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淮海大战——书生将军黄维
粟裕身体一直不好,早年头部负过的一次重伤,让他时时在精神高度紧张的时候头疼欲裂。淮海战役开始后,粟裕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有时头疼得厉害了就把脸贴在窗口的玻璃上凉一凉,或者抓几把雪搓搓脸,以减轻痛苦。一个用脑的人,当他头疼欲裂时,我难以想象他是如何工作的。也许,战事紧张也就什么都顾不上了吧。
当黄百韬兵团被围歼的消息传到粟裕耳中时,他身心一阵放松,竟然晕了过去。黄百韬这块硬骨头终于被华野砸碎,吞掉,吃得一干二净,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虽然,这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攻击碾庄外围那条水壕时,华野的勇士们几乎是用尸体填过去的。但是这样的代价是值得的,黄兵团被全歼时,杜聿明带的援军已经距碾庄不足40里了,如果两部靠拢,后果不堪设想。
随着黄百韬兵团的覆灭,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结束了。
而此时的中野在干什么呢?11月15日,在碾庄战斗激战正酣时,中野悄悄攻占了防守空虚的宿县。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招,拉开了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序幕。
宿县是徐州的南大门,也是徐州到南京的唯一补给线。宿县被攻占,意味着徐州通往南京的大门被关上了,徐州已经孤立了。共军方面的后勤补给是靠解放区特别是山东的百万民工用独轮车运送,不受铁路公路的限制。而国军一方的后勤补给主要靠公路铁路运送,否则只能靠空投。宿县被解放军攻占,就切断了徐州到蚌埠和南京的联系,唯一的一条补给线就是津浦线被切断,这个后果是很严重的。
可当初,他们怎么就没有意识到宿县的重要性呢?这就又要算到我们刘峙刘总司令的头上了。原先驻守徐州的是孙元良第十六兵团,可战役刚开始的时候,这个兵团就被惊慌失措的刘峙调回了徐州。解放军方面早就看到了宿县的重要性,这么一来,岂有不占之理?
第一个认识到宿县重要的是刘伯承,早在淮海大战开打之前,刘伯承就提出尽早攻占宿县,切断敌之中枢,对徐州之敌形成关门之势。这回好了,敌人主动让了出去,宿县轻易到手。
等到国民党认识到宿县重要性的时候,已经晚了。黄百韬兵团覆灭后,蒋介石严令黄维,孙元良,李延年三个兵团继续北上,同时以徐州的两个兵团南下,以求三路对进,打通宿县。国民党这都干的什么事,先轻易丢掉,再千辛万苦往回找,可共产党捡到了,他还会给你吗?
华野那边在玩命打,中野这边也没闲着,其主力已经投入到阻击北上援军的战斗中。
1948年11月16日,毛泽东发出一份电报,电报称: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这意味这淮海战役最高指挥机构的成立,也意味着战争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这个总前委的机构也许只能算一个临时领导班子,两大野战军要合作协调,必须就要有这么一个班子相互沟通。但是整个战役期间,基本上还是各指挥各的部队,即粟谭指挥华野,刘陈邓指挥中野。五位前委只在战役即将结束时,匆匆聚首一天时间,留下一张合影以作留念。
宿县攻占了,徐州关门了,领导班子搭好了,可下一步怎么打呢?
