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1章 知情不报
以南明军队的实力,与魏军硬拼是不行的。
历史上郑成功曾以十多万人,攻击南京,最终却义失败告终。
如今郑军只有四万众,而魏军要被比清军强大,加上明军也没什么大义可以号召,所以郑森并不打算与魏军硬碰,而是准备先攻击魏军防守空虚之地,调动魏军四处救火,等魏军疲于奔命,或者是忍不住派出水师,再攻击最终目标。
广东潮州府,位于粤东,地处韩江中下游,东与福建省的漳州、汀州交界,西与广东瘦州接壤,处于两省边界。
潮州境内韩江、练江、北溪、南溪等多条水系穿过,整个地区人口稠密,盛产茶叶和稻米,魏国开海,又多了渔业,百姓生活尚可。
近两年来,局势大变,城头换了王旗,不过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差别,生活反而更好过了一些。
此前下分裂,南明要打仗,多少要加征摊牌一些赋税,现在大魏一统下,军费减少后,魏国朝廷适当减免赋税,让百姓反而轻松了一些。
因此百姓们对于魏明争鼎,感触并不大,不过是老朱家换成老高家而已。
自从明军败退出海,东南沿海已经太平近两年,百姓感觉不到战争的气氛,但是魏军却不能不防。
虽潮州在两省交界,加上广东要防备西南方的周军,还有琼州岛上的明军,不怎么重视潮州防御,但还是派遣了一个丙种营三千将士驻防于此。
澄海县位于潮州府城之南,韩江入口,扼住大海沿着韩江进抵潮州城下的要道,地理位置很重要,加上澄海对面就是明军控制的南澳岛,所以魏军在此驻扎了三个司的兵力,并且修建了炮台。
十一月初,澄海县外的大海上一片波光粼粼,海浪扑打在海边的礁石上,发出哗哗的声响。
在海岸边,韩江入海口东侧,魏军用石块修建了一座炮台,几名穿着对襟布甲,戴着碟盔的士卒,背着火枪,注视着海面。
海风呼啸,吹拂着火炬噗噗作响,一名士卒从下面走上来,端着一框饼子和煮熟的鸡蛋,道:“兄弟们,吃饭了!”
这几年魏军招募了一些南方兵,进行训练,准备用来对付孙可望,不过那些南兵主要驻扎于广西和云南,广州和福建驻扎的主要还是北兵,所以吃大饼子,很少吃米饭。
值哨的士卒闻声立时高兴起来,当值的日子很枯燥,每最高心时刻,就是吃饭,换岗和睡觉。
几人立刻围过来,拿着饼子和煮鸡蛋大口吃着,一边吃还一边抱怨着没有大蒜。
这时几人正吃着,一名士卒却忽然抬头,惊呼一声,“有光!”
众人一愣,立刻纷纷丢下东西,站起身来看向海面,果然见海面上一片灯火闪现。
那片灯火连成一片,有的叠成几层,就像凭空出现了一座城市,仿佛海市蜃楼一样,为首的魏军哨总只看一眼,便大声疾呼,“不好,是船队!快通报都尉!”
哨总话音未落,便看见海上船只的侧面,忽然火焰闪烁,紧接传来“轰轰轰”巨响,一枚枚的炮弹,便呼啸着向炮台砸来。
炮弹砸碎砖石,碎石飞速,立时就有一名士卒被砸得头破血流,哀嚎着倒地。
一瞬间,不用士卒禀报,炮台内警钟大作,魏军士卒在炮击中冲出营房,匆匆登上炮台,而这时海面上大炮轰击,无数船则破浪冲来。
~~~~~~
清晨,长安城中热闹非凡,城门处进出的百姓和商队,老早就排起了长队。
这时城池外的官道上,一队骑兵疾驰而来,惊得百姓纷纷闪避,议论纷纷。
背插加急旗的骑兵,扬起黄尘,奔驰到城门前,丢下通关文书,直接疾驰入城,来到兵部衙门,勒住了马缰,然后飞身下马,疾步走道门前,大声禀报:“八百里加急,广东揍报。”
兵部衙门最近正筹备攻击朝鲜的事宜,衙门内官员进进出出,显得十分忙碌。
这时兵部侍郎刘湘客,拿起一份军报,急匆匆的走进一间公房,对埋头处理政务的陈名夏道:“阁老,东南出事了!”
陈名夏眉头微皱,放下毛笔,“出了什么事?”
刘湘客沉声道:“明军忽然袭击沿海,广东潮州府数县陷落!”
陈名夏脸色阴沉起来,上次他筹划攻击朝鲜,结果沙俄在西域捣乱,使得攻击朝鲜的计划,被搁置下来,这次皇帝发话要攻击朝鲜,他刚筹备的差不多,物资都已经备齐,南明却又来添乱。
陈名夏心里非常不快,沉默半响后,点零头,“军报放下,本阁知道了!”
刘湘客心头一惊,“阁老,不立刻告知陛下?”
陈名夏冷声道:“福建、广东,朝廷重兵云集,料想金声桓、赵大宪两位都督,很快就能夺回潮州,此事不宜过度惊慌!”
刘湘客忧心道:“阁部明军忽然攻击,朝廷必须要做出反应,知情不报,可是大罪!”
陈名夏白了他一眼,“本阁什么时候不报呢?只是不必立刻禀报!明军上岸,本阁料想两位都督足以应对,而明军在海上,本阁就算禀报陛下,陛下也没有办法,反而可能因此打破原来的部署,被南明牵着鼻子走。”
刘湘客闻语,立刻明白了陈名夏的意思,他面露纠结,“阁老的意思是等到陛下下旨出征朝鲜后在禀报?”
陈名夏微微颔首,“不错,不能影响出征朝鲜。明军在海上,豪格在陆上,大魏现在无法歼灭明军,不如先灭朝鲜,然后集中力量来对付南明。”
刘湘客忧郁道:“只是,军报送入兵部,知情之人众多,万一传到陛下耳中~”
陈名夏沉吟一阵,“攻击朝鲜之事,早已准备就绪,你让钦监的人,立刻上书,就后是出征吉日,明日早朝便让陛下下旨出征。只于这封军报,本阁会放在诸多奏疏下面,以陛下的性子,一是看不完的。届时陛下先下旨,再见奏疏,便不好更改圣旨,也就没什么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