫村里,一直不停的大雨将路面冲刷得干干净净的,但是,有的泥土路倒是变得泥泞不堪。

村长家的小院子里聚集了当朝的三位皇子还有南诏城城主,日后若是传了出去,村长脸上估计也是有光的吧,毕竟天家的人在自己这里住过一段时间。

“这雨不知还要下到何时?”看着打在房顶上弄出滴答滴答声响的雨滴,轩辕亦寒的心里很是烦躁,他真的很想把这里的事解决了赶快赶回家去。

可是,现在,听说,父皇已经让人将城门给关了,只准出不准进,自己若是没有协助二皇兄解决好瘟疫的事,只怕也是有家不能回哦。

“不知道了,刮风下雨本是天家的事,我们怎么说得准呢?”村长服用了太医开的药,今儿个身体状态已经比昨日好上了很多,说起话来也是精气十足的模样。

“也多亏了下雨,这瘟疫才好控制,这是老天在帮我们啊,”不同于轩辕亦寒对雨天的反感,轩辕景夜的心里着实很感谢天公在这个时候下雨。

“二皇兄此话怎讲?”轩辕亦寒瞧着轩辕景夜将手伸出房檐的范围,去接着那瓦片上流下来的雨水,心中很是不解,二皇兄一向沉稳,怎生今儿个却玩性大发,接起了这雨水玩呢?

轩辕景夜抽回伸出去的手,抖了抖手上的雨水,慢慢地说着:“这就要从雨水和瘟疫的关系来慢慢说起了。瘟疫在史料中早有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通常认为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也有记载。如《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素问?本能病》篇:“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民病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指出温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临床表现相似、发病与气候有关等特点,并认为只要“正气存内”,就能“避其毒气”。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在其着作《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文中的“伤寒”,除了指外感热病外,还包括了当时的烈性传染病,可见当时温疫流行之猖獗。曹植《说疫气》记载“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描绘了当疫病流行的惨状,并明确指出:“疠气流行”,并非“鬼神所作”,而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所致。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诗》中也记载:“……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是当时凄凉情景的真实写照。据史料记载,从汉桓帝刘志,至汉献帝刘协的七十余年中,记载有疫病流行17次。疫情连年,民不聊生,即使是士大夫们也未能幸免。如文学史上着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也一时俱逝。其惨状可见一斑。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对温疫也有论述,认为“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并立“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一章,记载了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温病散等治疗、预防温疫的方剂。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疫疠病诸候》认为疫疠病“其病与时气、温、热等病相类,皆有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疫疠病。”并认为岭南地区的青草瘴、黄芒瘴等瘴气也属疫疠病范围。并进一步指出:“此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故须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九?伤寒》立“辟温”一章,记载治疗温疫的方剂。出于唐朝王冰以后的《素问》遗篇,认为温疫与五运六气变化异常有一定的关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疠”之称。说明古人已经意识到温疫的致病原因不同于一般的六淫外邪,而是一种疫毒之气。金代医家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一?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气在上,瘟疫大作,必先头痛或骨节疼,与伤寒、时气、冒暑、风湿及中酒之人其状皆相类。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况巴豆之丸乎。”对瘟疫的临床表现、治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元代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温疫五》:“瘟疫众一般病者是,又谓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总结了温疫的治疗方法。明朝医家吴又可目睹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温疫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探讨。其所着的《温疫论》是我国论述温疫的专着,对温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指出温疫的致病因子是“异气”,又称“疫气”、“疠气”“戾气”等,是对温疫病因的创见。吴氏认为戾气是物质性的,可采用药物制服。虽然戾气“无形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何能得睹得闻”,但它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又进一步指出“物之可以制气者药物也。”戾气是通过口鼻侵犯体内的。认为“邪从口鼻而入”,又感染戾气的方式,“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

“二皇兄,你懂得真多,”听着轩辕景夜噼里啪啦说了这么一大堆,轩辕亦寒感觉自己头都是大的,完全听不懂的感觉。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