原先的计划是华野围灼百韬兵团之后,以少半兵力围歼黄百韬兵团,以多半兵力阻援消耗邱李兵团,等黄兵团被歼灭之后,诱使邱李兵团继续东进分割包围,然后主力部队一起歼灭之。可黄兵团打的太辛苦,拖得时间又长,华野这时候已经疲惫不堪,战力已相当损耗,再去吃邱李那么庞大的一个集团,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时候,中野刘邓提出,华野攻击黄百韬,战力已相当损耗,继续打邱李恐怕并不现实,而中野要独立阻击南线援军,也十分困难。从全局看,先打南线最为稳妥。但毛泽东并未表态,这个时候战场局势仍不明朗,华野仍然做着北线歼敌的准备。
而此时,早就奉命出发救援黄百韬的黄维兵团在干什么呢?他们正在雨天的泥泞道路上挣扎。
黄维奉命从河南启程东进增援黄百韬兵团。可刚一上路就遇连日大雨,黄维的第十二兵团是机械化兵团,部队都坐车过来,本来可以很迅速的到达战区,可这一下雨就坏事了。这一带是历史上形成的黄泛区,黄维的机械化兵团一路上在河流、烂泥、沼泽中折腾得焦头烂额,当他到达安徽省蒙城县时已经是11月18日,据他们出发已经过去了10天,这么一来,就失去了迅速抵达战场的先机。而此时仅靠徒步行进的中野部队反而赶在了他的前面。
11月18号,当12兵团缓慢推进至涡河一线时,中野一纵杨勇部队已经追上并超越了他们,在涡河北岸正式和黄维兵团交手,涡河一战是黄维东进路上遭到的第一场硬仗。救兵如救火,对他的老师蒋介石无比忠诚的黄维顾不了许多,立刻命令部队发起了攻击,意图打退这支阻援部队,然后迅速开进。然而这一仗,对方的顽强让黄维感到惊讶。18军以猛烈炮火开路,以坦克群攻击,向对面的中野阵地发动猛攻。由于双方火力悬殊,1纵很快就丢失了一些阵地,杨勇严令夺回阵地,拼了命的共军白天打不过就晚上突袭,双方绞杀在一起。黄维命令部队使用喷火器对着村舍的茅草屋顶猛烧,许多俘虏和我军官兵一同被烧死。苦战两天的中野1纵最终不支退了回去,但也给黄维兵团造成很大损失。黄维命部队在涡河聚餐庆功,并嘉奖立功官兵。
18军军长杨伯涛发现在涡河北岸还有广大纵深的完备阵地、工事,并发现了诸如“活捉黄维解放南京”等宣传传单,这些都是以前同中野作战中所未见到过的。他意识到,中共似乎有强烈的决战意图。他提醒黄维此时已经兵近淮海主战场,情况难料,兵团孤悬在几道大河中间,需要格外谨慎。可这时,黄维又接到蒋介石的电令,命他迅速打通宿县。
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被全歼,北线的邱清泉李弥兵团退回徐州,而刘汝明李延年兵团停在固县,蒋介石的三路大军中,只有黄维兵团在迅速东进,兵锋直逼宿县。毛泽东在观察战局后,果断的采纳了刘邓的建议。决定将下一阶段的攻击目标转到南线。这意味着,淮海战场的作战重点已经从北线转移到南线。
刘邓的中野,正在静静观察着12兵团这个老对手,寻找歼击的最好时机。
黄维第12兵团前身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18军,是陈城的基本部队,可谓“土木系”的家底。1948年9月,18军扩编为12兵团,包括四个军和一个快速纵队,共12万人,是中原国民党军中的第一王牌。18军扩编为兵团之前,军长胡琏已带领这支部队征战多年,当兵团组建时,所有人都认为胡琏理所应当的成为兵团司令。
而最后却是黄维当上了这个兵团司令。这还是因为国民党内的顽疾——派系斗争造成的结果。何谓土木系?这跟陈诚的基本部队番号有关。陈诚的部队原来叫十一师,十一为土,后来改叫十八军,就是个木字,所以不用说“土木系”就是国民党内以陈诚为首的派系,根深蒂固,势力很大。这派人除了对蒋介石和陈诚誓死效忠外,对其他派系都不放在眼里。可桂系白崇禧跟陈诚矛盾很深,他又是12兵团所属华中剿总司令,所以他极力反对胡琏做这个兵团司令,因为胡琏正是陈系大将。没办法,蒋介石为了平衡起见,就启用了离开战场多年的黄维,但黄维依然是土木系的人,蒋介石是不会把这么重要的兵团交给外人的。胡琏只混了个副司令,大为不满,就借故跑回老家歇着去了。
但蒋介石似乎忘了一点,黄维已经十多年没打过仗,严重缺乏对解放军作战的经验,这一接手,就要参加规模巨大的主力决战,黄维在新制军官学校琢磨的那些军事理论管用吗?
