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渤海郡国
这丁胖子和侯老头莫名其妙的消失,可是让我吃惊不小。
按说这丁胖子和侯老头,两者都是正统的摸金校尉,倒斗的高手,可是,却在我与张佩莘谈话的这儿短短几分钟居然莫名其妙的消失了,而且,周围其他人也一点没有发觉,这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以丁胖子和侯老头的手段,就算是碰上千年老粽子,哪怕是万年的笑面尸,也不可能一点不出声响的突然消失掉。
左思右想,我还是认为,这侯老头和丁胖子很可能是遇到了突然开启的机关,没给二人反应时间,二人中了机关,不知道被卷到这墓穴中哪一处去了。
“大家小心点,这里有机关,所有的人都挨得密集一些。”我转身嘱咐了一下考古队的众人。
没了丁胖子和侯老头,队伍中,我只好带头探路,在后面,则是张佩莘和几个退伍军人垫后,表妹澄雪和张锦莘在队伍的中间。有了丁胖子和侯老头莫名消失的前例,众我们一行人走在墓道里都加了分小心,毕竟,谁也不想在墓道里走着走着突然消失了不是?
路上,我和张锦莘谈论了有关这古墓年代的问题。
“我听江源村老一辈人说起,这古墓是渤海郡国时期的。”
张锦莘点了点头:“不错,从墓道两边墙壁的古岩画可以看出来,这古墓的确是渤海郡国时期遗留下的。”
“但是,这渤海郡国是什么时代的,我只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什么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什么的。这渤海郡国,还真是没听说过。”我继续追问。
张锦莘不厌其烦的向我讲解了一通。
渤海郡国,存在于公元698-公元926年。是我国唐朝时期,北方古老的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始建于公元698年,初称‘震国’。
七年后归附于唐王朝, 十五年后被册封为“渤海国”。公元926年被契丹国所灭,传国十五世,历时229年。渤海国在长达二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全面效法唐朝封建文明,依靠渤海人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勇敢,繁育了发达的民族经济和灿烂的渤海文化,促进了东北边陲的进一步开发,丰富了中华大统一的历史涵量。创造了“海东盛国”的辉煌。渤海全盛时期,其疆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两岸,鞑靼海峡沿岸及库页岛,东至日本海,西到吉林与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鲜之咸兴附近。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是当时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的强国。
张锦莘顿了顿继续向我讲述着渤海郡国的历史。
唐朝武则天时,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乘‘营州之乱’,率靺鞨人等东进,于公元698年‘据东牟山,筑城以居’,建立震国,自号震国王,仍称靺鞨,史称‘旧国’。
713年,唐廷遣使到震国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去靺鞨号,专称渤海”,震国易称渤海国。
由此而成为唐朝统治区域内的地方民族“自治”政权。渤海国曾四易都城(府治),初驻敖东城;不久迁至中京显德府;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785年,再迁东京龙原府;794年,复迁上京龙泉府。
因渤海都城位于忽汗河东,又称“忽汗城”。渤海国的行政区域位于唐河北道的管辖范围之内,初受幽州节度使节制,后隶平卢节度使。渤海国所辖范围,北至黑水靺鞨,东濒日本海,南以泥河与新罗为邻,西接契丹,渤海全盛时期,“地方五千里,户十余万”,仿行唐朝的府州县制度,并创立“五京”。
设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五京,即:上京龙泉府、东京龙原府、西京鸭绿府、南京南海府、中京显德府。除京府之外,在今黑龙江省境内还有鄚颉、率宾、东平、铁利、怀远、安远等府和直辖的铜州、郢州等府州建制。
渤海国王传一十五代,公元926年为契丹所灭,共存220余年。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和奥娄河一带建立震国,自立为国王。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其统辖的地区为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忽汗州都督府即渤海郡,同时也是渤海都督府,在今天的吉林敦化和牡丹江上游一带,是唐朝在东北地区设置的最高军政机构之一。从此,粟末靺鞨专称渤海。渤海正式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州。762年,唐朝中央政府诏令渤海为国。
渤海国虽以背唐出走,割据自立而起家,但时隔不久即接受唐朝的“招慰”和册封,不仅成为大唐帝国册封体制下的一个以粟末靺鞨为主体的地方民族政权,而且也是唐朝体系下的一个地方羁縻州府,并始终履行包括朝贡、朝觐、贺正、质侍在内的各项义务,与唐朝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灯各个方面保持着频繁的来往和密切的联系。
综观二百多年间相互关系的演变和发展,尽管也曾出现过矛盾、争端并爆发了一场军事冲突,但总体来看,却是越来越相互依赖,亲睦友好,并逐渐形成“车书一家”的一体局面。
其结果是既促进了渤海地区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加强了东北地区与中原内地的紧密联系,因而事实上成为唐朝版图内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渤海国在政治上极受唐朝影响,采用唐朝的政治军事制度。经济上则积极引进中原地区的先进农业技术,社会经济显着发展,同内地贸易岁岁不绝。从诗人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的着名诗篇也可以看出,渤海与唐的亲密关系。诗中说:“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
据史料记载,古渤海人信奉佛教,将蜂蜜奉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圣物,为国王和贵族的专用品,普通族人不得擅自采食。御制上品蜂蜜成为当时的延年益寿的文化崇拜,渤海人更是赋予其一种尊贵的文化观念,规定只有王族才有权享用。
公元733年,不愿臣服于唐的第二代渤海郡王大武艺挑起战争,在与唐玄宗派来平叛军队的几次激战中,无法取胜,大武艺向唐玄宗上表谢罪,唐玄宗拒不讲和。大武艺便秘密贿赂杨贵妃,向其献上奇珍异宝,但打动杨玉环的是渤海国内廷秘宝、固颜益寿圣品——‘渤海贡蜜’双玉膏。在杨贵妃的极力说服下,唐玄宗敕免了大武艺,双方实现了“永固东蕃,子孙百代”。
渤海是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兼有靺鞨各部,并有高句丽、汉族、突厥、契丹、室韦等民族在内的多民族政权。建国初期有编户十余万,人口数十万,后期人口逐渐增至五百万左右。从而获得了“海东盛国”的称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