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 围券鉴定
京兆尹府的后堂里,王太后周致、天怜女王及内务府公公、太史官陈通等,围着檀木架上的丹书铁券,前前后后、仔仔细细地看了起来。
粗粗第一遍看过后,除了王太后周致、天怜女王外,其余人都显然吃了一惊。大家再想不到,传说中的这张丹书铁券,其内容居然是十五代王闾丘云逸以王宫做抵押,向南田郡程氏借款三百万两黄金!
说白了,眼前这张丹书铁券,居然是一张借据!
众人不敢多言,又屏息认真看了一会儿,太史官陈通小心翼翼地将那块青铜薄片从檀木架上取下,平放在台案上,拿着自己带来的十五代王闾丘云逸的手书,一字字进行比对。柳公公、汤公公也凑过来,拿出内务府收藏的先先先王闾丘云逸的笔迹,认真对照。
约莫半个时辰后,太史官陈通将丹书铁券重新放回檀木架上,大家各自坐回椅子里。气氛有些压抑,众人均没有说话,就连王太后周致的脸色都看上去有些凝重。
最后,还是天怜女王最先沉不住气,有些着急起来,她连声催问道:“究竟怎么样呢?大家觉得这份丹书铁券是不是真的?”
柳公公、汤公公互相使个眼色,心照不宣,都低着头使劲喝茶。
太史官陈通见此情形,知道这是在等自己说话,他只得朝天怜女王和王太后周致拱手回禀道:“王上、太后,臣内心里是很不希望这张丹书铁券出自十五代王他老人家之手的,可是,这张丹书铁券上面拓印的字,无论运笔特征,还是笔画的交合黏连习惯,以及下笔的力度等,都与十五代王留下的手稿特征相同,实在也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太史官陈通此话一出,内务府的柳公公、汤公公两颗悬着的心,为之一松,因为他们二人经过笔迹比对,也觉得这张丹书铁券,确实出自十五代王闾丘云逸之手,只是鉴于券书内容竟然是如此一笔巨款的借据,两人根本不敢轻易断言。
如今,既然太史官陈通也是这个结论,并且先自说了出来,柳公公、汤公公遂觉自己被问询到意见时,压力小了很多。
王太后周致不用听柳公公、汤公公发言,单看太史官陈通发言时这二人的眉目表情,以及俩人频频颔首的样子,周致已经能猜出二人的意见了。
只听太史官陈通又长叹一声道:“臣实在想不通,十五代王他老人家,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份丹书铁券呢?!”
这一次,在场众人都忍不住随他轻叹起来,因为大家都知道,三百万两黄金的借款实在不是一个小数字,再加上这么多年的孳息,简直就是要罄国难还了。
天怜女王和王太后周致都不说话,后堂里的气氛有些压抑。
“咳咳,呃,”京兆尹许旭辉咳嗽几声,打破这难捱的尴尬,问道,“原告程琳琅的那个李管家还候在偏厅里,等候问话。我们还需不需要询问他?”
王太后周致和天怜女王互看一眼,二人都摇了摇头。在二人看来,既然太史官陈通和内务府两位公公都认为这张丹书铁券是真迹,那也没有必要再询问原告方面了。
但是,太史官陈通却说:“我去见见这个李管家吧。”接着他又补充道,“鉴定这种事情,其实也不能完全地只看证物本身,还是要了解案情,结合案情来做出判断。”
内务府的柳公公和汤公公听陈通这么一说,二人对视一眼,齐声道:“我等也一同前往。”
柳公公和汤公公的想法,一来是觉得二人既然受命而来,为这件案子做文物鉴定,多少也应该替王上分忧,自己二人此前始终没有发言过,话都让陈通说了,现而今去盘问原告的事情,如果也还是让陈通一个人去,恐怕就不好了。
二来,和太史官陈通一起去见原告,总还是舒服过和王太后、天怜女王枯坐在一起的,尤其天怜女王还出人意料地挺着个大肚子,二人更加不知道自己的目光该往何处看了,借此机会和陈通一起避开,绝对是再好不过。
京兆尹许旭辉于是带着太史官陈通和柳、齐两位公公,去到偏厅里,引见给坐在那里喝茶的李管家。
偏厅近南墙处有一扇屏风,屏风后面其实是一个小门,连着一间楔厅。京兆尹将许旭辉及柳、齐两位公公送入偏厅后,又将王太后周致及天怜女王安顿在了楔厅里。众人在楔厅可以很清楚地听到偏厅里的对话。
李管家明显一个见过世面的人,在京兆尹许旭辉向他介绍了太史官陈通及两位公公后,他并无丝毫的局促不安,客客气气地见礼后,依旧回坐,四平八稳地继续喝茶。
太史官陈通沉吟一下,向李管家说道:“李先生,那张丹书铁券我等刚才看过了,上面的笔迹特征,看上去与十五代王闾丘云逸的书法有些相似......”
“但是,”柳公公果断地截住了陈通的话头,说道,“我们查遍内务府的记录,并无这张丹书铁券的内容记载。”
汤公公对于柳公公的心思心领神会,他立刻帮腔道:“按理说,如果这张丹书铁券的内容确为先先先王所书,发出这张丹书铁券时,内务府必定会对丹书内容进行记录的。”
二人这一通话的意思很明显,分明是在质疑这张丹书铁券的真实性。
太史官陈通咳嗽一声,低下头,端起了茶杯喝茶,没有再跟进提问,
太史官陈通他原本是想询问一些当时借款的细节,比如原因、过程等,再行佐证一下,不料想,柳、汤两位上来就甩出赖账的姿势,倒让陈通觉得有些尴尬起来。
“呵呵呵呵,”只听李管家一连声冷笑,他将茶盅重重地放置在桌上,斜睨着两位公公,道:“内务府没有记录这张丹书铁券的内容,自然是因为脸面和羞耻心的原因。”