黄维,毕业于黄埔一期,曾留学德国,早年受到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的宠爱,被蒋介石委以重任。说起来他早在1938年就担任18军军长,资格比胡琏还老,可他后来就转向军事教育,基本没有再带兵打仗,后来18军一直是在胡琏的带领下转战于各个战场,胡琏在这支部队很有威信。蒋介石能把这支部队交给黄维,除了这点渊源之外,更最要的是黄维对蒋绝对忠诚。时光倒回到10年前,年仅34岁的黄维被蒋介石任命为整编18军军长时,蒋在他的官邸亲自接见了黄维,并送他一张自己的照片,题写“培我将军惠存”。黄维本号悟我,蒋介石故意改动一字,其意了然,这让黄维深感蒋之期许,遂死心塌地为蒋效命。
淮海战役被俘虏后,由于黄维态度恶劣,抗拒改造,整整被关了26年,才在最后一批被特赦的战犯中释放。虽然后期他的思想已经转变,但是他终其一生没有骂过蒋介石。这个人也相当有才,在关押期间,为了逃避改造,进而去研究“永动机”,自学各种相关知识,最后竟自己设计出来一台“永动机”,当然最后实验失败。被释放后仍然不放弃对这方面的研究。
这个人是个很执着的人。
这个执着的人完全可以在教师爷的岗位上继续对蒋介石效忠,最后去台湾,安稳的过完一生。然而,自从他接任12兵团司令那一刻起,他一生的命运被完全改变了。
12兵团的前身18军是中原野战军的死对头。中野千里跃进大别山后,负责围剿并让中野元气大伤的就是18军。此时的中野,还没有从重创中恢复过来,重武器几乎丢光殆尽,会和陈赓的部队总兵力也只有15万,装备很差。这个时候,12兵团出现在中野的视线中,那自然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虽然12兵团实力依然雄厚,装备依然先进,但是形势已不可同日而语,属于他的风光日子已经过去了。黄维怀着对蒋介石的忠诚,拼命向宿县攻击的时候,中野意欲包围他的口袋已经缓缓向他张开了。
黄维对中野相当轻视,这也难怪,中野以前一直不是18军的对手,何况以他现在手里的兵力和武器装备,区区中野十几万缺枪少炮的游击队,能奈我何?但他手下18军军长杨伯涛可不这么看,自红军时代他就和共军交手无数,他太了解对面这些敌人了。自从在涡河一战后,他就隐隐感觉有些不对头。黄维虽然看不起中野,但是也不敢大意,攻占了涡河岸边的蒙城后,他命令全军以蒙城为中心集团靠拢,等待第12兵团副司令官兼第85军军长吴绍周的第二梯队到来。同时派出小股部队向外四处探索,因为前后左右都是解放区,确定没有危险后继续前进。
而作为徐州和南京之间唯一补给线的宿县被共军攻陷后,蒋介石命令黄维迅速东进夺回宿县,并赶往徐州解黄百韬之围。而黄维心里对黄百韬能否支撑到那个时候很是怀疑,济南的王耀武、锦州的范汉杰、辽西的廖耀湘就是先例。不管怎样,先去打通宿县!
很快两军又进行了第二回合的交锋,这一次黄维想给中野一点颜色瞧瞧。12兵团在来到另一道大河淝河时,黄维一面强攻,一面主力绕道偷渡过去,而后回马一枪,从背后攻击了中野1纵的司令部所在地板桥集,1纵只好撤退。黄维继续前进,前面就是宿县南面最后一道天然屏障浍河。11月23日,黄维一路风雨无阻,打到了浍河南岸南坪集,把另一股北上大军刘汝明、李延年甩在了身后。
他不知道,一张网正在向他的12兵团悄悄张开。
刘伯承急电中央军委,表示歼击黄维时机甚好。毛泽东立刻以中央军委名义复电,完全同意先打黄维,同时指示情况紧急时,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刘伯承决定,把阻击阵地设在浍河南岸最大的镇子南坪集。当认定遇到中野主力时,黄维开始了猛烈攻杀,他命令五路主力同时出击,在20辆坦克的掩护下以飞机、大炮开路,抢渡浍河,直捣宿县。一波又一波的冲锋队伍,伴随着无数的炮弹和腾空的烈焰向阻击阵地扑天盖地地压来。18军与中野四纵在这里激战一天,未能突破。
当晚18军已经突破浍河防线,当他们渡过浍河来到解放军阵地时,一些奇怪的现象令黄维感到不安。他在当晚视察共军遗留下来的阵地时,发现大量阵地完好无损并未利用,这就说明共军不是被击溃,而是有计划有秩序的撤退了。这时吴绍周第二梯队已到,当夜向黄维报告:蒙城已经失守。这意味着12兵团已经完全孤立在涡河、淝河、浍河三道大河之间,失去后方。从浍河北岸也传来报告,共军兵力正在加大。很显然,口袋阵的三面已经合拢了。
这时候,只有东南方向没有发现敌情,而东南40公里外的固镇有李延年的第6兵团,刘汝明的第8兵团。黄维马上召开军事会议,商量对策。18军军长杨伯涛说再往东走就是死路一条,建议马上向刘李兵团靠拢。可是,黄维犹豫了。他觉得敌人有可能是虚张声势,集中主力打黄百韬去了。他还不知道,困守碾庄多日的黄百韬兵团一天前已经全军覆没了。由于12兵团由国防部直辖,这一天他屡次向国防部、徐州呼叫,但均没有得到回应。如果北边解放军在攻打黄百韬,而本兵团近在咫尺,却掉头去和刘李兵团靠拢,这岂不是笑话。而在杨伯涛看来,按照经验,国防部的毫无联络已经是在给第12兵团敲响了丧钟。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蒋介石刚刚向全世界宣布了徐东大捷,事实上这是捏造的大捷,当时黄百韬兵团已经覆灭,蒋介石等着黄维给他收复宿县挽回面子。面对蒋介石如此渴望一场胜利,国防部的将领们又怎敢告诉12兵团黄百韬覆灭的事实,让12兵团的将领知道自己处境不利,转而放弃北进做出南撤的命令。如果国防部的参谋总长还是黄维的老领导陈诚的话,可能12兵团第一时间就被告知了黄百韬覆灭的消息。12兵团是土木系的家底儿,陈诚绝不会看着自己手里的部队处在危险境地而茫然不知。可惜,这时候的参谋总长是顾祝同。
况且按照以往经验,共军刚打完打大仗是不会立刻发动另一场大战的。而恰恰这回相反,共产党丝毫没有休整的意思,马上投入了下一场大战。
当中野刘邓决定包围黄维兵团时,粟裕的华野经历过十几天的血腥战斗,部队伤亡巨大,疲惫不堪。但是接到中央关于战场重点南移的决策命令后,粟裕表示遵命并大力支持中野歼灭黄维兵团。华野大部队25日撤出碾庄圩和徐州阻击战场,转向西线,配合中野开始了包围黄维第12兵团的行动。这时候后勤就跟不上了,很多部队没有吃的,不能睡,连日强行军,部队疲惫至极,叫苦连天,很多部队表示不能再打了。
这时,毛泽东致电中野和华野:必须准备全军部队及民夫130万人左右,三至五个月的粮食、草料、弹药,及十万到二十万伤员的医治,夺取最后的胜利。这封电报的精神立刻传达到淮海战场每一个解放军阵地,就变成了准备承受20万人伤亡的代价彻底打败敌人的指示。粟裕战后总结,这封电报极大地克服了部队大战后想要休整的思想。于是,还没有洗净战场硝烟的华野部队立刻启程,忍着极度疲劳饥饿,转向南下攻击的路线。
坚持就是胜利!
此时的黄维还在继续东进还是与刘李兵团靠拢的问题上犹豫。犹豫到后半夜才决定部队南撤,与刘李兵团会合,发布命令的时候,时间已经是11月25日凌晨。他下令最靠近刘李兵团的14军、85军在浍河南岸的东西两翼占领阵地,掩护已经渡过浍河的第10、第18军撤退。这个命令很自私,显然他要首先保存这两个军,这是他土木系的本钱。
这个时候,时间还很宽裕,刘李兵团所在的固镇一夜间就能到达。部队整装待发,可这时候又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黄维发现一个到第10军送命令的参谋连人带车失踪了,为了找那个参谋,黄维就命令队伍原地等待,一直等到第二天下午四点多,也就是11月25日下午。他不知道的是,那个参谋早被共军俘虏了。一天时间就这么白白浪费。
部队终于出发了,行进到双堆集时,天色已晚,黄维又下达了一个现在看来是可以让他遗恨终生的命令,他命令部队就地宿营。于是,双堆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成为12兵团的葬身之地。
许多年之后,18军军长杨伯涛始终对黄维耿耿于怀,他认为黄维这个书生不会打仗。要是开始就是胡琏指挥,绝不会使12兵团最后落到那个下场。而许多年之后黄维在回忆录中写道:直到被围于双堆集,兵团司令部对于徐州的战况,一直没有得到国防部及其它上级的指示。兵团的无线电通讯始终没有和刘峙、杜聿明取得联系。
历史没有假如,11月25日夜里,中野就向第14军发动猛烈攻击,口袋合上了。
邓小平在中野动员会上曾放豪言,就是把中野打光了,如能赢得解放军其他战场的全面胜利,这个代价也是值得的。可见中野决心之狠,完全是一副想要拼老命的架势。中野上下在接到包围黄维兵团的命令时,都意识到大决战终于来了。中野官兵在25日夜里对14军的攻击特别猛烈决绝。不仅是因为14军曾在围剿大别山时给部队带来过巨大损失,还因为明天决战即将开始,这个时候尽量给对手的打击重一些,让他们损失大一些。
出来混,迟早要还,这话诚然不假。
安徽省蒙城县双堆集是个有一百多户人家的村子,因为周围有两个相距2,3里远的土堆而得名,尖毂堆海拔30。8米,平毂堆海拔30。96米,黄维带着他的12兵团就困守在以这两个土堆为主的约10平方公里地段上,直到突围时覆灭。
1948年11月25日夜,在双堆集宿营的黄维,其下辖的第14军遭到中野得猛烈攻击,在这一夜中,中野的攻击几乎打散了第14军的全军,溃兵潮水般向第10军涌去,混乱中连参谋长梁岱都被俘虏。幸亏他早有准备,已经换好的一套尉官服帮他蒙混过去,最后被解放军作为送劝降信的信使给送了回来(囧)。
14军的大溃乱,超出了黄维的设想,但他稳坐中军,对第10军,第14军全力呼救充耳不闻,只是将4个主力师按兵不动,等待天明突围。此举引起了包括第18军军长杨伯涛和第10军军长覃道善、第14军军长熊绶春在内的兵团高级将领的强烈不满。黄维害怕夜间大举撤退会重蹈廖耀湘的覆辙,东北廖耀湘兵团在野战中两天一夜就被冲散,被东野消灭个精光。
混乱的一夜终于过去,26日,国军参谋总长顾祝同亲自飞临双堆集上空,命令黄维应不顾一切向东攻击,击破当面之匪,与李延年第6兵团会合。
此时的黄维,并不慌乱。因为他瞧不起中野,他更对自己兵团的实力充满信心。被包围?突围就是,硬碰硬的打,谅他中野不是对手。几十年后的黄维依然如此自信,他在采访中傲然说:“我的12兵团就是放在那里让中野打,他一个月都打不下来。”他的自信有原因的,第12兵团作为国军嫡系主力兵团,12万人马,是全副美械的机械化兵团,包括了美械战车营、榴炮营、汽车营、配备火焰喷射器的特种兵,累计装备有大口径炮100余门、中小口径炮1000余门、机枪1000余挺、冲锋枪余枝、步马枪余枝(条)、机动车500余辆、马4000余匹。其火力之强大解放军任何部队都无法比拟。另外还装备有坦克,空中还有空军支援。中野全军当时只有两门野炮、43门山炮;炮弹200余发;轻、重机枪子弹连一个基数都不到,装备只比游击队好一点。
我们经常说武器装备不能决定战争胜负,这话是对了,但武器装备能决定伤亡。这一点千万千万不要忽略。在那些无可置疑的伟大胜利背后,有多少连名字都没留下的生命就那样成批成批的消失,让我们缅怀这些无名英雄吧……
11月26日下午,黄维召开高级军官会议布置突围,黄维决定乘共军主力立足未稳以4个主力师齐头并进向前突围,杀出一条血路。这时候,有一个人自告奋勇的站了出来要求打前阵,这个人就是第85军第110师师长廖运周。他拍着胸脯表示愿意为全兵团的安危牺牲自己的部队。黄维当即感动的眼眶都湿润了,哎呀,危险时刻,方知忠臣良将。看到部下如此忠勇,黄维更是自信,他相信兵团4个主力师的铁拳一出手,突破砸碎共军那些临时掩体构筑的防线,不在话下。
27日凌晨4点,距离原订的突围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忠臣良将廖运周又来到兵团司令部再次请战,说已寻到战机等不了了,我要求提前行动,我的师前面打头阵,三个师后面跟进就是。黄维眼眶又一次湿润了,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并拿出酒来为这位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身系全兵团的命运冲向沙场的师长壮行!
这里,我想到一句俗话,也许形容起来不恰当,但是有那么一点意思。“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老廖就算想为党国尽忠为兵团效力,也不用这么积极主动吧?毕竟那是个送死的光荣任务,他三番两次想早点去送死,难道黄维就一点都没起疑?哎,怪不得很多人说他是个书生将军,也并非没有原因。
忠勇可敬的廖师长领着他的110师义无反顾的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